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君做的事萧衍都做了,但他为什么不是明君?

梁武帝萧衍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突出的皇帝,其在位时间之长在历代帝王中屈指可数,作为一个正统皇朝的开创者同时又是实际葬送者,所谓"自我得之,自我失之",恐怕君主中也无出其右,其学问之渊博大约没有其他皇帝能及得上。

实际上,梁武帝个人的历史几乎就是梁的皇朝史。

明君做的事萧衍都做了,但他为什么不是明君?

萧衍的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萧道成的族弟,都在兰陵萧氏的范围内。萧衍年少好学,精通儒学与玄学,是"西邸八友"之一,成为名士云集中的名士。出身皇宗同族,又负盛名,所以萧衍在宦途上十分从容。

魏晋南北朝期间,士族虽然可以平流进取,但要在政局中发挥作用,一是要在皇帝近侧供职,二是要带兵,能够把这两种权力资源结合起来,就大有前途。萧衍入仕不久就已经初步做到了。东昏侯嗣位后,萧衍判断其"岂肯虚坐主诺,委政朝臣。积相嫌贰,必大诛戮",在朝中是不安全的,劝其兄萧懿留任于地方,不要进京。他自己在雍州刺史任上于襄阳"潜造器械,多伐竹木,沉于檀溪,密为舟装之备"。萧懿进京为尚书令,不久被杀。消息传来,萧衍当即召集僚佐建牙起兵,推萧宝融为天子,是为齐和帝。由于南朝"荆州居上流之重,资实兵甲居朝廷之半",这使萧衍具有控制整个江左的实力。次年萧衍受禅,取代南齐建立梁朝。

明君做的事萧衍都做了,但他为什么不是明君?

作为一个有才干有雄心的君主,梁武帝登基后似乎做了一个明君应该做的所有事情,如立学校、行土断、定律令、课农桑、减税赋等等,尽管其中有些在实际上并没有被很好执行过。梁武帝在官制上还想出新的办法,以供官吏升迁。如天监七年(508年)置125将军,分24班,班即官阶,以班多为贵,同班以优劣为前后。大通三年(529年)又扩至240号,44班,以此有足够的官衔阶号来满足官员们不断升迁的要求,,从而能保持他们的效力。但如此失去了考核的升迁,也易产生"贪冒苟进者以财货取通,守道论退者以贫寒见没"。

海内一统是梁武帝耿耿于怀的愿望,为此他几番努力。早在天监四年(505年)十月,就下诏大举北伐。北伐军"所领皆器械精新,军容甚盛,北人以为百数十年所未之有"。但梁武帝任人唯亲,所选统帅是他昏庸无能的弟弟萧宏,导致战争失败,由此梁军元气大伤。天监五年,魏中山王元英率军乘南梁军事受损进围钟离城,久攻不下。次年春,由于淮河春水暴涨,梁将韦叡、曹景宗借机以舟师火攻魏军营垒和运粮便桥,遏制了魏军南下势头,重新争得了南北间军事上的平衡。

明君做的事萧衍都做了,但他为什么不是明君?

天监末,梁武帝打算筑堰引淮水灌寿阳城,不顾群臣阻拦,役使军民20万筑之,结果"堰将合,淮水漂疾,复决溃"。再筑,"士卒死者十七八"。堰成三年后秋"淮水暴长,堰坏,奔流于海,杀数万人",使梁武帝最终不得不放弃此计。大通二年(528年)十月丁亥,乘北魏大乱,其北海王元颢、临淮王元彧、汝南王元悦等来投之机,以魏北海王颢主魏,遣东宫直阁将军陈庆之卫送还北。陈庆之只带七千兵,却一路攻占荥城、考城、荥阳、虎牢,屡胜魏军,140天内"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所向无前",于次年五月进入洛阳,元颢登基为北魏皇帝。但梁武帝对此没有准备,所以陈庆之没有后继援兵,两个月后,尔朱荣反攻,兵入洛阳杀元颢。陈庆之率残兵在嵩山又遇洪水,士卒死散,只能只身逃回,梁朝也失去了一个大好时机。

明君做的事萧衍都做了,但他为什么不是明君?

打仗的消耗,崇佛的费用,都是数目巨大的开支,梁武帝是怎样来处理经济问题的呢?据记载∶"百姓不能堪命,各事流移,或依于大姓,或聚于屯封"等等,但这样官府的税源不是更少了吗?梁武帝声称∶"我自除公宴,不食国家之食,多历年稔,乃至宫人,亦不食国家之食,积累岁月。凡所营造,不关材官,及以国匠,皆资雇借,以成其事"。那么梁武帝的钱从哪里来?他透露道∶"近之得财,颇有方便",还据说由此"民得其利,国得其利,我得其利,营诸功德"。其实他的财源就是遍及全境的治、署、邸、肆,它们都是事关商业的,由此所得的利税,就是他得财的方便之道。这和江左的商品经济比北方发达有关,部分也可解释为什么南方不怎么依靠田制,因为晋代的占田制至此已十分淡化了。

他自已也注意"克俭于身",如"日止一食,膳无鲜腴,唯豆羹粝食而已";如"不饮酒,不听音声",不仅自己"身衣布衣",后宫贵妃以下"皆衣不曳地,傍无锦绮"等等。但这些并没有使他在历史上赢得英明君主的声誉。就是因为他处理不当而引起候景之乱,还由此断送了梁朝,以及他颇引起争议的崇佛。

明君做的事萧衍都做了,但他为什么不是明君?

梁朝最可观的业绩还是在文化上,因为梁武帝"专事衣冠礼乐",这也与以他为首的皇族的示范与推动有关。梁武帝治国无大的成绩,治学却很有方法效果,且非常勤奋。他文、史、经学俱精,佛学也有很深的造诣,还多才多艺,"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草隶、尺牍、骑射,莫不称妙"。他的子女也个个了得。昭明太子萧统"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每游宴祖道,赋诗至十数韵。或命作剧韵赋之,皆属思便成,无所点易",且"总览时才,网罗英茂",编《文选》30卷传世。当时,江左已经没有一族能在文化学术上能与兰陵萧氏相提并论了,就是南北朝时因改朝换代而投奔北朝的萧氏子弟或好学而善属文,或具气质而享荣名,其中萧搞、萧大圜更是著名学士。与此同时,梁朝的文化事业在各方面都达到了南朝的高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