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論持久戰》的誕生

《論持久戰》的誕生

文/小莊

一、

山西的戰略部署

列甯說:“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行動。”

毛澤東說:“代表先進階級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衆掌握, 就會變成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

是以,不管是什麼時候,我們都需要先進正确的思想和理論的指導。

而作為無産階級事業的上司人,如果輕視馬列主義,輕視革命理論,而是醉心于狹隘的無原則的所謂實用主義,卻又高坐在指揮台上,盲目地稱英雄,擺老資格,不肯發展批判和自我批判,這樣,他們就變成了經驗主義者了。

話說回來,随着全面抗戰的開啟,這場全民族的抗日戰争到底該怎麼打,這就迫切需要有相關的理論指導。

而這個理論指導,不僅需要回答一系列關于抗戰中的種種問題,而且要像一本操作手冊一樣,具有實踐指導作用,不僅如此,最重要的是它還要能夠指明抗戰的前途和方向,隻有如此,它才能稱得上是先進和正确的理論。

毛澤東寫作《論持久戰》的時候,距離盧溝橋事變已過去十個月,不管是國軍的正面戰場還是八路軍的敵後戰場,都已經取得了一些實際經驗,這些經驗成為了毛澤東寫作《論持久戰》的實踐基礎。

我們要了解《論持久戰》,就必須首先看看已經進行了十個月的抗日戰争到底是怎麼發展的。

抗戰爆發之初,八路軍主要開赴山西,與閻錫山的晉軍配合作戰,當時主要以毛澤東制定的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為主。

但是日軍的攻勢十分迅速和淩厲,在他們占領了上海以後,便即刻進軍山西,十一月八日,太原失守。

太原的失守,使得華北戰局發生了一個根本性質的變化:在華北戰場上,以國民黨為主體的正規戰開始退居次要地位,而以共産黨為主體的敵後遊擊戰争開始處于主導地位。

于是,華北戰場就為抗日戰争提供了一個試點,即當國軍退走以後,八路軍是否可以完全憑借自己的力量,在華北站穩腳跟?并為日後戰略反攻作好準備?

為此,毛澤東必須立刻作出應變,為八路軍的穩固和發展作出全盤的戰略規劃,使得八路軍可以在華北站穩腳跟。

這個戰略規劃大體上可分為三步:

第一步:建立根據地

随着山西的國民黨軍隊全線潰退,許多地方的國民黨舊政權立刻陷入癱瘓或自行消失,這樣一來,備受日本侵略蹂躏的淪陷區人民就迫切希望有人能上司他們奮起反抗,保衛家園。尤其在日軍兵力不能及的廣大城鎮和農村。是以,八路軍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到這些地方發動群衆,建立政權,組織人民,建立根據地。

是以,毛澤東接連發出訓示:“山西全省的大多數鄉村,使之化為遊擊根據地,發動群衆,收編潰軍,擴大自己,自給自足,不靠别人,多打小勝仗,興奮士氣,用以影響全國。”

第二步:戰略布局

毛澤東十厘清醒地看到,日軍絕不可能允許八路軍在它的後方搞得它日夜不甯,是以一旦它們稍微穩定局面,就必然開動軍隊向着敵後根據地進攻。

那麼,這就意味着,如果八路軍不能像當初打反圍剿戰争一樣,同樣地通過反圍剿戰争粉碎日軍的進攻,那麼八路軍所建立的敵後根據地實際上就不能立足。

是以,一個極具戰略眼光的軍事布局産生了,毛澤東電令原一一五師一分為二,與一二零師、一二九師一共組成四個部分。

其中:

一一五師一部,以五台山為中心,擴充晉東北,開辟晉察冀根據地;

一一五師另一部,以呂梁山脈為中心,開赴晉西南,開辟晉西南根據地;

一二零師,以管涔山脈為中心,擴充晉西北,開辟晉西北根據地;

