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泡騰VCer,作者丨dy,編輯丨Janet
“晶片短缺”是2021年最引人關注的主題之一,無論是财經媒體的年度總結,或是券商研究所的明年展望,話題均離不開這個在過去一年間内,讓所有産業參與者和行業觀察家撓破頭皮的“人類智慧的結晶”。
不止于宏觀叙事,晶片短缺也影響着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市場研究機構Susquehanna International Group的資料顯示,全球晶片交貨期從2020年初開始持續上行,最新已達到22.3周。在生活中,我們能感覺到的或許是最新款iPhone13推遲發貨,因為蘋果削減了1000萬台産量;又或許是特斯拉新車暫時先不裝USB口,原因同樣還是買不到對應的晶片。
在見諸報端的分析中,晶片短缺是近兩年蔓延全球的供應鍊亂象的一部分,原因包括“産能短缺”、“需求爆發”、“供應鍊受阻”等客觀因素,也包括各種離奇的火災、暴風雪、罷工等意外事件。但要抓住重點,我們應回歸最傳統的“供給-需求”行業分析架構,看看是怎樣的供求錯配,最終導緻全球“缺芯”的局面。
01、看長期:産能結構錯配埋下供求失衡伏筆
晶片産業鍊漫長而複雜,上中下遊分别為裝置/材料、制造、封裝測試。中遊的制造環節分為兩種模式,IDM模式集各環節于一身,代工+設計模式則講求專業分工。随着晶片水準的提升,建造新工廠的成本也越來越高,未來一座最新技術的工廠甚至需要投入200億美元,是以制造環節走向專業分工是行業趨勢。目前,晶圓代工産能保持在晶片制造總産能的一半左右,地位十分重要,而本文也将主要以晶圓代工為切入點進行研究。
談到晶圓代工,離不開“制程”和“矽片尺寸”。晶片制程從1990年的1微米發展至最新的5nm,目前28nm以下是先進制程,應用于對性能要求極高的手機處理器、CPU、GPU等。28nm到90nm是12英寸矽片上的成熟制程,應用于通信、射頻、模拟等中端晶片。90nm以上是8英寸及更小矽片上的成熟制程,應用于電源管理、面闆驅動、功率器件等中低端晶片。
先進制程是近年來代工産能擴張的主力,由台積電扛起大旗,瘋狂砸錢。今年資本開支總計達300億美元,占行業總開支的八成,三年計劃總投入高達恐怖的1000億美元。但是,傳統先進制程的需求——消費電子,卻增長乏力,PC+智能手機+平闆電腦的三波浪潮已然衰退。之是以需求疲軟卻擴産迅猛,一方面是伺服器、礦機、遊戲主機等增量需求,另一方面則是台積電乘勝追擊,進一步奠定行業地位的戰略布局。
和先進制程相比,近年來,成熟制程的擴産節奏緩慢。2014年以來,成熟制程總産能的年化增速隻有3.8%。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現象是,導入過猛的28nm趕上了全球半導體市場大衰退,産能使用率快速走低,此後各家廠商都不願再度擴産。而8英寸的相關制程本身帶有“即将淘汰”的屬性,因為矽片尺寸的趨勢是越大越好,尺寸越大,平均成本越低。2001年推出後,行業重心基本在12英寸之上,同期8英寸工廠關停,裝置也不再生産,産能規模停滞并陷入衰退。
成熟制程新增供給有限,但下遊應用市場卻在近幾年迎來快速發展。首先是消費電子的綜合更新,雖然總出貨量增長乏力,但随着智能手機往多攝、5G、螢幕更新、快充等方向更新,所使用的圖像傳感晶片、射頻晶片、顯示驅動晶片、電源管理晶片等均以成熟制程為主,周邊配套例如5G基站、無線耳機、充電器等也是如此。以5G手機為例,一方面,其滲透率逐年提升,預計今明兩年的出貨量增速高于50%;另一方面,相比4G,5G手機需要2倍的電源管理晶片和功率放大器,2.5倍的濾波器,單機所含成熟制程晶片數量也有所上升。
其次是物聯網,智能家居、智能視聽、可穿戴等豐富的下遊應用驅動市場高速發展。綜合多家機構的預測,過去五年,物聯網連接配接總數的年化複合增速為23.5%,未來五年則為13.2%。具體看,晶片種類可分為計算、通信、傳感三類,較大比例均采用晶圓代工模式,其中既有IDM企業将産品外包代工,例如MCU和MPU晶片,也包括原本就采取設計-代工分工模式的通信和傳感晶片,這些晶片對性能要求不是很高,制程範圍主要為28nm-0.15μm的成熟制程,且較多使用8英寸生産。
最後是汽車晶片,新能源汽車以及智能汽車的滲透率逐年提高,而單車“含矽量”(晶片價值量占比)預計将在2030年提高至45%,緻使汽車晶片的重要性提高。這一過程中帶來了很多增量晶片需求,包括功率半導體、SoC、MCU、傳感器等,整體仍以IDM模式為主,代工比例約為20%-30%,但分産品看,SoC、MCU、傳感器等的代工比例較高,性能要求比消費電子和物聯網略低,制程在40nm及以上。
