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君做的事蕭衍都做了,但他為什麼不是明君?

梁武帝蕭衍是中國曆史上非常突出的皇帝,其在位時間之長在曆代帝王中屈指可數,作為一個正統皇朝的開創者同時又是實際葬送者,所謂"自我得之,自我失之",恐怕君主中也無出其右,其學問之淵博大約沒有其他皇帝能及得上。

實際上,梁武帝個人的曆史幾乎就是梁的皇朝史。

明君做的事蕭衍都做了,但他為什麼不是明君?

蕭衍的父親蕭順之是齊高帝蕭道成的族弟,都在蘭陵蕭氏的範圍内。蕭衍年少好學,精通儒學與玄學,是"西邸八友"之一,成為名士雲集中的名士。出身皇宗同族,又負盛名,是以蕭衍在宦途上十分從容。

魏晉南北朝期間,士族雖然可以平流進取,但要在政局中發揮作用,一是要在皇帝近側供職,二是要帶兵,能夠把這兩種權力資源結合起來,就大有前途。蕭衍入仕不久就已經初步做到了。東昏侯嗣位後,蕭衍判斷其"豈肯虛坐主諾,委政朝臣。積相嫌貳,必大誅戮",在朝中是不安全的,勸其兄蕭懿留任于地方,不要進京。他自己在雍州刺史任上于襄陽"潛造器械,多伐竹木,沉于檀溪,密為舟裝之備"。蕭懿進京為尚書令,不久被殺。消息傳來,蕭衍當即召集僚佐建牙起兵,推蕭寶融為天子,是為齊和帝。由于南朝"荊州居上流之重,資實兵甲居朝廷之半",這使蕭衍具有控制整個江左的實力。次年蕭衍受禅,取代南齊建立梁朝。

明君做的事蕭衍都做了,但他為什麼不是明君?

作為一個有才幹有雄心的君主,梁武帝登基後似乎做了一個明君應該做的所有事情,如立學校、行土斷、定律令、課農桑、減稅賦等等,盡管其中有些在實際上并沒有被很好執行過。梁武帝在官制上還想出新的辦法,以供官吏升遷。如天監七年(508年)置125将軍,分24班,班即官階,以班多為貴,同班以優劣為前後。大通三年(529年)又擴至240号,44班,以此有足夠的官銜階号來滿足官員們不斷升遷的要求,,進而能保持他們的效力。但如此失去了考核的升遷,也易産生"貪冒苟進者以财貨取通,守道論退者以貧寒見沒"。

海内一統是梁武帝耿耿于懷的願望,為此他幾番努力。早在天監四年(505年)十月,就下诏大舉北伐。北伐軍"所領皆器械精新,軍容甚盛,北人以為百數十年所未之有"。但梁武帝任人唯親,所選統帥是他昏庸無能的弟弟蕭宏,導緻戰争失敗,由此梁軍元氣大傷。天監五年,魏中山王元英率軍乘南梁軍事受損進圍鐘離城,久攻不下。次年春,由于淮河春水暴漲,梁将韋叡、曹景宗借機以舟師火攻魏軍營壘和運糧便橋,遏制了魏軍南下勢頭,重新争得了南北間軍事上的平衡。

明君做的事蕭衍都做了,但他為什麼不是明君?

天監末,梁武帝打算築堰引淮水灌壽陽城,不顧群臣阻攔,役使軍民20萬築之,結果"堰将合,淮水漂疾,複決潰"。再築,"士卒死者十七八"。堰成三年後秋"淮水暴長,堰壞,奔流于海,殺數萬人",使梁武帝最終不得不放棄此計。大通二年(528年)十月丁亥,乘北魏大亂,其北海王元颢、臨淮王元彧、汝南王元悅等來投之機,以魏北海王颢主魏,遣東宮直閣将軍陳慶之衛送還北。陳慶之隻帶七千兵,卻一路攻占荥城、考城、荥陽、虎牢,屢勝魏軍,140天内"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戰,所向無前",于次年五月進入洛陽,元颢登基為北魏皇帝。但梁武帝對此沒有準備,是以陳慶之沒有後繼援兵,兩個月後,爾朱榮反攻,兵入洛陽殺元颢。陳慶之率殘兵在嵩山又遇洪水,士卒死散,隻能隻身逃回,梁朝也失去了一個大好時機。

明君做的事蕭衍都做了,但他為什麼不是明君?

打仗的消耗,崇佛的費用,都是數目巨大的開支,梁武帝是怎樣來處理經濟問題的呢?據記載∶"百姓不能堪命,各事流移,或依于大姓,或聚于屯封"等等,但這樣官府的稅源不是更少了嗎?梁武帝聲稱∶"我自除公宴,不食國家之食,多曆年稔,乃至宮人,亦不食國家之食,積累歲月。凡所營造,不關材官,及以國匠,皆資雇借,以成其事"。那麼梁武帝的錢從哪裡來?他透露道∶"近之得财,頗有友善",還據說由此"民得其利,國得其利,我得其利,營諸功德"。其實他的财源就是遍及全境的治、署、邸、肆,它們都是事關商業的,由此所得的利稅,就是他得财的友善之道。這和江左的商品經濟比北方發達有關,部分也可解釋為什麼南方不怎麼依靠田制,因為晉代的占田制至此已十分淡化了。

他自已也注意"克儉于身",如"日止一食,膳無鮮腴,唯豆羹粝食而已";如"不飲酒,不聽音聲",不僅自己"身衣布衣",後宮貴妃以下"皆衣不曳地,傍無錦绮"等等。但這些并沒有使他在曆史上赢得英明君主的聲譽。就是因為他處理不當而引起候景之亂,還由此斷送了梁朝,以及他頗引起争議的崇佛。

明君做的事蕭衍都做了,但他為什麼不是明君?

梁朝最可觀的業績還是在文化上,因為梁武帝"專事衣冠禮樂",這也與以他為首的皇族的示範與推動有關。梁武帝治國無大的成績,治學卻很有方法效果,且非常勤奮。他文、史、經學俱精,佛學也有很深的造詣,還多才多藝,"棋登逸品,陰陽、緯候、蔔筮、占決、草隸、尺牍、騎射,莫不稱妙"。他的子女也個個了得。昭明太子蕭統"讀書數行并下,過目皆憶。每遊宴祖道,賦詩至十數韻。或命作劇韻賦之,皆屬思便成,無所點易",且"總覽時才,網羅英茂",編《文選》30卷傳世。當時,江左已經沒有一族能在文化學術上能與蘭陵蕭氏相提并論了,就是南北朝時因改朝換代而投奔北朝的蕭氏子弟或好學而善屬文,或具氣質而享榮名,其中蕭搞、蕭大圜更是著名學士。與此同時,梁朝的文化事業在各方面都達到了南朝的高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