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争時期,瘡痍的大地上誕生了一個又一個的名将。
新中國成立的第六個年頭,終于開始施行軍銜制,共有大約一千多個為新中國的成立做出卓越貢獻的軍人都被授予了軍銜。
不幸的是,在槍林彈雨中化解多次危險的李發,在衆人扼腕歎息中成為唯一一個被刺殺的開國少将。
将帥軍銜以及和平年代使得死亡不再是威脅他們生命的噩夢,但是李發仍然死在了槍口之下。
新來的朋友可以先點個關注,既友善回顧往期的故事,又不錯過之後的精彩内容。

初出茅廬
李發出生在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經曆了底層百姓的一切艱險,受盡了地主等勢力的欺淩和剝削。
當時,整個華夏大地烽煙四起,1929年的春天,安徽省六安、霍山開展了農民起義活動,年輕的李發投身參與其中。
雖然起義受到了打壓沒有成功,但是年輕聰慧的李發在這個過程中,積累了很多軍事經驗,學習到了如何成為一名軍人,為以後的軍事生涯奠定了基礎。在不久之後,李發就參加了紅軍,開始了他戎馬兵戈的一生。
在最終投入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鬥争前,李發不斷參加各個作戰,從班長到排長,再到負傷堅持戰鬥成為紅二十五軍特務營的四連連長,一路走來,步步高升。
在艱苦卓絕的戰鬥中,也參與了二十五軍的長征。
李發年少有為,在長征過程中,經曆了大大小小的艱難困苦,跨越漫長的平漢線,翻過連綿的桐柏山,在獨樹鎮立下傲人戰功,在庾家河化險為夷,最終到達陝南。
1935年,李發成為了七十五師二二五團的營長,參與了鄂豫皖邊區的多次反圍剿鬥争,其中一次,李發親自率領三營負責全軍的後衛,在合水等地與國民黨展開了激烈的戰争,并且多次掩護大軍跨越邊區,與陝北紅軍實作會彙合。
同期,李發率軍與國民黨軍隊進行正面對抗,開展勞山戰役以及榆林橋戰役,斬斷了國民黨軍隊的戰略進攻。
年底,在直羅鎮戰役中,為徹底粉碎國民黨第三次圍剿貢獻出了巨大了力量,對于鞏固共産黨革命根據地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并且為共産黨将革命大學營建立在西北地區奠定了基礎。
李發的成長史,寥寥幾筆,卻是他烽火連天下的出生入死換來的。
一年後,李發率部隊參與了東征,經過層層戰鬥,包圍石樓,控制黃河渡口,在戰鬥中積極進攻,維護後方,配合開展地方工作,繼續接下西征工作,擴大了陝甘甯邊區的規模。
在此過程中,李發作戰勇猛,每次戰争都沖鋒在前,多次身負重傷,但是從沒放棄過他的理想和信念。
此後,李發成為了七十五師二二四團的團長,進入了紅軍大學,開始了他意氣風發的征程。
李發的拼搏史也是我國開國軍将們的縮影,很多開國軍将都是如此,從一個籍籍無名的軍人,一步一步參加戰鬥,勝利和失敗交錯,生死間徘徊,最後成為一代名将。
李發是我國開國将領中重要的一員,他在無數的生生死死中已經成為了一名百煉成鋼的軍人,他們都是共和國的脊梁。
璀璨新星的家國情懷
1937年,中日戰争全面爆發
。全國的軍士和人民都在為了家國天下而積極響應,李發應部隊安排,被組織去抗日軍政大學接受教育。
李發雖然已經經曆過不少戰鬥,積累了很多作戰經驗,但是他缺少一定的理論知識和文化教育。
在抗大的學習中,李發積極認真、一絲不苟,為以後成為一名進階指揮官奠定了基礎。
除了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李發也積極參與教學管理活動和生産生活活動。
曆史上都是如此,成功的将領,不隻是隻會打鬥的莽夫,戰略與謀劃,知識與經驗都是缺一不可。
李發完成了學業之後,直接被安排前往山東成為一名獨立帶領支隊的副司令。
在1940年,成為山東縱隊特務第一團的團長,參加保衛指揮部的安全,反掃蕩等活動,為了抗日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做出了貢獻。
在此過程中,李發除了應對自己軍隊的任務,還配合了兄弟部隊進行戰鬥,成就了著名的“
鐵壁聯合
”,為保衛山東基地的中心區的完整奠定了基礎。
1942年,是李發抗日戰争中的高峰時期,他擔任膠東軍區的分區司令員,同時兼任了獨立團團長,
在此過程中成為指揮官,指揮膠東抗日大掃蕩,展現了驚人的軍事指揮才能、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強大的意志。
李發無疑是一名優秀的指揮官,在其戰鬥過程中,展現的非凡的軍事頭腦以及作戰能力都是突出而偉大的,每一個成功的将領背後,都是一片一片的屍山血海。
李發經曆了數次争鬥,