一二九師,沿正太鐵路南下,依托太行山脈、太嶽山脈,開辟晉冀豫根據地。

這個布局高明之處在于:北可威脅北平、天津等大城市,東可作為陝甘甯邊區的屏障;南可以向着冀魯豫平原發展,且四個區域全部依托山脈而建,這就給八路軍依托群山險要打破日軍圍剿創造了條件。

而這四個區域,同時又是可以遙相呼應,互為策應的,一方有難,則其餘幾個方面可發揮鉗制作用。

這還不是最高明的地方,最高明的地方要在第三步中方才顯現出來。

第三步:擴大軍力,打破圍剿

為了能夠在日軍來襲之時,打破日軍進攻,那麼就必須快速發展遊擊隊,壯大軍事實力,并與人民群衆緊密結合起來。前十年的反圍剿戰争,紅軍積累了十分娴熟的人民戰争的經驗,此時隻要隊伍擴張的多,與人民群衆的關系足夠緊密,那麼就能夠打破日軍進剿。

而一旦可以打破日軍進剿,那麼第二步的布局就會顯示出長遠且強大的戰略威力。

這時候,你就會發現:八路軍所建立的四個根據地區域,除了軍事上互為策應,還幾乎遍及了山西全省。

放眼看去,山西表面為日軍所占,但是實際上他們所能占領的不過是幾條鐵路(交通要道),以及若幹城市而已,從地理和人口上來看,大半部領土(尤其是廣大農村)實際上仍舊掌握在八路軍手裡。

且日軍所占之地,還必須分兵把守。

這就具有極大的象征意義,也就是說:隻要全國照此戰略實行,發動人民群衆,那麼日軍就根本不可能全占中國,更不可能滅亡中國。

這就形成了犬牙交錯的戰略态勢,表面上看,日軍自北向南于外線包圍了中國,其軍力所到之處,所向披靡,但是從山西一省來看,實際上日軍卻又處于八路軍的包圍之中。

如果隻從全國的主要城市看,似乎日軍将要形成包圍之勢,但是如果從全國地理上看,中國廣大農村又可以将日軍反包圍在中國的領土之上。

而有了這樣的基礎,那麼将來一旦反法西斯戰線形成,中國戰場就會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場的一部分,日軍就不但處于中國的包圍之中,還會處于整個反法西斯戰線的包圍之中。

這樣一來,毛澤東根據一個山西的态勢,就為整個抗日戰争所勾勒和描繪出了整個戰略趨勢。

此時,近十個月的華北敵後抗戰已經表明,抗日根據地是有能力在日軍的進剿中立足的。

正是有了山西這樣的模闆,毛澤東便以此為依據,站在曆史唯物主義的哲學高度,以馬列主義的唯物辯證法理論為工具,結合日本和中國雙方的特點,總結十個月來抗戰所取得的經驗,由此寫出了那篇輝映當世,指引全國人民浴血奮戰的著作,其後戰争的走勢和發展,也完全是照着這篇著作中所描繪出的戰略态勢去發展的,這就是那篇《論持久戰》

二、

《論持久戰》

我們讀《論持久戰》就會發現,它首先是一部哲學著作,然後才是一部軍事著作。

很多人讀這部著作的時候,往往因為其中所描繪的戰略、戰術、軍事、政策、政治等元素過多而難以将文章理清和吸收。

其實,大家如果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去讀,那麼這篇文章不但可以讀得更通透,而且還能從中獲益良多。

我們可以把全文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分析了沖突雙方的特點。

唯物辯證法的核心規律是什麼?就是沖突的對立統一規律。

按照唯物主義的哲學原理來講:世間一切事物的運動和發展,本質都是沖突的運動和發展。

是以軍事也不會例外,這場戰争是發生在日本和中國雙方之間的戰争,兩個國家就構成了一對沖突。

是以,首先分析這對沖突雙方的特點,就成為了構成文章第一部分的核心内容。

是以,我們看到《論持久戰》中,駁亡國論也好,駁速勝論也好,文章駁斥這些理論的根據是什麼?

