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卧薪嘗膽,忍辱負重二十年,越王勾踐成就春秋霸業絕唱

東周敬王三十年(前49()),在吳國為奴三年的越王勾踐終于得到吳王夫差的赦免傳回越國。夫差在決定讓勾踐返同的時候,萬萬不會想到,他的縱虎歸山之舉,将會使吳國付出亡國的代價。

卧薪嘗膽,忍辱負重二十年,越王勾踐成就春秋霸業絕唱

夫差赦免勾踐傳回越國本來是有苛刻條件的:越王封地隻有區區百裡,而且要向吳國稱臣納貢,一舉一動都要聽從吳國的指令。但雄才大略的勾踐一旦脫離了樊籠,他就決不會甘心于做吳國的附庸小國。雪恥複仇是勾踐最強烈的願望。要想雪恥複仇,必須盡快使越國突破吳國的限制,迅速強大起來。為此,在文種、範蠡等文武賢臣的輔佐下,勾踐回國後實行了一系列的圖強措施:

卧薪嘗膽,忍辱負重二十年,越王勾踐成就春秋霸業絕唱

第一、廣泛招攬人才。史載勾踐“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凡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受這種優惠政策的吸引,各類人才紛紛投奔越國。勾踐對于投奔他的各類人才,盡量發揮其專長。文種足智多謀,有行政幹才,勾踐任命他為相國,“舉國政”屬之,讓他主持國家行政事務;範蠡精通軍事,勾踐任命他為上将軍,主持軍政事務;計然(亦作計倪)是著名的經濟學家,勾踐就任命他為越國大夫,主持财政經濟;陳音射箭百發百中,越女精于劍術,勾踐就委任他(她)們參與訓練軍隊。

此外,勾踐任用的大臣還有皓進、曳庸、臯如、扶同、苦成、諸稽郢等。為了激發人才的積極性,勾踐對人才給予優裕的待遇,“好其衣,飽其食”。對下屬時常“身問疾病,躬視死喪,不厄窮僻”。這樣,勾踐打下了越國強大的人才基礎。《越絕書》在總結吳越争霸史後指出:“吳亡而越興,在天與?在人乎?皆人也。”

卧薪嘗膽,忍辱負重二十年,越王勾踐成就春秋霸業絕唱

第二、發展經濟,使國家與百姓同時得到富裕。勾踐根據範蠡的建議,将都城由山區遷移到山地平原交會的孤丘群(今紹興卧龍山),首先修建周長二裡許的勾踐小城,作為政治軍事核心,然後修建周長二十裡的山陰大城,作為經濟商業中心,為越國的強大打下基礎。為了發展生産,鼓勵老百姓開墾荒地,興修水利設施,同時“勸農桑”,擴大糧食種植,發展蠶桑,鼓勵手工業。

卧薪嘗膽,忍辱負重二十年,越王勾踐成就春秋霸業絕唱

第三、推行“愛民”政策。勾踐在越國推行“緩刑薄罰,省其賦斂”的政策,在施政過程中,不斷“施民所善,去民所惡”,時時把老百姓的疾苦與生老病死挂在心上,與民共苦樂。勾踐規定:一戶人家死了長子,可免除三年徭役;死了幼子,可免除三個月搖役,而且要給予安葬,就像對待自己的兒子一樣。對于有特殊困難的人家,可以領取官府的俸祿。“愛民”政策的推行,使勾踐深得民心,越國上下團結一緻。為使越國盡快富強起來,勾踐親自參加耕種,他的夫人親自織布,給老百姓以示範。

卧薪嘗膽,忍辱負重二十年,越王勾踐成就春秋霸業絕唱

第四、堅甲利兵,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文種向勾踐獻的“滅吳九術”。其中第八、九兩條是關于軍事的:“八曰君王國富而備利器,九曰利甲兵,以承其弊。”根據文種的建議,認真進行軍事準備。首先是大規模制造劍、甲、矛、弓、戈、箭镞等兵器與防衛武器。當代考古發掘出土的越王劍證明,越國制造的寶劍鋒利異常,其制造技術居于各國前列。此外,還大量制造了戰車與戰船,水戰則乘船,陸戰則乘車,發揮車、船的作用。其次是對軍隊進行高強度的技能訓練,使其掌握各種殺敵制勝本領。為了鼓舞官兵的士氣,勾踐賞罰嚴明,勇敢者賞,以激起官兵的匹夫之勇,由此“聚死臣數萬”。

卧薪嘗膽,忍辱負重二十年,越王勾踐成就春秋霸業絕唱

第五,麻痹吳國,遠交近攻。勾踐分析了當時各諸侯國争霸形勢,采取“親于齊,深結于晉,陰固于楚,而厚事于吳”的對外政策。齊、晉、楚等三個諸侯國與越國距離較遠,暫時沒有直接沖突,勾踐與這三個諸侯國結成同盟國,每年給這三個國家送去大批皮币、玉帛、子女,以結好這三個諸侯國。對于自己的死敵——吳國,采取麻痹、離間等政策,以進一步削弱吳國,使其陷入混亂之中。

卧薪嘗膽,忍辱負重二十年,越王勾踐成就春秋霸業絕唱

勾踐唯恐安逸的生活消磨了複仇雪恥的毅力與志氣,特地在自己吃飯的房間挂上一個苦膽,每逢吃飯的時候,就先嘗一嘗苦味,還常提醒自己:“你忘了會稽的恥辱嗎?”他還命入把自己睡的席子撤去,用柴草當作褥子。這就是千百年來國人傳誦的“卧薪嘗膽”。

卧薪嘗膽,忍辱負重二十年,越王勾踐成就春秋霸業絕唱

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越國國力漸漸恢複與發展壯大起來。而吳王因為整天有越國收買的内奸在身邊聒噪,對越國的動向毫無防範準備。東周敬王三十九年(前481),吳王夫差到中原參加黃池之會,盡率精銳而出,僅留太子和老弱守國,勾踐遂乘吳國空虛之機起兵長驅直入,大敗吳國,殺吳太子。夫差倉猝與晉國定盟而返,連戰不利,不得已而與越議和。雙方時戰時停,戰争持續至東周元王三年(前473)六月,越軍再次攻破吳國都城,吳王夫差被圍困在吳都西面的姑蘇山上,求降不得而自殺,吳國滅亡。

勾踐滅吳後,聲威大震,驅兵渡淮河,會齊、宋、晉、魯等諸侯國于徐州(今山東滕州南),周天子派人封勾踐為“伯“(霸)。“越兵橫行于江、淮東,諸侯畢賀,号稱霸王”。勾踐成為春秋時代最後一個霸主。

卧薪嘗膽,忍辱負重二十年,越王勾踐成就春秋霸業絕唱

勾踐忍辱負重、卧薪嘗膽,表現出了一種堅韌不拔的氣概。作為一個君王,他能忍受别人忍受不了的痛苦和屈辱,立志強國。古人曾雲:欲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勾踐卧薪嘗膽,勵精圖治,最終雪恥滅吳的故事一直在流傳,幹百年來一直都是激勵國人、催人奮進的寶貴精神财富。1962年,戲劇家曹禺把卧薪嘗膽的勾踐搬上戲劇舞台,起到了鼓舞人心、團結全民共渡難關的作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