他在戰鬥過程中不斷受傷,幾乎是出生入死,在之後也曾經有傷殘認定,但這并不會影響他不斷進取的步伐。
身邊的軍士将領可能會在槍林彈雨中一個一個倒下,但是李發卻一直前進并立下了赫赫戰功。
1944年,抗日戰争進入尾聲之時,李發進入了中央黨校學習。在中央黨校李發任黨小組長,開始成為核心人物,展現他的上司能力。
在1945年,出席了中國共産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抗日戰争的結束,不代表中國人民的解放,随即而來的解放戰争,
讓結束了瘡痍戰鬥的大地又一次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
李發從中央黨校結業不久,擔任渤海軍區第一和第二軍區的司令員,開始指揮對國民黨軍隊的反擊戰。
在其帶領軍隊進行戰鬥的過程中,豐富的經驗積累和知識的學習,讓李發有條不紊的上司整個軍區。
在組織國民黨的進攻的同時,李發帶領部隊和解放區進行生産生活建設。
貫徹中央的土地政策,以及群衆政策。在群衆反漢奸,拯救群衆等活動中獲得一次又一次成功。
在對抗舊特務以及舊政權的争鬥中,建立了新的民主政權。
兩年後,李發成為了渤海軍區參謀長,參加了濟南戰役,成為其戎馬生涯的一次高峰。
很快任副司令員,帶領軍隊維護地方治安,鞏固和加強政權,在此過程中,
為解放戰争的勝利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可以說,李發一生都在為新中國的誕生而做着貢獻。
李發在一次又一次的戰争中,建立了偉大的軍功。
他作戰勇猛,思路清晰,且表現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政治覺悟。
他除了是一名優秀的将領,也是一個偉大的上司,在屢戰屢勝的履曆中,他的偉大還在于對于民生、百姓的貢獻。
血與火的經曆,讓他不幸成為了一名二等乙級殘廢軍人,走過了一次一次的死亡和重生,在終将見到新中國的希望時,卻被命運的一聲歎息吹滅了螢火。
和平年代的一聲槍響
新中國在炮火暫熄的十月暖陽下,升起了希望的旗幟。
當年新中國成立之後,李發一直在軍隊系統工作。大陸很多地方已經解放,中國老百姓已經不再是生活在炮火當中,但是中國内地和台灣的關系卻仍然是十分緊張。當時李發任31軍區副軍長,其責任重大,
他的主要任務是與隔海相望的國民黨相對峙,幾乎是當時最年輕有為、前途無量的将軍。
新中國1955年實施軍銜制之後,李發戰功赫赫,被評為了少将軍銜。
但是在兩年後,他就被刺殺了。
在1957年的春天,廈門開展了一場軍事會議,這場軍事會議的主持人就是李發。
當時軍事情況緊張,李發多次以剛強的意志和猛烈的炮火抵擋蔣美的戰火,幾乎成為其頭号敵人。
就在這樣的炮火中,李發開展了這次緊急的軍事會議。
整個會場的讨論中,李發在會議中認真思考記錄筆記,推進會議的程序。
在整個會議過程中,李發将軍積極探讨,最後要進行會議的總結以及講話。
就在此時,每個人都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李發身後的警衛員突然在緊張的會議室扣動了扳機,在衆目睽睽之下,連開了數槍,正是對着這個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安全與發展鞠躬盡瘁的傑出将領!
衆人急忙反應,迅速控制了這個警衛員,在衆人的驚歎聲中,李發倒了下來,
衆人急忙把他送往了醫院進行急救,但是在數小時的緊急急救中,仍然沒有挽回李發的生命。
當時時任進階軍将的李發,才44歲,明明有着大好的前途以及光明的未來,有機會看見新中國和平的曙光,卻在血泊中閉上了雙眼。
偉大少将的死因
當時的李發,身居高位,戰功顯赫,受到了很多人的尊重,同時擔負着艱巨的使命,竟在衆人的目光下被刺殺身亡,這件事一時間衆說紛纭。
有說法是,刺殺他的年輕警衛員是一個執行任務的特務。
李發在此之後也成為了受人追憶的烈士,淩發鳳也受到了應有的懲罰,但是這些都不能挽救一個前途光明的偉大将士。
他到達渤海地區,擔任分區的司令以及軍區參謀長等進階職務。
在此過程中,多次與國民黨進行交鋒,在山東保衛戰鬥中,李發多次擊退蔣介石的軍隊,并且創造了一次又一次的奇迹。
李發對于國民黨軍隊的重創是顯而易見的,對于新中國的成立以及國民黨政權的颠覆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而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為了實作國家安定和邊防鞏固,率軍南下,更是直接來到渤海地區,直接面對海岸對面的蔣介石軍隊。
在廈門戰事中,李發作為一個年輕有為的少将,處處認真對待,積極進行基層海防建設,時時進行親自的監督和巡視。
