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諸葛亮長子諸葛瞻坐擁七萬雄軍,迎戰鄧艾兩千殘兵,為何慘敗身死

諸葛瞻出生于建興五年(227年),這年諸葛亮已經46歲,上《出師表》,準備開始第一次北伐。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失敗後,病逝五丈原出;臨終前作《誡子書》,8歲的諸葛瞻襲爵武鄉侯。延熙六年(243年),17歲諸葛瞻娶蜀漢的公主為妻,授為騎都尉;開始正式步入官場。

此後,諸葛瞻先後擔任羽林中郎将、尚書仆射,加官軍師将軍。景耀四年(261年),擔任代理都護并任衛将軍,與輔國大将軍董厥共同執掌尚書台政務,統領國事。景耀六年(263年),魏國征西将軍鄧艾奇襲陰平,自景谷道攻入,諸葛瞻帶領尚書張遵、尚書郎黃崇、羽林右部督李球督率軍隊前往抵抗;最終,諸葛瞻及其子諸葛尚、張遵、黃崇、李球全部戰死;鄧艾兵臨成都,後主劉禅出降,蜀漢政權滅亡。

諸葛亮長子諸葛瞻坐擁七萬雄軍,迎戰鄧艾兩千殘兵,為何慘敗身死

“諸葛瞻七萬雄兵敗于鄧艾的兩千殘兵”的說法出自《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八回“鄧士載偷渡陰平,諸葛瞻戰死綿竹”;演義小說在創作過程中為了形象生動,添油加醋是避免不了的。正史确實沒有記載諸葛瞻、鄧艾雙方對陣各有多少兵馬,也無從考究;不過諸葛瞻此戰戰敗陣亡确實事實。

綿竹之戰發生在三國後期,是魏滅蜀之戰中的關鍵一戰。癸未六年(263),司馬昭決定對蜀漢開戰。本來魏軍兵分三路,由鄧艾主攻姜維,諸葛緒負責斷姜維後路,而鐘會則趁機去攻打漢中。魏軍計劃不錯,然而姜維卻讓魏軍出乎意料,他在與鄧艾交戰後,又晃飛諸葛緒,接着去阻止鐘會的主力軍進攻漢中。如此一來,雙方主力對峙,僵持不下。

鄧艾提議,自己率精兵繞道陰平,突襲江油,打開局勢。鄧艾的奇襲,讓江油守将不戰而降,劉禅這才派諸葛瞻率兵迎擊鄧艾。諸葛瞻受命與鄧艾作戰,但最終失敗,這其中幾點原因不得不提。

諸葛亮長子諸葛瞻坐擁七萬雄軍,迎戰鄧艾兩千殘兵,為何慘敗身死

首先,諸葛瞻本身非将才,并不适合帶兵打仗。劉備去世後,諸葛亮一心北伐完成大業,但積勞成疾,病死于五丈原。蜀漢百姓感念丞相鞠躬盡瘁,而對諸葛瞻贊譽頗多,凡是朝中有好的政策頒布,就将其功勞歸為諸葛瞻。事實上,諸葛瞻精通書畫,又博聞強識,屬實是才子,但卻對帶兵打仗并不在行。諸葛亮去世時,諸葛瞻年僅八歲。年紀尚小的他,無法跟随其父南征北戰,諸葛亮的經驗自然也難以言傳身教。其後,北伐一事又由姜維主持。縱觀曆史,諸葛瞻并未在軍事上獲得過驕人成績,突然派他迎戰,難免敗北。

諸葛亮長子諸葛瞻坐擁七萬雄軍,迎戰鄧艾兩千殘兵,為何慘敗身死

除不善征戰這一缺點外,諸葛瞻還不願察納雅言,導緻錯失良機。諸葛瞻帶兵前去迎戰,到達涪縣後便不再前進。此時,尚書郎黃崇勸他要搶占先機,先占領險要之地。諸葛瞻對此卻不以為然,猶豫之下,最終錯失良機,讓鄧艾得以長驅直入。鄧艾打敗蜀軍前鋒,導緻諸葛瞻不得不退守綿竹。除此之外,蜀将李球也曾給過諸葛瞻建議,提議蜀軍分兵出城,扼守險要隘口。

不過,此建議也同樣未被采納。這些提議皆有可取之處,若是采納,雖然未必獲勝,但至少可以拖延一段時間。

諸葛亮長子諸葛瞻坐擁七萬雄軍,迎戰鄧艾兩千殘兵,為何慘敗身死

相較之下,蜀軍确實人數衆多,但士兵卻未必精良,将士未必能戰。魏軍兵力屬實不多,但卻是鄧艾精挑細選。鄧艾偷渡陰平前,便精選了三萬士兵,這些士兵本就是精英。而從陰平到江油,雖然蜀漢沒有設防,但高山阻礙,人迹罕至。其間七百餘裡,想要跨越此地,難度極大。魏軍經曆這些,所剩下的與其說是殘兵,不如說是精兵。

這也難怪江油守将見魏軍宛如神兵天降,不戰而降。而蜀漢的精兵更多的則被姜維帶領,諸葛瞻所率領的士兵軍事素質相對較差,就連将領李球都是臨陣受命。

諸葛亮長子諸葛瞻坐擁七萬雄軍,迎戰鄧艾兩千殘兵,為何慘敗身死

作戰之時,除客觀因素外,士氣也是不容忽視的一點。綿竹之戰的前一年,姜維的第十一次北伐宣告失敗,蜀軍轉為被動防禦态勢。蜀軍上下對戰争态勢的看法并不樂觀,這也是江油不戰而降的原因。綿竹開戰前,諸葛瞻曾自責,對内無法除去奸臣黃皓,對外也不能制衡姜維,進軍也無法守衛國土,自己身有三罪,無顔回去,決定與魏軍決一死戰。由此可見,諸葛瞻要與魏軍決戰,所抱的不是必勝之心,隻是想要逃避。将領尚且如此,何況士兵?

諸葛亮長子諸葛瞻坐擁七萬雄軍,迎戰鄧艾兩千殘兵,為何慘敗身死

蜀軍低沉,魏軍卻是鬥志昂揚。綿竹之戰開始時,鄧艾派其子鄧忠自右進攻,而派師纂從左包抄,結果都被打敗。兩人報告難以擊破,鄧艾勃然大怒,呵斥道,生死存亡,在此一舉,沒有不可以。于是要将兩人斬首,後來兩人将功折罪,再次出戰,大敗蜀軍。

諸葛亮長子諸葛瞻坐擁七萬雄軍,迎戰鄧艾兩千殘兵,為何慘敗身死

可以看出,鄧艾所存的是背水一戰的心,作為将領立場堅定,所下的軍令又及時有力,士兵自然士氣高漲,魏軍能勝并不奇怪。

諸葛亮長子諸葛瞻坐擁七萬雄軍,迎戰鄧艾兩千殘兵,為何慘敗身死

綿竹之戰,蜀軍戰敗,确實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戰局,使得姜維陷入孤立無援,導緻最終蜀漢被滅。綿竹之戰固然令人惋惜,不過将錯全部歸結到諸葛瞻身上也是有失公允的。諸葛瞻着實失策,但即使他擷取了短暫的勝利,蜀漢的國力已經遠遠落後于魏,滅亡隻是早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