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絕對幹貨:瓷器底足的時代特征

我們在鑒定瓷器的過程中當然可以通過瓷器的神韻,器型,釉面,畫工,款識,發色等等來鑒定,但是底足的鑒定是鑒定環節中極其重要的,尤其是對于真僞和斷代是非常重要的依據,這也是為什麼作假者往往需要老底新接的原因之一。

絕對幹貨:瓷器底足的時代特征

乳突瓷器底部的乳突是支釘燒造以後形成的,就是說有支釘燒造以後在瓷器的底足就有乳突了。支釘開始于宋代,它是少數瓷窯使用的一種支燒工具,在這些瓷器的底部可以看到乳突的改變。還有一種就是瓷器在制胎過程中,底部在制胎最後形成一個凸起,也稱為乳突。為底足中心隆起如乳房之突起,是明及明之前古瓷特征之一。

元代“乳突”明顯,明早期“乳突”也較大,洪武中期漸小,永樂、宣德有細小“乳突”,雖然成化弘治、正德“乳突”較少見,但到嘉靖萬曆時又出現“乳突”,一直到崇祯才沒了“乳突”。

絕對幹貨:瓷器底足的時代特征

棕眼

也叫針鼻孔,康熙時底釉處往往出現大小不一的“棕眼”,疏密不均,但無論大小都從“棕眼”中清晰地看到胎體。

而光緒民國及現在仿康熙的作品,“棕眼”大而淺,一般從“棕眼”裡看不到胎體。

棕眼特寫

糊米底

明與明前砂底大盤,由于胎中含鐵量高,燒後高溫下要通風冷卻,吹風的砂底處氧化成米飯燒焦似的片片的痕迹。

絕對幹貨:瓷器底足的時代特征

敲底

道光時鈞紅,由于釉肥厚,流到底足處燒後與所墊物粘連一起,為使其分開。人工隻好敲開,造成底足如狗咬一般。

絕對幹貨:瓷器底足的時代特征

1.火石紅

“火石紅”(窯紅),明前由于胎土中含鐵量高,加溫時露胎處氧化成磚紅,甚至羊肝色。

明之民窯削足之處火石紅就特别濃顯,明後期已較淡,但明宣德時還常見火石紅斑。直到清早期仍可見到火石紅。

仿品之火石紅就完全不同,有的是用漿釉塗抹的,盡顯輕浮不定,有的還偏黃。

火石紅中的鏽黑點,看上去有滋潤感,自然感,不幹燥,在40倍放大器或陽光下能看到有五彩蛤蜊光。

絕對幹貨:瓷器底足的時代特征

2.修胎刀痕

古代修胎刀多用竹刀,現代修胎多用鋼鋸條,竹刀子修理後留下刀印成細絲狀,現代鋸條修後留下刀印是粗線條(2至3毫米距離)。這個不同之處一看很明顯。

絕對幹貨:瓷器底足的時代特征

現代鋸條修後留下刀印是粗線條

絕對幹貨:瓷器底足的時代特征

竹刀子修理後留下刀印成細絲狀

3.露胎胎骨觀察其露胎之處胎骨老化及自然磨損情況(僞品之磨損比較平滑,沒有真品那麼自然)。一般來說古陶瓷真品,其露胎骨顯得比較幹燥,而仿品則不同,顯得輕滑或堅膩。當然也不能絕對而言,有的古陶瓷露胎也很細潤堅膩,然而相比仿品還是稍顯幹燥;

絕對幹貨:瓷器底足的時代特征

汝窯天青釉圓洗,宋,故宮博物院藏

4.粘砂現象

觀察其粘沙現象,如明之以前的器物多有不同程度的粘沙現象,清官民之窯足内積釉處也有粘沙,而仿品這一點卻極少做到(僞品也有少數粘沙,然不像真品那樣顯得老化幹燥),因其燒造工藝高于古時,釉也施得不是那麼厚,不會造成積釉,再加多為模注而過于規整等原因,使之極少有粘沙;

絕對幹貨:瓷器底足的時代特征

5.“旋痕”包括“跳刀痕”,

縱觀各個時期的足之做法都有其特别之處,是以還可鑒察其露胎痕迹之紋路,如南宋瓶腳就有圓圈之旋紋,元之器物也都多有旋坯痕并有雞心點,明時則多有放射狀的跳刀痕,旋坯痕則少(僅前幾朝帶有元朝之遺迹),清之民窯大多數能透過釉層看到旋坯之痕,官窯幾乎看不到什麼痕迹了,而仿品則往往做不到這點,不是過左就是過右。

絕對幹貨:瓷器底足的時代特征
絕對幹貨:瓷器底足的時代特征

6.足底觀察

底足老氣自然,無泥漿粉土及其它洗不幹淨的人為物,無人為作舊而被複燒的痕迹。

絕對幹貨:瓷器底足的時代特征

7.内折角關于内折角。内折角就是底面與足牆的夾角。這個夾角裡邊有積釉,就是上釉的時候積得比較多,多了以後就呈現出一種蝦青色。這是明代中期以前經常出現的,現在的仿品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但是仿品的積釉與真品的積釉有兩點不同。第一,它不是蝦青色而是淡綠色,即使能接近蝦青色也是泛綠的。第二,明代蝦青色的線有些窄,而後仿的比較寬。

絕對幹貨:瓷器底足的時代特征

(圖文源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