在邊防鞏固中,他功不可沒,李發算得上是令蔣介石軍團咬牙切齒的敵人之一。
而李發當時所在的31軍也和蔣介石有着頗深的糾葛。
曾經在對戰蔣介石的時候,他被編入了專門對抗蔣介石主力軍的軍隊,并且成績斐然。
是以,蔣介石集團對于這個軍隊多次使出了明槍暗箭,并且在這漫長的糾纏過程中,對31軍也有了多次的調查和研究。更有甚者,很有可能已經滲入了自己的力量。
當時,李發将軍帶領着31軍重新成為了蔣介石的頭号大敵,
美蔣軍隊曾多次想要以此作為突破口進行攻擊,但是在無數的炮火下,也沒能撬動年輕将領所堅守防線的一分一毫。
這場廈門會議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開展,美蔣軍隊正試圖将飛機大炮和軍事裝置飛往廈門,李發将軍是以在巡視部隊工作之後啟動了一次會議,這場會議的而重要性不言而喻。
敵情複雜而嚴峻,當時的廈門仍然是戰場,随時都在面對炮火攻擊不隻是廈門,整個附近的軍隊都在戰備狀态,
準備在中央的指令下,随時對台灣開展收複行動。
而李發就是在下部隊進行檢查,讨論、提出重要作戰計劃的過程中被槍殺。
在李發被刺殺之後,組織對于該警衛員也進行了徹查。
很多人懷疑他是國民黨滲入共産黨軍隊内部的特務,被國民黨軍隊遺留在解放軍内部。
他的多年潛伏正是在等待這樣一個機會,畢竟李發将軍在各個大小戰役中獲得了很多功勳。同時,他在重要的廈門戰事中是一個重要的存在,如果李發将軍被刺殺,會大大減緩我黨對于國民黨攻擊的反抗步伐。
是以該警衛員在潛伏多年之後,選擇在重要的廈門會議上,槍殺李發将軍。在槍殺得手之後,這名間諜也失去生命。
這種說法,其實也存在着疑點。
如果這個警衛員是一個特務,其目的是為了刺殺李發将軍,減少國民黨軍隊颠覆政權的威脅。
但是,他作為一個李發将軍的警衛員,其實是有很多次的機會和時機讓李發将軍默默死亡,這樣這個警衛員無需付出生命代價就可以逃脫。
選擇在這樣一個場所開展刺殺活動,這個警衛員一定會被槍決。
同樣的,
在李發将軍被刺殺後長達幾個月的調查過程中,也沒有直接的證據以及調查文獻資料說明這個警衛員是一個特務。
首先這個警衛出生于一個中農家庭,在很早的時候就參加了一個進階農業社,其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況看不出什麼問題。其次這個警衛員沒有參加過特務組織的明确記錄。再次,對于該警衛員的行為受訓示情況沒有明确的證據和痕迹。
是以,對于斷定該警衛員是一個受訓示的特務這樣的說法仍然有一些站不住腳的地方。
另外,對于該警衛員刺殺情況與刺殺緣由的猜測,有另一種說法是由于軍隊内部管理和沖突。
該警衛員來自廣東,名字叫淩發鳳。
在其剛入伍的時候,受到了嚴苛的管制,由于廣東地處較為偏遠,很多新入伍的軍士思想浮動較大,對于上級的任務和管理也沒有明确的認知,隻是簡單的被管制,新兵的管制方法尤為簡單粗暴,其沖突得不到有效的處理。
在這種沖突激發的場合下,淩發鳳不被信任,軍隊生活壓力過大,得不到同志、戰友的關懷。
據調查資料顯示,淩發鳳不是一開始就是這樣的落後分子,
在他剛剛參軍的時候,是有着自己的理想和規劃,并且又在嘗試和同志交往,曾經還由于學習積極收到過兩次表揚。
但是長期不适應的艱苦部隊生活環境以及生命随時都有危險的生存壓力,使得這個年輕的警衛員越來越難以承受。
他的家庭在這個時期加入了進階農業生産合作社,由于他的參軍生活,使得他的家庭缺少主要的勞動力。
淩發鳳一次又一次聽父母訴說家裡的困境,這個年輕警衛員也陷入了深深的悲傷當中。
這些壓力使得他開始意志消沉,但是在這種精神壓力之下,組織内部的思想教育卻沒有跟上。
負責淩發鳳的上司上級也沒有及時進行溝通和處理,對于他的思想情況也沒有得到充分的了解。
而他刺殺李發将軍之後,很多戰友以及上級都覺得有些奇怪。
但李發将軍的無辜身死,卻成為了無法挽回的悲劇。
結語:
淩發鳳的洩憤刺殺,導緻了一代名将的隕落。
李發将軍戎馬半生,把自己的大好年華和生命都留在了共和國的陽光下。
他身死之後,隻留下妻子和女兒孤獨地生活着。
沒想到的是,他為了國家付出了一切,他的女兒在多年後同樣也投身軍旅,繼續為國家奉獻着。
他在無數次的槍林彈雨中活了下來,在無數次的危亡中,為新中國的成立立下汗馬功勞,但是卻在新中國成立後的看似安靜的會議室中被一聲槍響奪取了生命。
這一聲冷槍為中國軍旅管理以及軍隊内部的管理制度敲了一次警鐘,無論是警隊内部思想落後的人還是被刻意安插的間諜特務,我們應當做的就是不斷提升管理水準,
貫徹革命意志,尊重一切為國家和人民付出的軍人。
歡迎朋友們在評論區留言讨論,喜歡本期内容的朋友點贊評論關注支援一下吧,咱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