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開國将軍中,愛喝酒的不少,其中許世友算是最有名的,他嗜酒如命,酷愛茅台,終日與茅台為伴,跟茅台之間的故事也是廣為流傳。

圖丨許世友
無酒不歡
許世友年少的時候,在少林寺習過武,但道理來說,佛門弟子是不應該飲酒的,
可是許世友卻是個例外,他不僅喝,而且嗜酒如命。
許世友愛喝酒算是天生的,他們許家三代都是喝酒的一把好手,他父親更是把酒當水喝,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許世友不想喝都難。
參加紅軍之後,許世友并沒有戒酒,
盡管當時軍中有“禁酒令”,但許世友作為一個屢戰屢勝的将才,不僅沒有因為喝酒誤事,還因為喝酒越戰越勇,才有了這個破格的“特權”。
那個時候,條件艱苦,但是對于許世友這種無酒不歡的人來說,飯可以不吃,但酒可不能不喝,
是以那時候大都喝得是用高粱和地瓜自釀的燒酒。
不過這類酒大都口感一般,許世友也隻是為了過瘾,若是有機會喝上一次好酒,許世友自己都能高興半天。
英雄海量
長征路上,
部隊需要翻越少數民族的山寨,那個山寨王也是當地遠近聞名的“酒神”,聽說海量的許世友要過山寨,便提出“三碗不過寨”,要和許世友比試比試。
許世友年輕氣盛,更何況對自己的酒量有着十足的信心,于是吩咐部下擺上酒席,許世友出酒,山寨王出菜,全寨的男女老少都出來看熱鬧,那場面就像過年似的,讓人好不開心。
山寨王一點沒客氣,
直接上了少數民族使用的大海碗,那碗跟酒壇差不多大
,許世友看了,心裡也有點沒底,不過為了過寨,也不多廢話,直接端起海碗,一碗接一碗的喝掉三碗。
山寨王一看許世友好酒量,自己也連喝三碗,許世友來了勁,讓人繼續倒酒,咕嘟咕嘟三碗下肚,山寨王一看英雄海量啊,自己也不甘示弱,
“前三碗算你們過寨,這三碗咱倆比試比試。”
說完就直接就幹了一碗,不過沒等喝完第三碗,整個身子便軟了下去,倒在地上再也起不來了。
山寨王的手下一看山寨王醉成這樣,忙叫人把山寨王擡進屋,
然後打開寨門,敲鑼打鼓歡迎紅軍過山寨。
自定“三不喝”
雖然許世友能喝愛喝,但是心裡也有自己的責任和規矩,
他給自己定了“三不喝”原則:
“戰前打仗不喝,戰争途中不喝,打了敗仗不喝。”
1933年8月,許世友帶兵進攻營山,幾個月不間斷的作戰,許世友滴酒未沾,盡管通訊員的酒壺中就裝着酒,許世友在戰鬥途中,也沒有太多功夫去關注酒的事情。
在許世友看來,
作戰需要勇氣,但更需要清醒的大腦
,隻有勇氣沒有頭腦,隻是莽夫。
有人開玩笑說,武松打虎前都要連喝18碗才上了山,許世友則說:
“打虎要勇氣,但是戰争面對的是人,人和虎不一樣,不具有參考性。”
1935年12月,張國焘擅自帶領紅四方面軍南下,在狙擊敵人的過程中,
許世友提議需要五個團,至少也要三個,可是方面軍的政委陳昌浩卻認為隻需要一個團,不管許世友如何跟對方分析利弊,陳昌浩都聽不進去。
圖丨陳浩昌
許世友沒有任何辦法,隻能服從指令,
結果全團全團三分之二的人在鬥争中傷亡,許世友心裡也是又生氣又難過。
陳昌浩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想去哄哄許世友,知道許世友愛喝酒,便帶了酒去找他。
許世友看都沒看,說:
“出征前喝得是上馬酒,打了勝仗喝的是慶功酒,這打了敗仗喝得算哪門子酒啊?”
