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河南省漯(
luò
)河市源彙區大劉鎮周莊村
楊欽典
家來了幾位特殊的客人,為首的那位身穿一身筆挺的淺色西服,厚厚的鏡片覆寫着他的雙眼,臉上的表情讓人捉摸不定。
見到來人,已經88歲的楊欽典趕忙顫顫巍巍地上前迎接,他張了張嘴,似乎想要确定他們的身份。
來人仿佛也清楚他的想法,徑直開口道:
“我就是
楊虎城的孫子
,叫做
楊瀚
,今天來找你,不為尋仇,隻為了解祖父去世的真相。”
距離1949年楊虎城被害,已經過去了57年了。
聽完這話,楊欽典頓住了,他羞愧地低下頭,蒼老的臉上布滿悲傷,并痛苦地喊叫道:
“楊虎城将軍,我對不起你呀!”
這位楊欽典是誰?他和楊虎城之間有着怎樣的恩怨?為何他會說自己對不起楊虎城呢?

楊欽典此人
楊欽典出生于1918年,故鄉就在河南省漯河市源彙區大劉鎮周莊村。
早年間,依仗家中的幾畝良田,楊家人的生活過得還算不錯,等楊欽典到達一定歲數,為了尋求更好的發展,楊家長輩還将其送入了私塾,期待他能出人頭地,成為一名“有出息”的讀書人。
令人遺憾的是,還未等楊家人多做幾年夢,戰火便燒到了河南,在日本鬼子的騷擾下,楊家人的生活也落入苦難中,沒辦法,楊欽典隻得放棄學業,開始尋求新的人生目标。
那個時候,見識不廣的楊欽典并沒有什麼雄心大志,也沒有什麼崇高理想,在那黑暗的年代中,他的唯一目标,就是希望自己能夠吃飽穿暖,于是,當他知道從軍能夠混上飯吃後,立刻在軍校報了名。
1940年,22歲的楊欽典被胡宗南建立的西安軍校七分校教導團錄取,從學校畢業後,便被調入國民黨的騎兵部隊,成為了胡宗南麾下的一名騎兵戰士。
楊欽典那段在軍校的學習經曆給他提供了很大幫助,進入部隊後,上級總願意對他傾囊相授,有什麼好的機會,也願意指揮他去完成,是以,楊欽典慢慢地有了奢望,他逐漸不滿足于現狀,他開始渴望上到戰場,立功當将軍!
然而,命運卻總是弄人,楊欽典此前隻想當個小兵,上天卻給他安排了一個不錯的開局。但當他真的有了想要登上高位的夢想後,他卻又上不了戰場了——青年時期的楊欽典長得人高馬大,每當他騎上戰馬,奔向沙場時,飒爽的英姿總令人驚豔。有一次,
蔣介石
正好看到了這副場景,老蔣是講究人,看他如此一表人才,便恩賜似地将其招進了自己的警衛團。
圖I楊欽典(右)
就這樣,在還沒有達成自己的抱負之前,楊欽典便失去了繼續征戰沙場的機會。不久後,楊欽典自西安調到四川,成為了交警總隊特務隊的班長,負責保護國民黨高層宋子文、孔祥熙等人的安全。
雖然這次調任隻是一次偶然事件,楊欽典本人也并不是很喜歡這份工作,但為了不惹惱長官們,每當上級下達任務,他還是會拼盡全力去完成。上級欣慰于他的忠心,是以,在1948年,楊欽典得到了一次升遷機會,他被調到重慶歌樂山集中營,擔任
白公館
的一個看守班班長。
白公館原本隻是四川軍閥白駒的一處住宅,手段狠戾的戴笠向其買下後,便花費重金,将這裡打造成了一個專門囚禁“反黨”人士的牢籠。而目前關在這裡的“反黨”人士,其中就有楊虎城将軍。
愛國将領,初露鋒芒
楊虎城出生于1893年,是陝西省蒲城縣甘北村一戶普通窮苦人家的孩子。當時中國正在遭受海外列強的頻繁入侵,但封建清政府卻不理會外敵,隻知道拼命打壓百姓,在這種趨勢下,國内情況變得越發混亂。
為保護祖國,革命志士挺身而出,楊虎城的父親楊懷福便是這樣一位志士,大敵目前,他滿懷期待加入了反清組織“哥老會”,希望能用自己的努力,推翻清政府統治。然而遺憾的是,由于實力不足,這個組織很快便被清朝官員消滅,楊懷福也是以被絞殺。
得知父親去世後,楊虎城怒火中燒,他下定決心,一定要為父報仇!