就是《論持久戰》中沖突雙方(中國和日本)之間不同的特點,也就是說你駁斥亡國論和速勝論,絕不僅僅隻是因為這兩種論調不利于鼓舞士氣,而是因為這兩種論調的論據根本不對。

馬克思說:理論隻要足夠徹底就能說服人。

而毛澤東之是以能夠駁倒亡國論和速勝論,就是因為他所分析出的沖突的雙方特點足夠全面和徹底。

而亡國論和速勝論則恰恰相反,它們的論據皆是隻看到了事物的一部分,其論點和論據都是不夠徹底的,比如亡國論隻看到了日本軍事力量的強大,看不到其戰争的退步性、以及日本國度之小所帶來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局限。

而速勝論隻看到了外部力量的援助和局部的某些勝利,卻看不到日本帝國主義極強的軍事力、組織力、經濟力。

正是因為毛澤東所分析出來的日本和中國兩方面的特點足夠全面和徹底,是以文章也才可以足夠全面和徹底的駁倒亡國論和速勝論。

原本到此,對于常人來說,這就算是一篇很有力量的著作了,但是對于《論持久戰》來說,它的高度遠不僅僅隻是如此。

第二部分:根據沖突的特點,預測事物的發展和走向

這個世界上一切的靜止都是相對的,隻有運動是絕對的。

沖突雙方必然要在一定的條件下,不斷地運動,既然要運動,那麼就會有運動軌迹。

于是,全文迎來了第二部分的高潮,既根據沖突雙方的特點,毛澤東描繪出了抗日戰争的運動軌迹。

也就是我們熟悉的文中所明确指出的:為什麼是持久戰以及持久戰的三個階段。

毛澤東不僅準确的描繪出了持久戰的三個階段,并且把三個階段中可能發生且和必然發生的種種戰争情況皆作出了說明和預測。

然而這還是不夠,《論持久戰》在第二部分裡,不僅從運動和發展的視角描繪了這場戰争出現的種種情況,而且從全面的視角描繪出了“犬牙交錯的戰争态勢”,也就是說,你不僅可以看到它是怎麼運動和發展的,還可以看到運動和發展的邊界在哪裡。

它将整個世界反法西斯戰争的因素加入進來,使得你幾乎可以站在上帝視角,看着戰争将會從哪個方向演變,并且看到它演變的邊界和态勢。

而這種推測和預演并不僅僅隻是性質的判定,其中也包含着數量的估計。

文中通過抗戰已經取得的經驗,從日軍綜合實力的估計和判斷,以及我軍敵後根據地的發展形勢的估計和判斷,其所得出的階段論同樣是可以完全說服人的。

《論持久戰》寫到這裡,已經可以稱得上是傳世之作了,然而這還是不夠,我們說過,它除了指明了抗戰的前途和方向,它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它還是一部操作手冊。

第三部分:戰略戰術

正是因為有了前兩部分的内容,由此便催生出了第三部分内容,那就是抗日戰争的戰略戰術。

正如文中所說:

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持久戰和最後勝利沒有人做就不會出現。做就必須先有人根據客觀事實,引出思想、道理、意見,提出計劃、方針、政策、戰略、戰術方能做好。——《毛選第二卷,論持久戰》

而此文之是以有足夠的哲學高度,就是因為它不僅對持久戰的預測充滿了唯物辯證法理論,而且對于戰略戰術的說明也首先是站在哲學高度來進行解釋。

是以,我們就會看到文中首先解釋戰争與和平的辯證關系,随後又解釋了能動性在戰争中的作用,以及戰争和政治,戰争的目的等哲學問題。

因為隻有搞懂了與戰争相關的一系列哲學問題,才可能真正了解這場戰争的意義,才能明白中華民族是在為何而戰?

