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期,可以說是外憂内患過,國内到處都是起義軍。不僅如此,還有侵略者在邊境肆意妄為,最後清軍入關擊潰了明朝的主力,并且取而代之。在明朝滅亡的時候,有300名中國的殘兵敗将,沒有向清朝投降,他們逃到了海外,而且還建立了一個島國,并且靠着島上的資源擴張到了128座,到如今已有3萬華人,這是怎麼回事呢?這些殘兵敗将,為何會跑到海外呢,說起來跟明朝的太監鄭和,有很大的關系。

他當年代表中國幾次外出,在海上四處宣傳中國的威嚴,在航行的過程中,鄭和等人還繪制了一份地圖,在這份來之不易的地圖中,有一個叫納土納群島的地方,該島嶼面積約有2110平方公裡,正好位于馬來半島和婆羅洲島之間,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區域。明朝當家作主的時候,納土納群島一直都是朝廷對外進行交流和物資補充的中轉站,是以戰士們都知道這個島的種種資訊。
清軍入關以後。這些戰士因為不願意向清朝的人屈服,是以逃離大陸去了納土納群島,休養生息,他們趕到那裡的時候,情況很是糟糕。該地區隻有一群近似于原始人的蠻夷,沒有屬于自己的文明,是以戰士們在這個地方進行生産和發展,還建立了一個文明社會。随着時間的推移,這個地區的人基本上都過上了好生活,他們還四處擴張,占據了100多個島,當時的納土納群島擁有大量的石油。
是以後來印尼政府強行占領這個地方,一直都沒有歸還給中國,與此同時,生活在島上的華人也被迫加入了印尼。幸運的是,這些華人在當地的生活還算可以,沒有受太多的苦。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世界各國基本上都希望在和平的環境中發展,不願意爆發戰争。是以國家并沒有對納土納群島這個地方直接動手,而是預設了現在的局面,希望這些同胞在當地能有一個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