1910年,楊虎城聯系周遭志同道合的青年壯士,一同組建了以劫富濟貧為宗旨的中秋會,抵抗暴政。
圖I楊虎城
辛亥革命爆發後,楊虎城聽從心中感召,積極投身于這場偉大的愛國運動,并在不久後,又帶領部隊,跟随孫中山先生,參與了護國運動和護法戰争。
1924年,國共兩黨開始第一次合作,楊虎城堅決支援孫中山先生倡導的三民主義思想,并在先生的鼓動下,主動加入了中國國民黨。自此,楊虎城的思想逐漸改變,抗戰救國的火焰,在他心中熊熊燃燒。
1927年4月,蔣介石撕毀合作條約,發動反革命政變,在全國掀起白色恐怖的浪潮。在這期間,楊虎城也接到了針對共産黨人的指令,但他卻沒有聽從這條号令。他不但沒有“清黨”反而還要保護共産黨,繼續重用共産黨人,更令人驚喜的是,他還提出了想要加入中國共産黨的申請。這是一次重要事件,标志着他的愛國思想得到了進一步升華,也為他日後發動西安事變,做下了鋪墊。
1931年,日本鬼子發動了殘忍的九一八事變,沖進中國燒殺搶掠,楊虎城得到消息後,立刻訓示部下通電全國,呼籲“中國上下團結一緻,共同禦敵”,并明确表示“枕戈待旦”,時刻準備奔赴前線。
1933年年初,日本大軍朝着長城各口發起進攻,楊虎城立即來到石家莊會見蔣介石,主動請纓,前往一線抗擊日寇。
楊虎城本以為,日本鬼子的侵略行徑已經如此明顯,蔣介石再怎麼利欲熏心,也明白要先抵禦外敵,然而,令他沒有想到的是,蔣介石此刻思考的,仍是如何獨掌國内大權。
1935年9月,蔣介石正式組建“西北剿匪總司令部”,自己兼任總司令,并将
張學良
任命為副總司令,代他行總司令之職,率領部隊進軍陝西,執行“剿匪大業”。實際上,這是蔣介石想出的一個“一石二鳥”的計謀,他這樣做,既能借張學良勢力消磨紅軍力量,又能借紅軍力量消磨張學良勢力,最後等到兩方兵力都消耗得差不多了,他便可以出來坐收漁人之利。得知這些事情後,楊虎城終于明白:繼續任由蔣介石為非作歹,中國局面将無法控制,想要保證祖國安全,反蔣聯共是勢在必行的道路!
