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從來不說謊, 你的時間花在什麼地方, 你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最近看了篇舊文 ——《比毒品成瘾更可怕的,是垃圾快樂成瘾》, 原文出處已不可考(好像是某個公衆号).
部落客在浏覽了一些不同的看法之後, 覺得有些可以思辨、吸收的地方, 遂整理出此文, 供大家參考.
部落客在浏覽了一些不同的看法之後, 覺得有些可以思辨、吸收的地方, 遂整理、摘錄部分文章内容, 供大家參考.
目錄
- 1 越快樂的東西,越要警惕
- 2 尋求快樂的方式正在拉開人們之間的差距
- 3 人生不易,别靠慣性活着
- 4 要想快樂,先學會取悅自己
- 5 我怎麼看
- 5.1 關于這篇文章
- 5.2 你的消遣方式是什麼
- 5.3 在長遠的事情上浪費時間
- 參考資料
- 版權說明
知乎上有個問題:有哪些年輕人千萬不能碰的東西? 一個高贊回答是:能獲得短期快感的事物。
心理學家亞當•阿爾特發現,有一樣東西就像毒品,一不留神就能讓人上瘾、難以戒除。它們是一切娛樂産品——遊戲、八卦、直播等等。
這些産品背後有強大的專業團隊,他們根據大衆的心理,設計出一環扣一環的産品,它能不斷刺激你的神經,讓你感到快樂、欲罷不能。而這些産品唯一的目的,就是賺錢。
如果你習慣了這種低成本、高回報的刺激,就很難去做一些“無聊”的事情,比如:工作、學習、鍛煉。
《美麗新世界》中描述了這樣一個未來:為了能夠安撫好公民,政府用一種叫“唆麻”的毒品,來讓普通老百姓感到快樂。如果有什麼大規模的騷動,不用擔心,隻需要把唆麻變成蒸汽吸劑,人們很快就變得飄飄欲仙起來,根本沒有時間做其他的事。
“一克唆麻,憂郁不見!” —— 有了唆麻,所有人都懶得進步、懶得思考、懶得好好看大自然的風景。
多可怕,即使現在沒有什麼唆麻,但抖音、快手、遊戲等娛樂方式,已經變得跟唆麻一樣,你隻要打開手機,就能見縫插針地吸一吸,讓自己爽一爽。可是你知道,這樣爽下去的結果是什麼嗎。
它會讓你快樂的門檻值變高,你沒法習慣通過長時間的付出來換取一些快樂,除了這些讓你爽的“電子毒品”,你實在難以再對其他東西感到快樂。
這和那些靠吸毒來逃避生活的人,沒有本質上的差別。
快樂是人類的追求,不過 追求快樂的方式,正是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重要原因。
社會學家芭芭拉,在底層卧底8年後,發現越是處于底層的人,越是會用一種消耗型的方式來尋求快樂,比如肥皂劇、毒品、電子遊戲。
越是處于高層次的人,越是會用一種補充型的方式來尋求快樂,比如跑步、閱讀、學習。
在BBC紀錄片《56ups》,花了56年的跟拍,得出了一個很殘酷的結論——精英的孩子會成為精英,底層的孩子依舊在底層。除非底層的孩子能跟精英的孩子一樣,從小都以讀書、學習為快樂,而不是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浪費在娛樂活動上。
你在嘻嘻哈哈中度過了一年又一年,精英們卻又實作了突破,登上了人生巅峰,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在此被拉開了。
很多人的不快樂,都是因為在不斷重複着昨日的生活,靠着慣性過活。
有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小孩子每天都很快樂,是因為他們每天的生活都不一樣。他們願意去探索一些未知的事物,在不斷擴大的舒适圈中尋找快樂。而大人則不一樣,他們更習慣生活在舒适圈裡,把一年過成一天。
如果一個成年人想跟小孩子一樣,擁有更多的快樂,那他就要有敢于走出舒适區的勇氣,有不依靠慣性活着的決心。
也許,是逼着自己爬出溫暖的被窩,去冷清的街道跑上10公裡,但是在跑的過程中,運動帶給你的多巴胺遠比遊戲、抖音保持地更久。
也許,是逼着自己解除安裝直播、吃雞,去啃一本書,但是當你讀完後,你會發現,這種清醒的幸福感,是直播、吃雞永遠給不了的。
