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諸葛亮北伐時期,他最信任重用的人有兩個,一個是骁勇善戰的魏延,另一個則是掌管軍務的楊儀。但是在諸葛亮去世後,魏延和楊儀之間發生了嚴重的沖突,最終魏延被楊儀擊敗殺死,還被滅了三族。不過楊儀也沒有得到什麼好下場,被流放邊疆而自殺。那麼,這一切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一、身為諸葛亮左右手的楊儀。
如果對楊儀進行客觀的評價,這個人還是十分有才能的。他最初是曹魏荊州刺史傅群的主簿,但是他背叛了傅群,卻投靠了蜀漢的關羽。關羽任命他為功曹,将他送到劉備那裡。劉備和楊儀進行了交談,兩人一起談論軍國計策,政治得失。結果劉備十分高興,立刻任命楊儀為左将軍兵曹掾。
由此可以看到,劉備對楊儀的能力還是十分地認可的。在劉備進位漢中王的時候,還任命楊儀為尚書。不過後來楊儀與尚書令劉巴不和,被劉備降職,擔任弘農太守。這是一個沒有權力的虛職,因為弘農從來就沒有被蜀漢控制過。
在諸葛亮執政後,楊儀被諸葛亮重新起用,成為諸葛亮軍中的一員。從此楊儀跟随諸葛亮南征北戰,為蜀漢立下了汗馬功勞。楊儀在諸葛亮手下擔任長史,綏軍将軍,主管諸葛亮的大小軍務。史書上說楊儀對他的工作駕輕就熟,大軍作戰的後勤供應,軍事調動等事宜,楊儀不需要多長時間,就能夠圓滿完成。
楊儀不但管理着諸葛亮大軍的軍務,還負有管理大軍的軍風軍紀的責任。是以,楊儀成為諸葛亮不可或缺的助手。在諸葛亮的大軍中,他雖然職位在魏延之下,但是在很多地方他反而處處能夠壓制住魏延。是以雙方沖突頻發,到了勢同水火的地步。
這是因為兩人的個性都很強,互相之間都不退讓造成的。魏延骁勇善戰,但是性格矜高,對待同僚是一番趾高氣揚的樣子。大家對魏延都退讓三舍,唯獨楊儀不對魏延加以顔色。這讓魏延十分不滿,沖突愈演愈烈。在一次争吵時,魏延竟然拔出刀來威脅楊儀,把楊儀氣得淚流滿面。幸虧有費祎出面調停,才沒有使得沖突激化。
諸葛亮對魏延和楊儀的沖突也十分傷腦筋。在諸葛亮的北伐中,在作戰厮殺中要憑借魏延的骁勇,可是在軍務調動上要依靠楊儀。是以諸葛亮經常歎息魏延和楊儀兩人不能和睦相處,嚴重影響了蜀軍的戰鬥力發揮。
在諸葛亮去世前召開的最後一次軍事會議中,沒有叫魏延前來參加會議。在會議上,諸葛亮把蜀軍的軍權交給了楊儀,讓他帶領蜀軍撤回漢中。至于魏延,諸葛亮安排他為全軍斷後,如果魏延不接受指令,就丢下他不管,其他蜀軍按照安排徑自撤回。
從這一系列的表現,我們可以看出楊儀在諸葛亮心目中的位置。楊儀在蜀軍中的地位在表面上僅次于魏延,而實際上在諸葛亮的心目中,楊儀的地位等同于魏延。甚至在諸葛亮去世時,楊儀的地位已經超過了魏延,成為蜀軍中實際的指揮者。
二、楊儀的下場是早已注定的。
不過楊儀在諸葛亮去世後得到的地位,帶來的是一場血雨腥風。魏延作為蜀軍中職位僅次于諸葛亮的人物,自然不會甘心軍權落入仇人楊儀之手,于是雙方進行了火拼。由于有諸葛亮的遺命,再加上以王平為首的大多數蜀軍支援楊儀,魏延遭到了敗亡的下場。
楊儀在此時充分表現出了他心胸狹隘,脾氣暴躁的性格。他派馬岱去追殺魏延,當魏延的首級送到的時候,他把魏延的首級扔到地上,用腳踩着大罵魏延。随後他還派人去南鄭,滅了魏延的三族。殊不知,就在他志得意滿的時候,他的下場早已注定了。