圖I張學良
東北軍轉移至西北,使西北局勢變得更加複雜。正當這時,如何正确了解張學良,以及如何擺正對待西北軍的态度,成了楊虎城必須解決的一道難題,他明白要想達成反蔣目标,如沒能得到張學良的幫助,行事會變得十分困難。于是,在聽取完各方面的意見後,他對張學良及其麾下的東北軍,進行了全面剖析:
張學良是位愛國将領,且與日寇有着不共戴天的殺父之仇;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東北軍居無定所,飽受失地喪家之苦;更重要的是,在這段時間中,東北軍跟随張學良,受盡蔣介石的不公平對待;如今又不斷有弟兄因“剿共”而喪命。根據這些依據,楊虎城認定,張學良和東北軍必然是對蔣介石存在不滿的,而且,比起繼續與紅軍作對,他們必定更想奔赴前線。
于是,在往後的日子裡,楊虎城不僅教育屬下,要尊敬張學良,同情東北軍,還親自帶頭做表率。蔣介石強迫張學良帶兵進犯紅軍根據地,但這樣的戰鬥卻使東北軍的戰鬥力大大降低,張學良逐漸意識到,蔣介石這是在借兩方鬥争之力,排除異己。就在張學良為這個發現痛苦萬分之時,楊虎城上前安慰他,讓他不要傷心,天下大事并非從此不可為。張學良被楊虎城的關心所打動,自此,他開始對楊虎城付出信任,并對自己的處境,有了全新的思考。
1936年11月,張學良就針對紅軍一事,詢問楊虎城意見。楊虎城果斷表示:
“等委座來到西安,我們完全可以搞個挾天子令諸侯!”
張學良聽完後大受震撼:“此事事關重大,讓我再想想。”此後,張學良繼續和楊虎城讨論如何才能達成全國統一,共同抵禦外敵的效果,楊虎城直截了當地提出:先停下内戰。張學良表示:蔣意志堅定。楊虎城:軟的不行,我們就來硬的!張沉默片刻:就照這個方法來,剛柔并用,定能達成目标!
為成功發動西安事變,楊虎城在軍事、政治、人心等方面,都進行了缜密的安排。原計劃指派17路軍(楊虎城部)承擔捉蔣任務,保證事變能順利完成,又周全地想到讓17路軍進入由東北軍駐守的臨潼捉蔣,上下指揮多有不便,若中途出現差錯,後果将不堪設想。是以,楊虎城立即與張學良商議,由東北軍承擔抓蔣任務,17路軍駐守西安市區,維護城中秩序,并決定以西安東關為界,兩軍各司其職。
于是,在1936年12月12日,東北軍在張學良的指揮下,攻入華清池,計劃抓住蔣介石。
老蔣也不是傻子,看着大軍即将沖進卧室,他頓感不妙,立刻翻出窗戶,想要獨自逃竄。在逃竄途中,由于太過焦急,他的背還摔傷了,眼見追兵馬上就要趕上自己,隻能強忍疼痛,躲到一塊大石頭後邊,期待能因對方的疏忽大意,逃過一劫。
不過他這個想法還是太過天真,沒過多久,士兵們便找到了他的藏身之處,并将瑟縮成一團的他帶回了總指揮處。這是這些戰士們第一次真正接觸到這位一直高高在上傲視自己的長官,他們的心中,突然充滿了豪情。
與此同時,17路軍戰士們也采取了行動,他們秘密圍住西安,并将包括陳誠、邵力在内的一衆國民黨高層扣留在内,自此,西安事變,正式爆發。
事變當天,楊虎城、張學良等18名愛國将領發表聲明,表示自己發動事變,隻是為了督促蔣介石聯合國内各大勢力,一同奔赴前線,抵禦日寇。
不久後,我方派出周總理與其在張學良公館展開談判,蔣介石迫于無奈,隻得答應停止内戰,與共産黨達成合作。自此,西安事變的發動目标已經基本達成,衆人沒有理由繼續扣留蔣介石,便将他放了回去。
蔣介石發難,被捕入獄
西安事變,是我國征戰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環,為我國逐漸走上光明,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國軍人從内部戰争轉向一緻對外的重要節點,粉碎了日本鬼子的狼子野心,也為後來抗戰的勝利,打下了根基。它對于中國人民而言,是十分光榮的一段曆史。
