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康熙帝的三皇子本無心争奪皇儲,為何會卷入政治漩渦中?

曆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将來的回聲,是将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他重情重義為人耿直,本無心參與政治鬥争,之是以涉足“九子奪嫡”完全是出于情感上的本性使然,此人便是(康熙帝)清康熙聖祖仁皇帝之三皇子——誠隐郡王愛新覺羅 胤祉

康熙帝的三皇子本無心争奪皇儲,為何會卷入政治漩渦中?

▲九子奪嫡,是指清朝康熙皇帝的兒子們争奪皇位的曆史事件,最後四阿哥胤禛勝出,在康熙帝去世後繼承皇位,成為雍正帝

“九子奪嫡”這段曆史廣為人知,也常常被曆史愛好者們津津樂道,整個事件充分反映出中國封建會社時期權力鬥争之殘酷,勾心鬥角、冷酷無情,為了擷取最高統治權,完全置親情于不顧。然而本文主角卻是這場事件的“另類”人物,他重情重義為人耿直,本無心參與政治鬥争,之是以涉足“九子奪嫡”完全是出于情感上的本性使然,此人便是(康熙帝)清康熙聖祖仁皇帝之三皇子——誠隐郡王愛新覺羅 胤祉。

愛新覺羅 胤祉(後因雍正皇帝即位,為避諱而更名為愛新覺羅 允祉,本文以未更名為準,其兄弟名同用未更名)生母是榮妃馬佳氏。榮妃應該是康熙比較寵愛的一名妃子,也是生育最多的妃子,其中康熙前十位皇子有五位都是馬佳氏所生,其地位可見一斑,隻可惜活至成年的隻有一女一子,胤祉就是其唯一成年的兒子同時也是她最小的孩子,經曆了多重喪子之痛後的榮妃看透宮禁事變,在後宮中過着平逸的生活。

也許胤祉受到其母親的影響,對政治似乎并不熱衷,但是胤祉在文學和書法,以及騎射方面都極為出色,在衆皇子中絕對算得上是佼佼者,其主持編纂的兩部大書《律曆淵源》和《古今圖書內建》影響深遠,是當時的自然科學寶庫和百科全書,清史大咖閻崇年先生曾評價:皇三子胤祉是很傑出的一個科學家。然而就這樣一位無心争奪皇儲,置身研究科學學問的皇子,為何一生幾次受到皇帝處罰,最終落了個囚禁而終的下場呢?除封建專制社會政治鬥争這一客觀原因外,筆者認為,也和其特立獨行的個性和方嚴剛峻的性格有很大關系。

1、放松自我限制釀成大錯

康熙帝的三皇子本無心争奪皇儲,為何會卷入政治漩渦中?

▲1699年康熙皇帝讀書像,時年45歲

康熙三十七年,康熙皇帝第一次分封皇子,這一年胤祉被晉封為誠郡王,同時被晉封為王爺的皇子隻有大阿哥胤禔為直郡王(皇四子胤禛,五子允祺,七子允祐,八子胤禩僅封貝勒),由此可見此時康熙皇帝對于自己三兒子的表現還是很滿意的。然而翌年九月,他因在敏妃喪百日内剃頭,受到康熙皇帝的責罰,被降爵為貝勒,王府裡自長史以下都被不同程度的懲處(這裡簡單說一下,這位敏妃就是十三阿哥怡親王胤祥的生母)。

大清王朝有明确規定,皇家喪禮大臣百姓百日内不可以剃頭,剃頭就是犯罪。雖然敏妃生前沒有得到康熙皇帝的冊封,但去世僅七日便追封為貴妃(康熙三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卒,閏七月初二被追封為敏妃),可見敏妃在康熙皇帝的心裡是有一席之位的,你胤祉居然百日内公然剃頭,顯然是大不敬,因而遭到處罰。從這一事件可以看出,胤祉為人行事很不謹慎,自我限制比較放松,對一些“小來小去”的錯誤行為很不在乎而釀成大禍。

2、晉封親王到達人生頂峰

雖被降爵處罰,但是胤祉并沒有就此消沉,他本就對政治不感興趣,對皇儲之争也不大熱心。他有他喜歡的事情,那就是文學、書法和科學,在這段時間他組織自己的那些布衣門客們(如陳夢雷、楊文言、周昌言等)編纂書籍,那部較有影響的百科全書《古今圖書內建》就在這段時間完成(成書于康熙四十五年),在這其間,康熙皇帝知道他這個三兒子在科學知識方面較有造詣,于康熙四十三年命胤祉勘察皇宮三門的底柱,胤祉很好的完成了任務,而這部著作也着實讓喜愛科學的康熙皇帝為之大贊。

康熙帝的三皇子本無心争奪皇儲,為何會卷入政治漩渦中?

