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好书推荐:《隳三都》

好书推荐:《隳三都》

关注我们

好书推荐:《隳三都》

一口气读完金国覆灭史

每当我们说到汴京之围,北宋覆灭,就会想起北宋君臣最耻辱的一页。但蒙宋联手绞杀金国则显得太过模糊,甚至无足轻重。周思成所著《隳三都》带领读者回顾了金国盛极而衰,直到最终覆灭的全过程,并以画卷式的呈现方法为今天的我们勾勒出那丝毫不逊色于《汴京之围》的惨烈与悲壮。

《射雕英雄传》开篇,即虚构了一位出卖国家利益,与金国媾和的南宋使臣王道乾。正是这个贪图荣华富贵的小人,引出了郭、杨二家的巨变,进而改写了未来的历史进程。

好书推荐:《隳三都》

金庸老爷子妙笔生花,借王道乾这条断脊之犬写出金国的强大,南宋使臣在对方淫威下的卑微。可历史真相却与小说截然相反,南宋使者对金政权的态度除了不服不忿,更在弓箭角力等方面一次次胜过金国,甚至让对方颜面扫地,倍感压力。

那个围困汴京,逼迫徽钦二帝北迁的金政权,究竟怎么了?那个出没于白山黑水,以马术弓箭决胜北宋的金王朝,到底经历了什么?那个曾经一度逼迫南宋皇帝出巡海上,险些连半壁江山都守不住的金朝廷,发生了怎么样的变故?

《隳三都》绝对会给大家一个合理,满意,且遵循历史真实的答案。

好书推荐:《隳三都》

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宛若因果定律,又陷入历史循环的衰败帝国。曾经的辉煌正在随着政权的腐化而烟消云散,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陷入一种对汉文化集体无意识的融入,甚至同化当中。

占领的土地,掠夺的人民,逐渐趋同的生活习惯,高度汉化的文化追求,全员腐化的生活方式,最终以金政权由内而外的崩溃,蒙古主导,南宋夹击,兵败如山。撰写了一段属于自己,又好像并不只属于自己的惨痛历史。

好书推荐:《隳三都》

本书的最大特色是跳出传统观念中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对抗,用一种更高纬度的视角去记述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历史。一部关于中华文明此消彼长,相互转换的历史,而不仅仅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农耕文艺与草原文明,或游猎文明的对抗。

书中对金国中后期政权全员腐败,高度汉化,失去自我进行了言简意赅,又生动有力的描述。同时,又用精炼的笔墨带出了蒙古的崛起,西进过程中的壮大,诡异围攻路线的凶悍。

用一种惨烈异常,却令人感慨的调子贯穿作品,让我们既有仇者快,亲者痛的悲愤,又有一种无处着力,唯有感慨的唏嘘。

好书推荐:《隳三都》

曾几何时摧枯拉朽的拐子马,铁浮屠不见了,代之以诗词歌赋,风花雪月。北方草原新势力的崛起,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贪婪学习并吞并一切,包括自己的老前辈。

自己曾经最擅长的战争机器,交由他人之手开始对自己反噬,自己曾经背叛的盟友,也终于背叛自己加入了敌对阵营,给自己致命一击。外患不假,内忧更甚。

历史就是如此相似,又令人难以逃脱。

好书推荐:《隳三都》

在一次次中原战事的烽火岁月中,我们逐渐忽视了谁才是正统。孱弱的南宋,疾如风雷的蒙古,苟延残喘的金国,他们最终都成为这片土地上的过客。

抛石机,火药,被挖光的野草,夜色中取人性命只为果腹的屠夫,本来有生命的变得没有生命,而没有生命的却可以夺他人生命。血腥屠戮以各种难以置信的方式实现着能量守恒,加速着读者对死亡的麻木。

背后的凉气自始至终都未散去。

当我们只考虑发生于中都(北京)和南京(开封)一线的战事时,作者又闲庭信步般带领我们借成吉思汗与其子孙的脚步游历西方。

这段带有黑色幽默的西游记,绕回中原时候顺带奉上了更具杀伤力的武器,战术和军事手段,把冷兵器时期由于地理交通不畅所带来局限一扫而光,进而用血与火之歌低吟出人类文明最黑暗的乐章。

世界不同维度的文化与技术交流,总是以这种形式开始的 。

好书推荐:《隳三都》

正当我们窃喜金国政权的逐渐衰败往往是因为下克上的内讧,却陡然间发现他们以一种消极却不放弃的方式去对抗,而非北宋政权那样引颈待戮。每次觉得徽钦二帝再倒霉也有下臣保护,却发现金哀宗拒不投降,死于社稷的临终谢幕更能体现王者最后的尊严。

孰轻孰重,已经说不清了。

通读《隳三都》,读者能够充分感知金政权建立的粗陋,进化的激进,野蛮的生长,堕落的腐化。同一片土地,同一片战场,同一种时间和空间维度下的衔接与互动,不仅消弭了彼时少数民族政权与我们的疏离感,反而多了一种宏大历史背景下无可避免的宿命感,苍凉而落寞。

好书推荐:《隳三都》

徽钦二帝的骚操作给汉人带来时隔数百年都无法忘记的伤痛,那曾经的王者的金朝政权三都之隳是否也会给遗民造成无法弥合的心理伤口?

北宋汴京之败,昏招迭出的背后是满朝文武陪驾北上,维护皇权到出城一刻。那从宣宗到哀宗不断涌现的下克上,或许能被理解为金国君主体制的不够稳健。

正如陶渊明名言:此亦人子也。

管你什么汉人金人,农耕游猎,在历史的车轮滚滚下,真相与正义只有给后世一个交代,却无法挽救当事人因自身问题到导致的恶果。

生灵涂炭有之,付之一炬有之,白骨累累有之,苍凉寂寥有之。读者逐渐从元朝灭金的“窃喜”中冷静下来,又被一种无法逃脱的历史困境所笼罩,逐渐的,“窃喜”变成了感慨,感慨变成了叹息。

究竟是徽宗苟延残喘,心惊肉跳残留一命好呢?还是金哀宗自缢身亡,焚身以火好呢?这个选择题我迟迟无法判定。如果我们身处当时,又会作何考虑呢?

喜欢这段历史的朋友,强烈推荐《隳三都》。

END

世界读书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