早在多年以前,費祎就出使東吳。孫權就借着喝醉後的機會,對費祎說楊儀、魏延都是小人,雖然他們現在對國家有功,不過一旦任用他們,就會尾大不掉。如果諸葛亮不在世的話,就會造成禍亂。你們不對此加以防備,将來會禍及子孫的。
當時費祎聽了瞠目結舌,不知道該如何回答。他的副使董恢示意他,讓他回答說楊儀和魏延不和隻是出于私怨,不會對諸葛亮的北伐事業造成危害。現在就因為将來的禍患來不去任用他們,就如同懼怕風浪就不使用船隻一樣,不是長遠之計。諸葛亮後來聽說這件事,認為董恢說的是金玉良言,立刻提拔重用了董恢。
從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大家對魏延和楊儀的優缺點都看得很清楚。至于魏延和楊儀不和更是了如指掌。作為諸葛亮來說,他很贊同董恢的意見,那就是在他活着的時候會繼續重用魏延和楊儀,在他去世的時候,會對魏延和楊儀進行處置。
楊儀安全地把蜀軍撤回漢中,還誅殺了反對派魏延,對于蜀漢權力的平穩過渡做出了貢獻。但是他不知道的是,諸葛亮早就向劉禅秘密推薦了蔣琬作為自己的繼承人。在局勢穩定後,漢中和當地的蜀軍主力由吳懿接管,朝廷的政權由蔣琬接管,而楊儀則被任命為沒有如何實權的軍師。
這樣,楊儀的所作所為變成了替别人做嫁衣。他接替諸葛亮,成為蜀漢執政者的夢想破滅了。原本就心胸狹隘,脾氣暴躁的楊儀,便徹底變得歇斯底裡了。他成天牢騷滿腹,口出狂言,最後因為說出大逆不到的話,被費祎舉報後剝奪官職,流放到漢嘉郡。到了流放地後,楊儀依然沒有改悔,被逼自殺。
其實,楊儀的下場是早已注定的。他在劉備時期,就因為與頂頭上司劉巴不和,被劉備降職。由此可見劉備對他的态度,雖然欣賞他的才能,但是對他的性格并不認同。在諸葛亮時期,他依然不汲取教訓,和比他職位高的魏延發生沖突,最後搞得水火不容。諸葛亮隻是在北伐中要利用楊儀的才能,才對他表現得寬容。
其實,大家對楊儀的内心看得十厘清楚,那就是不擇手段地往上爬,直至蜀漢權力的巅峰。在這個過程中,凡是阻擋他升官道路的人,都是他的敵人。是以,諸葛亮在舍棄他,選擇蔣琬為自己繼承人的時候,楊儀的下場就已經注定了。
在楊儀把蜀軍安全帶回漢中,完成權力交接後,他就失去了一切的利用價值。被權力集團抛棄的楊儀依然沒有自知之明,還要像以往那樣橫行霸道的時候,已經時過境遷了。已經沒有人為他撐腰的楊儀,最終落得個削職為民,流放邊境,自殺而亡的悲慘下場。
結語:
楊儀是諸葛亮時期,蜀漢政權難得的人才。他能力很強,在諸葛亮的北伐大軍中主管軍務,還管理着諸葛亮大軍的軍風軍紀的重任。在他的努力下,諸葛亮的北伐都能夠進行得很順利。在諸葛亮手下,他的職位雖然低于二把手魏延,但是在很多方面楊儀卻可以壓制魏延。
在諸葛亮去世後,接管軍權的楊儀成為蜀軍的最高指揮者。他擊敗魏延,把蜀軍平安帶回漢中。可是好景不長,完成權力交接後,楊儀被剝奪了一切權力,僅僅擔任了沒有任何實權的軍師。不久之後,這個為了往上爬不擇手段的小人,因為口出怨言被削職為民,自殺于邊疆的流放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