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韓戰争第三次戰役後,中國為何要收兵?

為什麼要收兵?老話說得好,兵者詭道也,因為那壓根就是李奇微給咱擺了一個餡餅,就等着咱一口咬下去,然後朝着咱玩命捅刀子。

咱能上當嗎?不能夠啊!彭德懷老帥一眼就把李奇微那小伎倆給看穿了,趕緊收兵,避免了大損失。

當然咱是看出來了,不代表北北韓和蘇聯顧問就能看出來,咱收兵的時候,他們還嚷嚷着要咱接着打下去,典型的外行給内行出主意。

好了,小夥伴們要是有興趣聽小編給你唠叨唠叨這事,您就聽小編給你說道說道。

背景

北韓戰争第三次戰役後,中國為何要收兵?

話說,前兩次的戰役,咱們打的特别的順手。畢竟麥克阿瑟跟那驕傲的小公雞一樣,壓根就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

美國總統杜魯門問麥克阿瑟:“這要是中國人參戰呢?”

麥克阿瑟給出得回答是:“不可能!”

說到這裡估計有很多小夥伴要問了:“麥克阿瑟為什麼會得出這麼個答案呢?”

很簡單,在麥克阿瑟眼裡,能打仗嗎?打的不就是炮管子誰粗,槍管子誰的子彈多嗎?然後一路平推就完事了。

您看看咱當時的條件,還軍工業呢?别提了,本來打清朝末期開始,咱的工業底子就薄,前後光戰争咱就打了一百多年了,家底子早就打得更薄了。這還不說,蔣介石臨走的時候,什麼黃金白銀,什麼機器裝置全拉到了小彎彎的地界。

咱可以說是一窮二白啥都沒有,是以您就别說什麼軍工業了。

再有一條,麥克阿瑟感覺,他在太平洋上把日本人給收拾了,而咱呢當時沒把日本人幹掉,前後一對比,感覺咱就比日本人差多了。

是以麥克阿瑟就沒拿正眼瞧咱一眼。

當然,麥克阿瑟對于美國總統杜魯門的問題,還做了一個補充說明:“就算是中國人參與到戰争當中,我用一支手就可以讓北韓半島成為一個屠宰場!”

哦!您可以想象一下,麥克阿瑟戴着大墨鏡,咬着他那永遠都不會吸的玉米煙鬥,那股子神氣勁,也就不怪他會說出:“小夥子們,我保證聖誕節之前,你們就可以結束這場戰争,然後回去吃烤雞啃玉米餅!”

結果兩個戰役下來,麥克阿瑟的小夥子們很多躺在了冰天雪地的北北韓了,跟着麥克阿瑟就開始到處甩鍋,甚至是美國政府,都沒有逃過被他按上一口大黑鍋的命運。

面對失敗,美國政府被氣瘋了,于是在曆史上,咱就看到了,沃克出車禍死了,跟着李奇微跑到北韓半島上,這就準備接替麥克阿瑟的事情。

是以說第三次戰役,算是李奇微和咱們第一回合的較量吧!

北韓戰争第三次戰役後,中國為何要收兵?

那麼在這個較量過程中,美國人因為之前的兩次戰役,被咱打得鼻青臉腫的,士氣跨的是稀裡嘩啦的。士兵們最想幹的一件事,就是坐着冒着黑煙的輪船趕緊的回國,壓根就不想在北韓半島繼續呆下去了,他們覺得這就是個地獄,不是他們這些在别人土地上放炮開槍的天使該呆的地方。

那麼李奇微要接手,他勢必要對軍隊進行整頓,這個整頓不是一句話的事,是需要時間的。

再有就是,他還要面對咱們發起的進攻。

是以在第三次戰役的時候,李奇微采取了縮回去的做法。

接下來,咱就開始回答題主的問題。

北韓戰争第三次戰役後,中國為何要收兵?

翻開始曆史,在第三次戰役的時候,李奇微要收縮進行整頓,那麼表現出來的局面,就是進攻得異常順利。

美軍就沒怎麼抵抗,這就撤退了。甚至于咱在南北韓的首都漢城,都擺出一個進攻的架勢,想着美國人咋也得象征性地和咱打一場,結果美國人打都沒有打,就撤退了,連個糊弄人的防禦都沒有做一下。

就這局面,在咱普通的人眼跟前,不免就會有這麼個想法。

這都打到過了三八線,還把戰線推到了三七線,這要是按照第三次戰役的态勢,隻要往前進攻,差不多就可以把美國人帶着的十六個聯合國軍給平推到大海裡頭去了。

其實當時北北韓和蘇聯顧問就是這麼想的。

但作為身經百戰,從戰争中出來的彭德懷老帥,敏銳地感覺到,這事不對,事出反常,他必有妖。

再加上,戰線拉得過長,咱的後勤補可就要跟不上了,打仗沒了後勤補給,沒吃的沒喝的,沒子彈你拿啥跟美國人打?

其實李奇微也抱着這個心思,給咱們下套呢?

是以彭德懷就指令部隊停下來,收兵!休整部隊!

