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近代士兵胡亂開槍:缺乏基本的瞄準,源自剪辮不久愛用冷兵器

1920年7月14日,爆發了史稱的“直皖戰争”,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和以吳佩孚為首的直系軍閥,為了搶奪北京政府的統治權,進而在京津地區開展的一場戰争。

據未經證明的說法,可能來自民間的野史,似乎與曆史上的說法對不上号,此戰雙方動用了20餘萬人馬的龐大兵力,但最終打下來,也就傷亡200餘人,真正戰死的也就幾十人。

近代士兵胡亂開槍:缺乏基本的瞄準,源自剪辮不久愛用冷兵器

原因就是剛背上來複槍不久的中國士兵,腦袋後面的辮子剪了時間不久,還是熟悉以前的紅纓槍和大刀片子等冷兵器,對于乒乒乓乓射擊時,聲音震耳欲聾的熱兵器,既不太适應,也不喜歡使用,畢竟新生事物的出現,都有一個要适合的過程。

近代士兵胡亂開槍:缺乏基本的瞄準,源自剪辮不久愛用冷兵器

盡管當時的皖系、直系等軍閥隊伍中,已經不乏有洋教官,包括在西洋和東洋接受了嚴格軍訓的本國教官,中國士兵也接受了洋操的訓練,甚至就連英語的密碼都聽得慣熟,但偏偏對于瞄準射擊卻不堪了了。

士兵們的前裝藥槍,改成了現代的後膛槍,軍服貌似跟德意志等西方軍人差不多了,建制也是師旅團營連排了,可不認真瞄準,拼命亂放槍的喜好,卻依然如故,槍法的進步非常有限。

近代士兵胡亂開槍:缺乏基本的瞄準,源自剪辮不久愛用冷兵器

1917年6月14日,張勳複辟,率領手下5000名“辮子兵”進京,急電各地清朝遺老進京,襄贊複辟大業。對此,黎元洪非常緊張,段祺瑞馬廠誓師,通電全國讨賊,說是要再造共和。

讨逆軍,聚集了曹锟的第3師、馮玉祥的第16混成旅、李長泰的第8師等,可謂北洋軍的勁旅,數萬人馬對陣張勳的5000“辮子兵”,攻擊的目标就是張勳的公館,位于皇城内運河的旁邊。

近代士兵胡亂開槍:缺乏基本的瞄準,源自剪辮不久愛用冷兵器

從清晨5時開始,開火持續到中午,然後逐漸減弱,斷斷續續鬧到下午3時,大隊士兵擁擠在胡同内,層層排列,用“賽電槍”、漢陽造向張勳公館方向,乒乒乓乓地發射了不下百萬發子彈。

其實,兩地距離約100餘米,中間隔着一道高将近10米、厚不足2米的皇宮城牆,最終,一發子彈也沒有打着城牆,受害者卻是1000米開外無辜的過路人。

近代士兵胡亂開槍:缺乏基本的瞄準,源自剪辮不久愛用冷兵器

不過,随着軍閥混戰越來越頻繁,中國士兵打着打着,都開始認真起來,終于,槍法有了明顯的長進,畢竟不像清末民國初期那會兒,淨是些大刀片兒+紅纓槍的對手了。

雙方對陣時,都用漢陽造步槍+克虜伯火炮對着放、對着轟,于是,成者王侯,敗者為寇,當兵的都有了甜頭和苦頭,自然而然地就講究起槍法,包括戰略戰術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