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鴻章第一次見馬克沁機槍,沒問價錢而說了這樣一句話,讓人心酸

自從人類戰争進入熱兵器時代,槍械的發展可謂是日新月異,從火繩槍到燧發槍再到栓動步槍,稱為自動步槍誕生以前步兵的主要武器裝備。

雖然栓動步槍相對于之前的燧發槍的射速大大提升了,但是在面對大規模叢集沖鋒的時候,栓動步槍的射速還是遠遠滿足不了火力壓制的需求的,在這種情況下,機槍就應運而生了。

李鴻章第一次見馬克沁機槍,沒問價錢而說了這樣一句話,讓人心酸

世界上第一款用于實戰的機槍就是我們現在無比熟悉的加特林機槍,但是與現在電動的加特林機槍不通的是,那時候加特林機槍蘇安然也是現在的旋轉多槍管的樣式,但是卻是依靠手搖擊發。

這樣就暴露出一個緻命的缺點,在士兵高度的精神壓力之下,極有可能越搖越快,最終導緻槍械炸膛。

而在1983年,天才的槍械設計師馬克沁從槍械的後坐力上得到靈感,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重機槍,也就是馬克沁重機槍。

馬克沁重機槍以彈藥擊發時的火藥瓦斯為能源,槍管短後坐(19毫米)式自動方式,水冷槍管,帆布彈鍊供彈,理論射速600發/分,慢射速100發/分,有單發、連發兩種方式,槍重27.2千克,結構較為複雜。

李鴻章第一次見馬克沁機槍,沒問價錢而說了這樣一句話,讓人心酸

馬克沁重機槍一經問世就展現了他巨大的威力。

在1893─1894年南中非洲羅得西亞英國軍隊與當地麥塔比利──蘇魯士人的戰争中,馬克沁重機槍迎來了它的第一次實戰,當時一隻50人的英軍部隊僅憑4挺馬克沁重機槍打退了5000多麥塔比利人的幾十次沖鋒,打死了3000多人。

而真正讓馬克沁重機槍真正地震驚世界則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那時候的戰争方式是典型的塹壕戰加大規模叢集沖鋒,在被稱為“索姆河地獄”的殘酷的索姆河戰役中,德軍用馬克沁重機槍一天内射殺英軍士兵60000人,是以馬克沁重機槍也被稱為“寡婦制造者”。

李鴻章第一次見馬克沁機槍,沒問價錢而說了這樣一句話,讓人心酸

其實在馬克沁重機槍還在試制階段的時候,就引起了當時清朝重臣李鴻章的注意。

李鴻章當時也算是中國位數不多的能開眼看世界的人物之一了。當時正是李鴻章等人興起的洋務運動的末期,積貧積弱的清政府希望通過“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方式來改變清朝的命運。

是以李鴻章等人想盡一切辦法興辦工業,并希望建設一隻強大的近代化軍隊。

建設軍隊那就必須要有先進的武器,李鴻章第一次看到馬克沁重機槍就發現了其背後巨大的軍事潛力。但是雖然李鴻章對馬克沁重機槍心儀無比,最後卻因為一個原因讓他打起了退堂鼓。

李鴻章第一次見馬克沁機槍,沒問價錢而說了這樣一句話,讓人心酸

那就是馬克沁重機槍的射速。

據說當時李鴻章得知了馬克沁重機槍的射速之後,沒有問槍械價格,而是說了這樣一番話:“太快了,太快了,大清承擔不了這種子彈消耗。”

當時清朝新軍的建設主要集中在海軍這一最需要錢的方面,而海軍的經費在層層盤剝之下早已經捉襟見肘,又如何能承受得住馬克沁重機槍巨大的彈藥消耗呢?

無奈之下,當時的李鴻章隻得放棄了引進馬克沁重機槍的想法。

李鴻章第一次見馬克沁機槍,沒問價錢而說了這樣一句話,讓人心酸

不過短短五年之後,清政府還是決定由金陵制造局對馬克沁重機槍進行引進和仿制,不過我們知道,落後腐朽的封建王朝的滅亡,絕對不是一款兩款先進武器所能挽救,即使馬克沁機槍的威力再大,噴湧的火舌再兇猛,也無法阻擋曆史的滾滾車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