有了對這場戰争的了解,接下來才是具體的操作手冊,比如:戰術中的計劃性、靈活性、主動性;内線和外線,進攻和防禦;運動戰和遊擊戰;持久戰和速決戰;消耗戰與殲滅戰;作戰間隙與決戰等等,這些戰術方針和政策,都是建立在對戰争前途、方向、性質、意義的高度之上的,而不是簡單的術的堆砌。

最後,文章提綱挈領,千千萬萬的總結最後也隻是那樣一句話:這是一場人民戰争。

三、

哲學的高度

毛主席曾說:如果不能站在哲學的高度看待事物的發展,就不可能做到勢如破竹。

《論持久戰》便是因為其哲學的高度而成為能夠指導整個抗日戰争程序的光輝著作,但是同時又因為其所站的高度,使得它不僅僅隻有指導抗日戰争的意義。

中國曆史上的軍事家數不勝數,那些在軍事上取得極高成就的璀璨将領也是極多的,但是卻沒有一個人可以寫出《論持久戰》這樣高度的軍事著作。

一般高明的軍事家,他們擅長排兵布陣,鼓舞士氣,借用山川地理,百川大河等一切可以為戰争服務的東西,成為他打仗的工具。他們的特點是:不喜歡打無準備之仗,且逢戰必勝,我們常常稱這樣的軍事家為常勝将軍。

但是這個層面的軍事家,隻能停留在二流水準。

真正一流的軍事家,他們除了要具備二流軍事家的基本素質外,還能夠上升到一個新的台階。在這個台階上,他們的特點是:擅長不戰而屈人之兵,他們除了戰争之外,還研究對手的心理特點,内部沖突,派系之争,常常可以做到以最小的投入,赢得最大的勝利。

然而對于頂級的軍事家來講,一流的水準還是不夠的。

那些頂級的軍事家,可以在敵人極其強大的力量打擊之下,這種極其強大的力量包括敵人強大的兵力,武器,裝備,士兵作戰素質、經濟優勢,物質條件,後勤保障等因素,如此強大的力量來襲,而你又不得不打,而且還必須打勝,你才有資格稱為頂級軍事家。

這種軍事家,必須在自己力量極弱的情況之下,利用敵軍内部、外部各種沖突,調動敵人,分散敵人,甚至分化敵人,然後在極其被動的環境中,尋找戰機,然後集中優勢兵力,打敵弱部,逐漸化被動為主動。

這種軍事家最大的特點是:他們能在極其險惡的環境之下,創造作戰條件,化被動為主動,在戰術處于極端劣勢的情況下,實作戰略上的以少勝多,以弱克強。

毛澤東的四渡赤水,就是這類頂級軍事家的代表作品。

而《論持久戰》的誕生,顯然又已經超越了頂級軍事家的水準,或者說它已經徹底超越了軍事的層面。

它站在哲學的高度,融合了政治、軍事、地理等一系列因素,其所預測的已經不僅僅代表抗日戰争的發展趨勢,而是對于一切事物的發展邏輯都具有極強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正是因為它是站在哲學的高度來分析戰争,是以它才能做到勢如破竹,可以把一場才剛剛開始的戰争描繪得如此準确,如此超前。

而且《論持久戰》的偉大之處還在于,它是站在無産階級立場上的一部著作,它最根本的立足點在人民群衆之中,是以它說“兵民是勝利之本”。

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這部《論持久戰》已經過去83年,但是它的光輝并不會因時間的流逝而黯淡,它的價值也不會因為其所處的曆史階段而局限,因為它從來就不是一部單純的軍事著作。

社會主義事業的程序不會就此停止,雖然代表先進階級的勢力,有時候有些失敗,但這并不是因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為在鬥争力量的對比上,先進勢力這一方,暫時還不如反動勢力那一方,是以暫時失敗了,但是以後總有一天會要成功的。

将來會有越來越多人,重新拾起唯物辯證法的哲學工具,汲取他所留下來的思想理論,朝着無産階級曆史的方向繼續前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