與極緻性能相比,這些應用需求總量大,更追求成本效益,是以仍然選擇成熟制程,而不轉向先進制程。28nm之後晶片設計成本增幅明顯擴大,設計廠商負擔更重;同時,建造晶圓廠的成本也迅速增加,例如前文提到的200億美元/座的3nm晶圓廠,這部分成本也會轉嫁到設計商頭上。是以,成熟制程處于良好的成本效益平衡點。此外,大部分成熟制程工廠已建立多年,折舊基本完成,進一步降低生産成本;同時,部分不單純以性能衡量,主要應用于複雜場景的特種工藝,例如IGBT、DMOS、BiCMOS、BCD等,也集中于曆史悠久的成熟制程平台之上。
綜上所述,成熟制程供給端近年來長期以緩慢節奏擴産,但需求端的5G、物聯網、汽車等下遊新興市場卻強勢增長,成本效益因素導緻這些需求選擇使用成熟制程,而不轉向先進制程,最終導緻供求不比對,這是本輪晶片短缺的根本原因。雖然先進制程供求關系寬松,但是,由于終端産品裡各品種晶片缺一不可,iPhone離不開電源管理晶片,特斯拉也少不了USB晶片,部分成熟制程晶片供不應求,導緻全行業呈現出嚴重的晶片短缺情況。
02、看短期:多項擾動因素放大供求失衡形式
長期的産能錯配為何在此時爆發,導火索離不開大洋彼岸曾經的“懂王”,和已肆虐全球兩年的新冠病毒。随之産生的三項主要擾動因素,放大了供求錯配,點燃了缺芯狂潮。
擾動因素一是車企應對疫情的舉措。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自局部向全球蔓延,車企過度悲觀,進而大幅縮減晶片訂單。需特别指出,汽車晶片本身在晶圓代工企業中優先級偏後,例如在台積電營收中僅占5%,主要因為其利潤空間不大但生産标準嚴苛。于是,這部分空缺産能很快被其他爆發性增長的需求填滿。随後,下半年汽車市場超預期恢複,車企嘗試追加之前砍掉的訂單,但代工廠已沒有多餘産能。一出一進,車企便撓破了頭。
擾動因素二是設計廠商的多重下單和囤積庫存行為。多重下單指設計廠商在不同的代工廠地方下訂單,後續可以選擇毀約砍單或囤積庫存,這就扭曲了市場的真實需求情況。在多次業績說明會上,多家代工廠商均明确指出這種行為的普遍性。
擾動因素三是大陸企業在政治打壓之下的提前備貨行為。大陸的半導體終端市場大,但本土代工産能有限,華為、小米、OV等終端大廠均高度依賴海外代工産業。然而,貿易摩擦背景下,國産廠商受打壓,委外代工受限,例如美國曾對華為先後三次加碼制裁,限制其獲得晶片産品,這就導緻去年華為為保證後續生産,提前向台積電等企業投下大量訂單,其他廠商也擔心自己受制裁,同樣提前備貨。這和之前提到的兩大擾動因素互相交織,進一步放大了供應鍊的波動性。
03、看未來:擴産才能根本解決供求失衡問題
短期看,台積電、聯電等各主要代工廠商已經開始漲價,這有助于迫使原來囤貨的廠商部分縮減訂單水準,進而得到下遊真實需求。此外,代工廠也正積極協調,優先滿足車企訂單,同時中美關系也出現局部緩和,這些都将有望緩解短期的擾動因素。但是,短期内新增代工産能供給較少,根本的供求關系沒有改變,是以晶片短缺局面短期還不會全面緩解。
解決晶片短缺,根本還是要看産能擴充。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球範圍内的的代工擴産計劃占現有産能的約1/4,可謂力度驚人。然而,新增産能畢竟需要時間,在現有廠房裡增加新産線需要至少半年,而從零開始建造新廠,更是需要兩年時間。這就意味着,直到2022年上半年,我們也很難等到成規模的新産能一解“燃眉之急”。即使樂觀測算,擴充産能也将主要2022年下半年至2023年開出,晶片短缺局面或許屆時才有望得以全面緩解。
伴随着本輪擴産潮,全球半導體産能的地域分布也可能發生重塑。擴産計劃中,中國大陸+台灣占絕對多數,而大陸更是占比過半。其中,中芯國際同時在北京和上海臨港建立工廠,并且繼續推進中芯深圳的擴産計劃。台積電在南京工廠擴建28nm産能。而華虹、上海積塔、晶合內建等廠商的計劃也正在穩步推進之中。晶圓代工産能集中于東亞地區,原本以中國台灣和南韓為主力,而随着海峽對岸的大陸拍馬趕上,不僅進一步強化中國在全球半導體産業鍊中的地位,自身也将日益成為舉足輕重的行業參與者,推動“國産替代”的願景進一步落地生根。
當然,本文僅是簡單的分析。本輪晶片短缺成因十分複雜,不僅包括晶片制造環節,裝置、材料、封裝測試等環節也是重要影響因素。另一方面,即使僅考慮晶片制造環節,晶圓代工産能也僅占晶片制造總産能的一半,台積電固然舉足輕重,但英特爾、三星、英飛淩、意法半導體等IDM廠商的情況同樣也十分重要。為了把問題講清講透,本文立足于小的切入點,難免有錯漏和缺失。此外,晶圓代工廠商還可能繼續推出擴産或建立産能的計劃,或許局勢能更早得到緩解,那當然皆大歡喜。
晶片短缺之下,衆生氣象萬千。代工廠盆滿缽滿,華虹快速擺脫虧損,格羅方德則成功趕着東風在美股上市;管道商炒芯發财,一顆小晶片價格暴漲幾十上百倍;終端廠愁雲密布,盤算着是減配還是減産;消費者稀裡糊塗,嘀咕着價格咋又漲了或是發貨咋又延期了;投資人眼觀八方,摳着每一項産業高頻名額,耐心計算景氣何時反轉。
但相同的是,每個人都希望行業秩序早日恢複,晶片不再短缺。畢竟,誰不想再回到疫情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