▲愛新覺羅·胤祉(1677年3月23日—1732年7月10日),清朝宗室,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烨第三子

自康熙四十六年之後,康熙皇帝每年都會到胤祉府邸舉行家宴成為慣例,這對于胤祉來說是極大的榮恩,側面也反映出康熙皇帝對三兒子的喜愛。康熙四十八年,康熙皇帝第二次分封皇子,胤祉被晉封為誠親王,這次晉封除了複立太子有功(下文詳述此事件)外,其文學、科學成就絕對是主要因素。

其後,康熙皇帝又任命胤祉率領庶吉士何國宗等人編修律呂、算法等書籍。谕曰:“古曆規模甚好,但其數目歲久不合。今修曆書,規模宜存古,數目宜準今。”(《清史稿-列傳七-諸王六》)。康熙五十三年成書并進獻康熙皇帝,康熙帝命他将律呂、曆法、算法三者合為一書,親自命名為《律曆淵源》。至此可以說胤祉其個人的人生成就達到頂峰,文學以及科學方面的造詣絕對在衆兄弟之中首屈一指。

康熙五十九年又晉封其子弘晟為世子(封世子就表明其親王爵位可以世襲一代,而并非依照例律降爵承襲),俸祿與貝子相當,這是康熙皇帝對胤祉成就的又一更高的肯定。胤祉通過其皇子身份的天然優勢以及自身文學、科學的良好修養為自己人生赢得了較高的成就。然而進入雍正皇帝時期,胤祉的人生便急轉而下,削爵禁锢,罷黜世子,其悲慘遭遇都與政治鬥争是不可分開的。

3、削去爵位幽禁抑郁而終

康熙帝的三皇子本無心争奪皇儲,為何會卷入政治漩渦中?

▲清朝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康熙帝組織了全國優秀的天文數學家,集體編纂了一部我國科技史上具有很高價值的天文數學樂理叢書《律曆淵源》

胤祉之是以能參與皇儲奪嫡的政治鬥争,完全是性情使然。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并将其關押,大阿哥胤禔屢次向康熙皇帝“揭發”太子惡行,例如說太子暴戾不仁,恣行捶撻諸王、貝勒、大臣,以至兵丁“鮮不遭其荼毒”,還有截留蒙古貢品,放縱奶媽的丈夫、内務府總管大臣淩普敲詐勒索屬下等(并不完全屬實),并且暗地裡潛蒙古喇嘛巴漢格隆詛咒太子胤礽,這在迷信的封建社會是極其毒辣、陰險的行為。胤礽與衆皇子唯與胤祉關系要好,這是因為胤礽生母孝誠仁皇後赫舍裡氏在胤礽出生不久便去世了,康熙皇帝就安排胤祉的母親榮妃馬佳氏撫養胤礽,是以兩人從小一起長大,關系十分要好。

胤祉看不下去大阿哥等人對太子的迫害,于是他決定挺身而出,要知道此時太子已廢,幫助太子就是跟其他阿哥集團對立,将來皇權落入其他阿哥手中,胤祉極可能會是以遭到迫害,但是他并沒有想那麼多,他想到的就是兄弟情誼,舍我其誰?于是胤祉開始暗中調查大阿哥行迹,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發現了大阿哥詛咒太子劣行,并找到物證,情況屬實,遂彙報康熙皇帝。

此時康熙皇帝被再議立太子事宜搞得焦頭爛額,無奈之下也有意要複立太子,剛好這個彙報給了康熙皇帝一個台階,遂于康熙四十八年,康熙皇帝以“皇太子劣行乃是被皇長子胤禔私下裡陰謀魇鎮”為由,複立太子并将大阿哥削爵囚禁,同時晉封胤祉為和碩誠親王,胤祉也便就成為了“太子黨人”。

康熙帝的三皇子本無心争奪皇儲,為何會卷入政治漩渦中?

▲愛新覺羅·胤礽(1674年6月6日—1725年1月27日),清朝宗室,清朝以及中國曆史上最後一位經過公開冊立的皇太子

後來事情的發展誠如大家所知,胤礽太子位再次被廢,最終皇四子胤禛繼承大統,也就是雍正皇帝。對于胤禛的繼位胤祉是不滿的,繼位之初朝中上下一時充滿關于繼位的流言蜚語,而胤祉就是這些流言的宣傳者之一,這讓雍正皇帝十分惱火,責令胤祉去看守景陵(康熙皇帝陵寝),此時受到責罰的胤祉如能收斂一些,過些時日也就平安了事了,但是胤祉對于這個懲罰大發牢騷,認為作為親王不應該看守皇陵,被雍正皇帝得知,是以加罪其世子弘晟,罷黜其世子之位,成為閑散宗室。

