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好書推薦:《隳三都》

好書推薦:《隳三都》

關注我們

好書推薦:《隳三都》

一口氣讀完金國覆滅史

每當我們說到汴京之圍,北宋覆滅,就會想起北宋君臣最恥辱的一頁。但蒙宋聯手絞殺金國則顯得太過模糊,甚至無足輕重。周思成所著《隳三都》帶領讀者回顧了金國盛極而衰,直到最終覆滅的全過程,并以畫卷式的呈現方法為今天的我們勾勒出那絲毫不遜色于《汴京之圍》的慘烈與悲壯。

《射雕英雄傳》開篇,即虛構了一位出賣國家利益,與金國媾和的南宋使臣王道乾。正是這個貪圖榮華富貴的小人,引出了郭、楊二家的巨變,進而改寫了未來的曆史程序。

好書推薦:《隳三都》

金庸老爺子妙筆生花,借王道乾這條斷脊之犬寫出金國的強大,南宋使臣在對方淫威下的卑微。可曆史真相卻與小說截然相反,南宋使者對金政權的态度除了不服不忿,更在弓箭角力等方面一次次勝過金國,甚至讓對方顔面掃地,倍感壓力。

那個圍困汴京,逼迫徽欽二帝北遷的金政權,究竟怎麼了?那個出沒于白山黑水,以馬術弓箭決勝北宋的金王朝,到底經曆了什麼?那個曾經一度逼迫南宋皇帝出巡海上,險些連半壁江山都守不住的金朝廷,發生了怎麼樣的變故?

《隳三都》絕對會給大家一個合理,滿意,且遵循曆史真實的答案。

好書推薦:《隳三都》

在這本書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宛若因果定律,又陷入曆史循環的衰敗帝國。曾經的輝煌正在随着政權的腐化而煙消雲散,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陷入一種對漢文化集體無意識的融入,甚至同化當中。

占領的土地,掠奪的人民,逐漸趨同的生活習慣,高度漢化的文化追求,全員腐化的生活方式,最終以金政權由内而外的崩潰,蒙古主導,南宋夾擊,兵敗如山。撰寫了一段屬于自己,又好像并不隻屬于自己的慘痛曆史。

好書推薦:《隳三都》

本書的最大特色是跳出傳統觀念中漢民族與少數民族的對抗,用一種更高緯度的視角去記述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曆史。一部關于中華文明此消彼長,互相轉換的曆史,而不僅僅是漢民族與少數民族,農耕文藝與草原文明,或遊獵文明的對抗。

書中對金國中後期政權全員腐敗,高度漢化,失去自我進行了言簡意赅,又生動有力的描述。同時,又用精煉的筆墨帶出了蒙古的崛起,西進過程中的壯大,詭異圍攻路線的兇悍。

用一種慘烈異常,卻令人感慨的調子貫穿作品,讓我們既有仇者快,親者痛的悲憤,又有一種無處着力,唯有感慨的唏噓。

好書推薦:《隳三都》

曾幾何時摧枯拉朽的拐子馬,鐵浮屠不見了,代之以詩詞歌賦,風花雪月。北方草原新勢力的崛起,正在以驚人的速度貪婪學習并吞并一切,包括自己的老前輩。

自己曾經最擅長的戰争機器,交由他人之手開始對自己反噬,自己曾經背叛的盟友,也終于背叛自己加入了敵對陣營,給自己緻命一擊。外患不假,内憂更甚。

曆史就是如此相似,又令人難以逃脫。

好書推薦:《隳三都》

在一次次中原戰事的烽火歲月中,我們逐漸忽視了誰才是正統。孱弱的南宋,疾如風雷的蒙古,苟延殘喘的金國,他們最終都成為這片土地上的過客。

抛石機,火藥,被挖光的野草,夜色中取人性命隻為果腹的屠夫,本來有生命的變得沒有生命,而沒有生命的卻可以奪他人生命。血腥屠戮以各種難以置信的方式實作着能量守恒,加速着讀者對死亡的麻木。

背後的涼氣自始至終都未散去。

當我們隻考慮發生于中都(北京)和南京(開封)一線的戰事時,作者又閑庭信步般帶領我們借成吉思汗與其子孫的腳步遊曆西方。

這段帶有黑色幽默的西遊記,繞回中原時候順帶奉上了更具殺傷力的武器,戰術和軍事手段,把冷兵器時期由于地理交通不暢所帶來局限一掃而光,進而用血與火之歌低吟出人類文明最黑暗的樂章。

世界不同次元的文化與技術交流,總是以這種形式開始的 。

好書推薦:《隳三都》

正當我們竊喜金國政權的逐漸衰敗往往是因為下克上的内讧,卻陡然間發現他們以一種消極卻不放棄的方式去對抗,而非北宋政權那樣引頸待戮。每次覺得徽欽二帝再倒黴也有下臣保護,卻發現金哀宗拒不投降,死于社稷的臨終謝幕更能展現王者最後的尊嚴。

孰輕孰重,已經說不清了。

通讀《隳三都》,讀者能夠充分感覺金政權建立的粗陋,進化的激進,野蠻的生長,堕落的腐化。同一片土地,同一片戰場,同一種時間和空間次元下的銜接與互動,不僅消弭了彼時少數民族政權與我們的疏離感,反而多了一種宏大曆史背景下無可避免的宿命感,蒼涼而落寞。

好書推薦:《隳三都》

徽欽二帝的騷操作給漢人帶來時隔數百年都無法忘記的傷痛,那曾經的王者的金朝政權三都之隳是否也會給遺民造成無法彌合的心理傷口?

北宋汴京之敗,昏招疊出的背後是滿朝文武陪駕北上,維護皇權到出城一刻。那從宣宗到哀宗不斷湧現的下克上,或許能被了解為金國君主體制的不夠穩健。

正如陶淵明名言:此亦人子也。

管你什麼漢人金人,農耕遊獵,在曆史的車輪滾滾下,真相與正義隻有給後世一個交代,卻無法挽救當事人因自身問題到導緻的惡果。

生靈塗炭有之,付之一炬有之,白骨累累有之,蒼涼寂寥有之。讀者逐漸從元朝滅金的“竊喜”中冷靜下來,又被一種無法逃脫的曆史困境所籠罩,逐漸的,“竊喜”變成了感慨,感慨變成了歎息。

究竟是徽宗苟延殘喘,心驚肉跳殘留一命好呢?還是金哀宗自缢身亡,焚身以火好呢?這個選擇題我遲遲無法判定。如果我們身處當時,又會作何考慮呢?

喜歡這段曆史的朋友,強烈推薦《隳三都》。

END

世界讀書日

書山有路勤為徑

學海無涯苦作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