北北韓一聽說咱不接着往下打了,還急眼了,這就跑來理論。

大體意思就是志願軍壓根就不需要休整,隻要再努一把力,北韓半島就沒有美國人什麼事了,直接就被咱推到大海裡頭去了。

咋說呢?戰争哪有這麼好的事,很多戰争那是行百裡者半九十,失敗往往是最後一步,前頭您赢多少這都不算數的。

最終彭德懷拒絕了北韓的要求,咱們的部隊是堅決地要停下來進行休整,畢竟打了這麼長時間了,部隊也疲勞了。

北韓戰争第三次戰役後,中國為何要收兵?

北北韓方面不幹了,跑到斯大林哪裡告狀去了,至于咋告的,咱也不稀地說。

咋說呢?其實最開始爆發北韓戰争,南北韓和北北韓打起來,後期南北韓還有美軍幫忙。這北北韓打得不錯,就是犯了急功近利的毛病,想着盡快解決戰鬥,把美國人和南北韓的士兵趕下大海。

這就把自己的戰線拉長,中部戰線就沒有幾支防守的部隊,讓美軍才仁川登陸的。

而且美軍畢竟是一支從二戰走出來的部隊,不是泥捏的,吹口氣跨不了的。

之前的教訓還吸取夠,這又上趕着讓咱走他們的老路,也不知道他們是咋想的。

北北韓跑到斯大林跟前告狀,彭德懷把自己的判斷彙報給了國内。

這個彙報大體意思就是,美國人撤退總是和咱保持一天路程的距離,不多也不少,就這個距離咱打不着還不好追,是以美國的軍隊那就是有組織的撤退,看不出來慌亂,咱要是繼續追擊下去,戰線拉長了,這後勤補給就要雪上加霜了,這就要中美國人的全套。

那麼斯大林這塊呢?斯大林那也是從二戰中打出來的,而且是和德國人打出來的,他也看出來,這裡頭沒有美國人劃拉的道道,是以支援了彭德懷的判斷,順道撤換了蘇聯顧問,不要影響彭德懷的判斷。

最後事态的發展變化,就像彭德懷的判斷一樣。

北韓戰争第三次戰役後,中國為何要收兵?

李奇微利用這種有組織有節奏地撤退,拉出來的時間,将士氣提升了起來,順道還把散出去的兵力進行了集中,這就相當于開始的巴掌變成了拳頭。

您看拳頭都握緊了,下一步要幹嘛?當然是發揮出去,打砸了。

而咱呢?補給線拉長,彈盡糧絕的話,咱強悍的戰鬥力這都會下降的。

結果在曆史上,咱們就看到了第五十軍拼命守着漢江南岸,那就是背水一戰。

戰況打得有多強烈,不用小編說吧。

當時大冬天啊,地皮凍得硬邦邦的,鐵鍬下去連個像樣的戰壕都挖不出來。

可以說是五十軍整個都是暴露在美國的飛機大炮下進行防禦的,彭德懷原打算讓五十軍守十天的,打不動了讓三十八軍去抗,結果咱五十軍硬是抗了五十天。

部隊打到最後連糧食都沒有了,隻能吃雪,而五十軍一聲都沒吭,對上級連一個要求都沒有。

五十軍三萬人的部隊,五十天的戰鬥結束之後,犧牲了兩萬多,七個連隊,三十一個排,一百三十八個班全打光了。

一個立大功的英雄就有近五百人。

軍長曾澤生見到彭德懷的時候,楞是哭了。

五十軍是一支優秀的部隊,當年在台兒莊戰役的時候,死守陣地二十多天。彭德懷就是看中了這一點,讓五十軍來挑這個重擔的,事實證明彭德懷沒有看錯。

這五十天的戰鬥,也為咱志願軍的轉移,拉出了充分的時間,要不然咱可就要吃虧了。

是以,三次戰役之後,真要按照北北韓的想法,接着往下打,後果不堪設想。

也就是說,打仗這事,就得交給專業人士,外行就不要插嘴了。

三次戰役之後,咱打美軍就變得辛苦起來了,不得不說李奇微是一個善于總結的對手。

經過三次的較量,看出了咱的弱點,針對咱的弱點,進行反擊。

北韓戰争第三次戰役後,中國為何要收兵?

這也讓咱之前的一些優勢,被美軍給抹掉了。

當然後來難是難了一點,他也得看看誰是他的對手,後來的兩次戰役,咱也沒讓李奇微讨到多少便宜去。

不然咋能逼着美國人老老實實地坐在談判桌前,和咱談判呢?

而且再加上,咱後來從蘇聯那裡購買的武器,重新對咱部隊進行了裝備,裝備上的差距拉的縮短之後,咱打美國人打的可是相當順手。

尤其是後來和美國人談判,三八線上的這個山頭是誰的問題的時候,美國在談判桌前和咱吵吵,無理取鬧的,非要說山頭是他們的,咱幹脆不搭理他,刀槍下見證者,第二天就得讓美國人捏着鼻子認了,山頭是咱的,因為一個晚上,山頭就歸咱占領了。

想要?你打一個試試?不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