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ETNews報道,蘋果預計2022年上半年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提高30%,全年銷售有望突破3億台以上。該消息對于蘋果來說是非常大的“喜訊”,庫克卻根本高興不起來,因為供應鍊存在諸多不确定性,不排除因缺貨導緻産量不及預期的可能。

其實去年第四季度就有外媒報道,蘋果為了保證iPhone13系列生産工作,無奈砍掉部分iPad、iPhone12系列手機的生産。背後原因雖然複雜,但總結起來用“傲慢”兩個字形容非常貼切,庫克嘗到了自己種下的“苦果”,需要為畸形的産業鍊合作模式負責,國際大廠必須好好反思一下。
曾幾何時,國内企業都以打入蘋果供應鍊為榮,甚至形成了“鄙視”國内品牌的潛規則,以至于去年蘋果踢掉三十多家國産供應鍊時,讓不少企業面臨滅頂之災。當時央視便發出警告,國産企業過度依賴“果鍊”,未來可能無法尋求平等的話語權,供應鍊如醍醐灌頂一般開始覺醒,積極尋求與國内手機品牌達成新型的合作模式。
以藍思科技為例,除了與蘋果的供應鍊合作關系以外,還與國産品牌小米共同成立聯合研發中心,雙方在新材料、新工藝、先進制造技術方面互相成全,打造全球領先的消費電子智能工廠。不同于蘋果強勢地位,小米與國産企業的合作方式更加平等,是以上下遊企業不必擔心被“踢出局”,小米不必擔心“卡脖子”,因為良性的合作讓雙方都受益,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才能風雨同舟。
另一個成功的典範為華星光電,以往國産高端手機隻會搭載三星螢幕,若用國産螢幕會如同做了“虧心事”一般,藏着掖着生怕被别人提及。而小米12搭載華星光電OLED柔性屏,不但沒有絲毫避諱,反而當做主要的賣點進行宣傳,那就是因為這塊螢幕足夠優秀,雙方有着多年的合作經驗,甚至還成立了聯合實驗室,當國産供應鍊品質和口碑有了保證之後,為何不能拿出來宣傳?
庫克作為十分精明的商人,能夠把蘋果帶到30000億美元的市值,但卻學不會平等地與供應鍊交朋友,可能是因為骨子裡的“傲慢”不願意低下頭,亦或者是不願意與供應鍊“分一杯羹”。同樣以小米手機為例,其目前已經投資超過360家企業,設立湖北小米長江産業基金投資超過100家企業,合作各方都能從其中獲得收益,也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雙赢”,但庫克認為的“雙赢”是讓蘋果赢兩次,合作夥伴隻能跟着喝湯吃渣。
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沒有掌握核心技術也不可能獲得供應鍊青睐。為了督促自己進步,雷軍把原本500億的5年研發投入翻倍到1000億,同時還累計授予1.9萬億股票給技術師和員工,鼓勵大家共同努力尋求核心技術突破。目前已經在晶片、影像、快充、制造從領域取得進步,這也是其與供應鍊合作的底氣和資本來源。
蘋果想要擺脫供應鍊不确定性,唯一的辦法就是放下身段,吐出一些肥肉讓合作夥伴也能吃到,而不是把所有利益都掌握在自己手裡。這樣做短期看會損失一些收益,但把目光放長遠一些就會明白,放棄一些利益換取合作夥伴的支援無比正确,國産企業能夠拿出十二分的誠意,但蘋果真的願意平等對話嗎?希望時間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