雍正皇帝感慨說“如誠親王其才甚屬可用,而其心又不得不置而不用,以朕四十年兄弟事事無不洞晰,而用之之難尚然如此”。本人認為雍正皇帝這是真心話,如果雍正真想“找茬”的話,根本就不能給胤祉機會,看看胤禩集團那些兄弟們的下場就知道了。

雍正六年,胤祉向蘇克濟索要賄賂事發被人彈劾,胤祉在雍正皇帝前與王公大臣辯駁,态度很可能比較傲慢,甚至表現出對皇帝的不尊重,雍正皇帝責備其無視君臣之禮,當時大臣商議給胤祉處罰是削奪他的爵位并囚禁在家,但是雍正皇帝說“朕止此一兄。朕兄弟如允祉者何限?皆欲激朕治其罪,其心誠不可喻。良亦朕不能感化所緻,未可謂盡若輩之罪也。”(《清史稿-列傳七-諸王六》),隻降其爵位為郡王,但降罪責于其子弘晟,弘晟被宗人府囚禁(弘晟沒少跟他阿瑪吃瓜酪)。

康熙帝的三皇子本無心争奪皇儲,為何會卷入政治漩渦中?

▲愛新覺羅·胤禛(1678.12.13—1735.10.08),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第三位皇帝,康熙帝第四子

雖然雍正皇帝因對其兄弟迫害而被後人诟病,但本人認為,雍正皇帝這兩段對胤祉的評語是真心的,作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雍正皇帝十厘清楚胤祉的政治資本,也了解胤祉的才能,更清楚胤祉對自己繼承帝位的種種不滿不屑。應該說就目前雍正皇帝對胤祉的懲處是留有情面的,有意想通過對其子弘晟的處罰來警示胤祉。我們可以設想,假如胤祉能夠收斂一些,不參與、不宣傳流言,态度上稍加謙卑隐忍,我想很有可能胤祉會被雍正皇帝委以重任,隻可惜這些都是設想。

真正讓雍正皇帝對其“忍無可忍”是在雍正八年五月,怡親王愛新覺羅 胤祥去世,本來在雍正八年二月的時候,兄弟二人沖突緩和,胤祉被複晉封誠親王(從這點可以反映出雍正皇帝對這位三哥的态度),但是誰知胤祉在胤祥的葬禮上表現極“不盡如人意”,清史稿上記載短短一句話“怡親王之喪,允祉後至,無戚容”。

假如胤祥僅僅是一位普通的親王,你胤祉作為兄長參加葬禮時這種表現還勉強說得過去,但是胤祥可是雍正皇帝最信任最親近的兄弟,是皇帝的“肱骨”是皇帝的“臂膀”啊,可以說胤祥就是國家的“2号首長”,你這種漫不經心的表現并不僅僅是對胤祥無禮,簡直就是根本不把雍正皇帝放在眼裡。

康熙帝的三皇子本無心争奪皇儲,為何會卷入政治漩渦中?

▲愛新覺羅·胤祥(1686.4.16—1730.5.4),清聖祖康熙帝第十三子,生母敬敏皇貴妃章佳氏,與雍正胤禛關系最親密

是以随後莊親王胤祿彈劾胤祉:允祉乖張不孝,暱近陳夢雷、周昌言,祈禳鎮魇,與阿其那、塞思黑、允娥交相黨附。其子弘晟兇頑狂縱,助父為惡,僅予禁锢,而胤祉銜恨怨怼。怡親王忠孝性成,允祉心懷嫉忌,并不懇請持服,王府齊集,遲至早散,背理蔑倫,當削爵(《清史稿-列傳七-諸王六》)。

胤祉下宗人府議罪。雍正皇帝遂命奪其爵位,幽禁在景山永安亭,他的家人和他一起被囚禁,弘晟然仍被禁在宗人府。雍正十年,胤祉在禁所中郁郁而終,享年55歲,朝廷還是依照郡王等級将其安葬。乾隆二年,乾隆皇帝追谥其為“隐”。在我們扼腕其悲慘結局的同時,也不得不歎息他的“咎由自取”,可憐之人,往往總有可恨之處。

曆史上雍正皇帝确因對其兄弟的迫害而被後人诟病,但就胤祉的人生結局,筆者認為其主要原因還是源于他的性格缺陷,與雍正皇帝的迫害關系不大。胤祉重情義不畏強權,但也不注重細節,對自己的行為限制過于放松,甚至藐視皇權,對自己的頂頭上司嗤之以鼻,對上司的批評教誨不以為然,最終得此大禍而郁郁而終。對于我們日常工作中如何處理上司以及同僚之間的關系,是很值得借鑒的,正所謂“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這也是我們學習曆史的真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