然而,這批人中,不包括蔣介石。在老蔣心中,這段曆史是無比恥辱的——自己的屬下因為種種原因,背叛自己,甚至想要将自己“除之而後快”,這一行徑,徹底激怒了蔣介石。
于是,當蔣介石順利抵達洛陽,再次掌握軍政大權後,他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将楊虎城和張學良這兩位“幕後真兇”,進行處置。張學良的處境還好,他身後畢竟有強大背景支援着,即便再怎麼生氣,蔣介石也不打算威脅他的生命,隻是将他囚禁了起來。
圖I蔣介石
而楊虎城就沒有這麼好運了,蔣介石認定,他就是這起事變的最大推動者,是以,他用幾句話,将楊虎城奮鬥半生,好不容易得到的位置給罷免了。楊虎城離職後,他又将其派往國外“考察”。美其名曰是去歐洲各國調查局勢,宣傳抗日思想,實際上,老蔣隻是找了個借口将他趕出中國,不讓他繼續參與國内大事而已。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身在國外的楊虎城數次緻電蔣介石,請求回國抗戰,但都被蔣介石以各種理由拒絕了。眼見中國一座座城池被敵方攻陷,楊虎城再也坐不住了,他悄悄購買了回國的機票,期待能再次為國家征戰。然而遺憾的是,當時的中國大權畢竟在蔣介石手中,楊虎城的這一行為并未逃過他的法眼,最後,他不僅沒有上到戰場,自己還被蔣介石設計抓捕了。
值得一提的是,與他一同被捕的,還有他的家人以及秘書
宋琦雲
一家。為了隐匿衆人身影,避免被愛國人士救出,在此後的歲月中,蔣介石給衆人換了多個軟禁地點。在這其中,就有楊欽典工作的白公館。
起初,受反動派蠱惑,楊欽典以為被關押在這座牢獄中的,是一群“罪大惡極”的叛徒,但随着時間的推移,他漸漸意識到,這些“犯人”真正的身份,其實是富有愛國之心的革命鬥士!
楊欽典本性不算太壞,發現這一事情後,便開始悄悄給這些愛國志士提供幫助:在他值班時,會讓他們多出來活動活動。
楊欽典的這份改變,很快便被宋绮雲夫妻等人看在眼裡,為争取更多的力量,衆人開始找機會和他聊天。在這個過程中,革命者了解到,原來楊欽典原來也是窮苦人民出身,在此之前,也沒有做過什麼壞事,根據這些資訊,衆人決定将他列為可争取對象,慢慢引導他,傳授他革命思想。
圖I宋琦雲和妻子
經過長時間溝通,楊欽典思想發生了一點變動,盡管他沒有立刻和反動者決裂,但也開始偷偷為獄中的共産黨人效勞,比如給衆人傳遞消息,交換情報。
黎明前夕,楊虎城犧牲
1949年,随着人民解放軍的不斷進攻,國民黨勢力逐漸落入下風,并有了要被我方盡數殲滅的迹象。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終于夢醒,他訓示手下,計劃放棄重慶,逃往台灣,休養生息。正在這時,他突然又想起那個破壞了自己“大業”的楊虎城。
8月份的一個夜晚,蔣介石入住重慶林園,并叫來毛人鳳作陪。
“楊虎城如今身在何處?”
蔣介石手捧茶杯,明知故問道。
毛人鳳趕忙回答:
“不久前,屬下已經按您的要求,将其妥善轉移至貴陽。”
“那個監獄關了多少亂黨分子?”
蔣介石繼續發問。
“報告委座!”
毛人鳳向前移動半步,答道:
“450人左右。”
毛人鳳請示如何處理,蔣介石揮了揮手,說道:
“全部殺了,一個不要留!”
毛人鳳有些不解:
“那楊虎城呢?張副座已經抵達台灣,何時把他也送去?”
蔣介石拍桌而起,惡狠狠地答道:
“這個人還留着幹嘛?早該殺了!”