陳昌浩碰了一鼻子灰,隻好讪讪地離開。
喝血酒盟誓
1942年11月,
日寇2萬多人,對膠東地區進行了殘忍兇惡的“大掃蕩”,屠殺同胞500多人,這便是馬石山慘案。
圖丨馬石山慘案
許世友當時是膠東軍區司令員,他召集軍幹群衆開會,
在會場放了一張殺豬桌,桌上是一把菜刀,一隻雞,還有一大碗白酒。
許世友走上前,心痛地分析這場戰役失敗的原因:
“除了敵人太兇殘之外,我的工作也沒有做好。”
“如果今後在出現敵人掃蕩的情況,大家要挖道地,才能儲存自己,若是大家都能夠響應,我保證不會再發生今天這樣的事情。”
他舉起菜刀,一刀砍掉雞腦袋,倒提着把雞血留到裝着白酒的大碗中,然後,一飲而盡。
“如若在出現今天這樣的情況,殺我許某之頭,猶如此雞。”
獨愛茅台酒
許世友和茅台的故事,大緻發生于建國之後,那個時候,社會逐漸安定,好酒的生産和購買變得更容易,
許世友便有機會開始品嘗各類好酒
。
而茅台在當時作為國宴上品,頻繁出現在上司人的餐桌之上,回味綿長的茅台就這樣俘獲了許世友的心,從這之後,
許世友的生活中,就處處充斥着茅台的身影了。
圖丨茅台酒
别看茅台現在的價格已經讓人望塵莫及,但是在當時,它還算是“平價酒”,雖然對于一般老百姓來說,不是特别便宜實惠的,
但當時的許世友作為開國上将,買點自己喜歡的茅台酒酒還是綽綽有餘的。
而且當時的茅台作為進階幹部的内部特供商品,價格普遍比市場價要便宜,基本是打了半折,就算這樣,
許世友還是會把自己的一半工資花在買茅台這事上。
公私分明
許世友是個一身正氣,公私分明的人,
自己喝的酒自己保管,公事喝的酒管理者保管
,有時候為了招待客人,管理者也會在他家中留上幾瓶,
許世友就把管理者留下的酒做上标記。公家的寫“公”,自己的寫“私”。
若是不小心喝錯,那就看是什麼情況,
如果是公事把“私”的酒給喝了,那就一笑了之,并不計較,如果是私事把“公”的酒給喝了,那就馬上補上,絕不占公家半點便宜。
許世友覺得,
大丈夫做事,公是公,私是私,不能兩不分明。
圖丨許世友參加酒席
1955年,許世友任南京軍區司令員,當時南京的茅台酒是3塊一瓶,許世友便讓警衛員在南京給自己買酒喝,有一次,許世友到貴州調研,無意中打聽了一下貴州茅台的價格,這一問,許世友心裡咯噔一下,
這南京的茅台怎麼比出廠價都便宜呢?
回到南京後,許世友滿心疑惑的到市場調查,
發現茅台一年之前就已經從3塊漲到6塊了。
原來警衛員看到許世友用微薄的工資買酒,平日的生活卻節儉的不行,感覺心疼,
便在茅台漲價之後,依舊按3元報賬,差額由部隊支付。
許世友聽完,把警衛狠狠地批評了一通,說個人喝酒怎麼能讓部隊出錢,這不是占公家便宜嗎。
然後,他命人把這一年買酒的差價一分不少地補給了部隊。
家中茅台被偷
關于許世友和茅台酒,還有一個小故事。
1967年國慶,許世友受邀前往北京參加國慶慶典,
在北京呆了有40天,這40天他滴酒未沾,饞壞了家中珍藏的茅台酒。
把北京的事務處理完,他馬不停蹄地傳回南京,
到家後,直奔儲藏室,迫不及待地想要喝個痛快。
打開儲藏室的時候,許世友傻眼了,
自己珍藏的十幾瓶茅台酒竟都不翼而飛。
沒喝上酒還丢了酒的許世友,心情差到極點,他怒罵道:
“這該死的偷酒賊,一瓶都不給我留,等我抓到你,看我怎麼收拾你!”
知道自己老戰友家裡招賊,還把他心愛的茅台酒偷走了,
南京軍區副司令郭化若便讓許世友把自己藏着的兩瓶先拿來喝。
圖丨郭化若
許世友一聽這話,心情瞬間好了,拍着郭化若的肩,
“還是老郭有良心,走,喝酒去!”
酒喝完了,許世友開始納悶,按理來說,
軍區大院這種到處都有警衛和看守的地方,本該最安全,怎麼就招賊了呢。
他開始回憶當年買酒的時候,隻有自己和警衛員知道,難不成是警衛員出去跟人吹牛,說漏了自己藏着好酒?