取悅自己,這是微信界最好用的說辭。
賣吃的人說,吃頓好吃的就是在取悅自己;
賣衣服的說,穿一身漂亮新衣服就是在取悅自己;
賣化妝品的說,塗最新款色号的口紅就是取悅自己……
人人都知道取悅自己,有的人越取悅越優秀,有的人卻越取悅越堕落。
取悅方式的不同,就會造就出不同際遇的人生。
在原作者看來,一個人要想越取悅越優秀,那麼他的取悅方式至少要符合下述三種原則:
(1) 原則一:嘗試補充型趣味
趣味不分高低,但是有補充和消耗兩種方式。
補充型趣味,它可能隻是平淡無奇的小事,但是每次實施,你的内心會感到愉悅,這種愉悅感能夠維持你一整天的快樂。
在開始寫作後,村上春樹迷戀上了跑步,從一開始的氣喘噓噓,到最後的超級馬拉松,跑步讓他受益良多。先是瘦下去的肚子,後來是清醒的頭腦,再後來就是源源不斷的靈感。
這就是補充型興趣,它給人帶來的好處,絕對不隻是“哈哈哈哈”這麼簡單。
(2) 原則二:不要遵從本能
越是靠本能活着的人,越是容易被滿足,因為他們對快樂的門檻值太低了,往往一點就着。
可越是這樣的人,可能就越喜歡追求感官上的快感,比如重油重鹽的垃圾食品,或者是暴露的色情視訊,更有可能是吸一口就嗨翻天的毒品。
遵從本能的興趣,往往就是在滿足人的獸性。當不斷喂飽自己的獸性時,結果往往就是獸性會膨脹到無法駕馭的地步。
(3) 原則三:别想一勞永逸
快樂 = 現實 - 期望值
現實越殘酷,期望值越高,人就越容易感到痛苦。就像抽獎、買彩票的人,期待越高,中獎的興奮程度就越低。
如果你把自己糟糕的一生都寄托在一種興趣之上,你會很容易因為期望過高而失落。是以,選擇任何一種興趣之前,都請不要對有太高的期望(幻想)。
毫無疑問, 這是一篇徹底的雞湯文 —— “比毒品可怕”這樣的說法出現在标題, 是赤裸裸的吸睛引流, 這樣的寫作動機可能都不純粹. 和很多販賣焦慮的文章一樣, 都是為了讓對現狀不滿、卻又無力掙脫的焦慮人士消費.
“這和騙那些擔心健康問題的老人們去消費自己的時間精力閱讀傳播虛假廣告、僞科學文章一樣, 就是為了讓你傳播, 通過提高閱讀量的方式提高他們的流量價值.”
看過這樣一句話: 學習(成長)都是逆人性的, 讓你感到舒服的東西, 從來都不會有利于你的進步.
時代在變, 人們的生活、娛樂等諸多習慣都發生了巨變. 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 唯一需要警惕的是:
抖音、遊戲等娛樂方式隻是你的消遣方式嗎?
還是說已經成了你業餘生活的全部, 成了你逃避生活、工作壓力的主要途徑?
依稀記得大學開學典禮上, 校長關于業餘時間的建議, 原話記不清了, 但大緻意思是: “你對業餘時間的安排決定決定了你能走多遠”. 那麼, 你的業餘時間用在什麼事情上了?
再引述一個适用于各行各業的問題:
“為什麼有些人總是癡迷于一件其實并沒有多好玩的事情?”
學術研究、文章寫作、茶藝繪畫、極限體育……在外行人看來, 這些事情可能毫無樂趣, 但總有人樂在其中. 也就是說一個人狂熱地癡迷一件事并沒有什麼問題, 真正的問題在于你覺得這件事是不是“正事”.
如何定義這個“正”呢? 原文中模糊地定義了這個“正”的範圍 —— 原文認為 長期地擷取快感就是正事, 短期的就是歪事(垃圾快樂).
部落客認為, 所謂“正事”, 應該是那些你熱愛的、能不斷從中收獲成就感的事, 那些能不斷發覺缺陷與不完美、促使你想要持續地精進下去, 以期鑽得更深、做得更好的事.
這樣看來, 沉迷抖音、立志于做一個網紅主播, 或者沉迷遊戲、立志于做一個電競選手, 都無關緊要了, 重要的是, 你在做自己熱愛的事、發揮自己的價值、實作自己的目标.
最後: 時間從來不說謊, 你的時間浪費在什麼地方, 你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關于“比毒品成瘾更可怕的,是垃圾快樂成瘾”的思考
本文由部落客整理刊出, 除文中指明的引用外, 其他版權歸部落客所有.
歡迎轉載, 但[必須在文章頁面明顯位置标明原文連結], 否則部落客保留追究相關人員法律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