毛人鳳心領神會,于是,一場針對于楊虎城的刺殺行動,就此誕生!被安排執行刺殺任務的,就包括了楊欽典。
圖I毛人鳳
在行動之前,反動者們便明白态度:這次行動,隻許成功,不許失敗,成功者結束後會被論功行賞,而失敗者則會遭到嚴重懲罰。楊欽典不想死,是以,他接受了這個任務。
9月6日,楊虎城一行人被忽悠着來到歌樂山山腳下,反動者們告訴他,讓他先自己在山上的房子住幾天,幾天之後,蔣介石便會來與他見面,并同他一起前往台灣。
他不知道的是,這隻是反派的陰謀而已,山上的住宅中,已經隐藏了四名劊子手,他們分成兩批躲在上下的房間中,隻待楊虎城等人走進,便跳出去給衆人緻命一擊。
于是,當
楊拯中
(楊虎城兒子)走進房門後,立刻遭到攻擊,反動者們手持兩柄利刃,迅速往他腰間紮去。“爸,救命!”随着一聲痛呼,楊拯中倒在了血泊中。
楊虎城聽到聲響,趕忙轉頭察看,此時反動者們也來到他的身邊,一前一後,将兩柄利刃刺入他的胸膛,就這樣,楊虎城也倒地不起。反動者們還擔心楊虎城會再度起身,毫不猶豫地撲上前又補了幾刀,這下,楊虎城徹底失去了動靜。
随後,搭載着宋琦雲夫婦和他們兒子宋振中以及楊虎城女兒楊拯貴的車子也抵達山腳,與楊虎城不同的是,這一行人被引入了警衛室中,衆人喘息未定,幾位劊子手就已經手持尖刀,沖了進來。宋琦雲立刻反應過來,他高聲大喊“中國共産黨萬歲!”話音未落,他便被尖刀刺死。
看到這個動靜,其妻徐林俠也明白了一切,她不求自己能苟活,隻希望反動者們看在孩子還小的份上,放過他們。然而反動者們卻不管這些,他們立刻一刀紮下去,這下,徐林俠也失去了生命。
殺害小孩宋振中的任務被交給了楊欽典,看着手中那手腳亂蹬的小孩,楊欽典有些于心不忍,是以,他忙活半天,宋振中還在呼救!
圖I宋振中
連解決一個小孩都得花這麼長時間,可真是廢物!這麼想着,旁邊一反動者走過來,手起刀落,宋振中小小的身體便沒了動靜。而楊拯貴,也早已被他們輕而易舉地解決了。自此,刺殺任務宣告結束,除了楊欽典外,衆人都圓滿地完成了屬于自己的任務。
幾天後,國民黨反動派開始對他們論功行賞,其中,一些殺了人的劊子手得到了200元銀洋,楊欽典這些人,拿到了50元銀洋。
拿到賞錢後,其餘反動者都得意地離開了,然而楊欽典卻還在看着那筆錢,郁郁寡歡着。這段時間中,他一直深受煎熬,每次閉眼,仿佛都能看到那個幼小的孩子在自己眼前呼救。
最後,經過一番思想掙紮,他決定不再繼續錯下去,正巧當時大批國民黨已經叛逃,白公館之内隻剩下包括楊欽典在内的少數幾位看守人員,于是,他連同另一位看守,打開牢門,将獄中剩餘的革命志士都放了出來。
在那之後,楊欽典聽從各位革命者的建議,來到當地警察局自首。雖然他确實參加過刺殺行動,但念在最後能夠迷途知返,放出大量革命者,人民政府認為他功過相抵,便決定對他寬大處理,不予追究。
經過這些變故,楊欽典往日的雄心壯志,此時已經全部煙消雲散,明白自己不會受刑後,他感謝黨組織的英明,并不久後回歸故土,變回普通農民。
圖I楊瀚與楊欽典見面
這就是楊欽典早年經曆的全部事件,聽完老人的陳述後,楊瀚沉默許久,最後,或許是已經解開了多年心結,這個男人表現得極為和善,在臨走前,還對楊欽典說道:
“祝您活到11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