警衛員忙解釋,自己雖然愛吹牛,
但是關于許世友的家事和軍事,可是一個字不敢提。
後來這事甚至傳到了周恩來耳朵裡,他特地打電話給許世友,說下次去南京的時候,給他多帶幾瓶好茅台。
圖丨周恩來
周圍人都這樣安慰自己,許世友也慢慢淡忘了這件事,于是這事就成了“懸案”。
喝不起的茅台
退休之後的許世友,住在中山陵8号,雖然他的生活很安靜,但上門看望他的人依舊絡繹不絕。
許世友豪爽好客,就總是留人吃飯,幾乎每個星期至少一次。
那個時候,許世友愛上外出打獵,他槍法出神,每次都能帶回不少獵物,請客就用打回來的獵物,加上幾瓶茅台酒,實惠又熱烈。
圖丨許世友打槍
到了改革開放之後,許世友離休,
這時的茅台價格開始飛漲,直接漲到十幾塊
,此後更是一路猛漲。
這個時候,就有些超出許世友的承受範圍了,
是以他開始用平價的洋河大曲代替茅台
,這洋河大曲的味道也不錯,品相和口感都與茅台極為相似,關鍵是價格便宜,隻是茅台的三分之一,不少軍區幹部,都用它作為茅台的替代品。
唯一美中不足的一點,就是找不到茅台的那種“感覺”,後來從業人員想了個主意,把洋河大曲灌到茅台瓶子裡。
這事被許世友知道了,他覺得不錯,
還給這獨有的發明取了個新名字,叫做“土茅台”
圖丨洋河大曲
就算許世友自己喝不上茅台,也不願意讓來家中做客的人吃虧,
每次有客人來,他都會差遣從業人員去買“真茅台”招待,自己依舊喝着自制的“土茅台”。
可是許世友一個人喝土茅台,這種省錢方式也扛不住天天有客人上門啊,
身邊的從業人員隻好瞞着許世友給客人也準備了土茅台,并偷偷跟客人說明情況,請對方不要介意。
客人能夠了解這位作風清廉的老首長經濟并不寬裕,也不會計較,隻要誇贊許世友的酒好喝,作為東道主的許世友便非常歡喜
,他是在真心實意的接待每一個來看望自己的人。
大家為了許世友能夠高興,也能少些花銷,便編造了這樣善意的“謊言”,
直到許世友去世時,依舊不知道這土茅台的“玄機”。
許世友去世後,茅台價格更是漲到三百元一瓶。生前的老朋友聚在一起開玩笑“
還好司令走得早啊,不然現在才真的是喝不起茅台了。”
圖丨許世友一家
跟酒“難舍難分”
許世友跟酒的“感情”,那可真是到了難舍難分的程度,就連生病也阻擋不了他想要喝酒的心情。
有一次,許世友去北京開會,因為水土不服,總是拉肚子,周恩來聽說後,特地到許世友所住的飯店看望,勸他去檢查一下身體,還要好好休息。
許世友不太把自己的病當回事:“總理放心,不用休息,也不用檢查,我用自己的“土方子”就能治好。”
許世友的“土方子”是什麼,先
餓上兩頓,把腸胃清空一下,然後空腹兩杯茅台酒,那還不是“藥”到病除啊。
周恩來笑道,這方法隻适合許世友一人。
不過,飲酒确實傷身,
1985年,許世友患上肝硬化,醫生千叮咛萬囑咐,這病一定不能喝酒
,這對于嗜酒如命的許世友來說,簡直就是要了他的命。
圖丨書籍《許世友的晚年歲月》
他開始跟從業人員還有醫護人員玩起了賴,
忍無可忍,便一把奪過酒瓶,一邊罵罵咧咧,一邊着急往嘴裡灌
,從業人員也是無奈,許世友遇見酒,就成了小孩子,酒還真就是他最心愛的“玩具”。
後面,
從業人員為了許世友的身體,便把酒全部沒收,鎖起來還派了警衛看守,
為了防止許世友喝酒,也是煞費苦心。
即便如此,
許世友還是趁看守轉身或是做其他事情的時候,迅速把偷偷藏起來的酒摸出來,喝上幾口過過瘾,被看守發現拿走酒瓶的時候,他便苦苦哀求,“孩兒啊,讓我喝一口吧,我喝一口少一口了。”
為了喝酒,許世友到處藏酒。
一次,從業人員從病房的沙發下面搜出半瓶酒,醫護人員擔心他的身體,便質問他怎麼弄進來的。
許世友像小孩一樣憨笑“嘿嘿,我饞啊。”
醫護人員心裡着急,
說你這樣的身體情況,喝酒等于吃砒霜。
許世友聽完,笑了:“砒霜就砒霜呗,我抗毒能力好。”
圖丨許世友晚年
還有一次,看守發現許世友從廁所出來之後,就面色發白,神情恍惚,看守感覺不太對勁,便到廁所檢視,
發現裡面挂着一件軍大衣,往口袋一摸,果不其然,藏着一瓶酒
,被揭發的許世友,傻傻的笑,看來這酒隻要到了肚子裡,就算被人責問,也無所謂了。
後面病情惡化,許世友的狀況也越來越差,經常半夜渾身劇痛,身體抽搐,不受控制,不管是麻醉劑還是鎮定劑全都不好使,一個了解許世友的醫生,
拿出茅台用筷子在他嘴邊沾了沾,許世友便奇迹般的安靜下來。
有時嘴唇腫脹滲血,醫護人員給他塗潤唇膏依舊無濟于事,
但是把酒塗在嘴唇上,嘴唇就明顯沒那麼幹了
,大概許世友跟酒之間,真的有些不解的緣分吧。
墓中一瓶茅台酒
1985年10月22日,許世友因肝癌在南京去世,享年80歲。
因為許世友想要死後葬在母親,
“活着盡忠,死了盡孝”
,是以在上司人們簽訂實行火葬倡議書的時候便沒有簽字,
後面中央也同意了許世友的土葬請求。
許世友是一個比較傳統的人,他活着的時候一直在革命,很少能回家照顧母親,後面母親去世,自己也再沒有這個機會了,想必心裡還是有愧疚的。
許世友的下葬是秘密的,隻有幾個人知道,就連下葬都是趕在天還沒亮的時候。
許世友的墓并沒有立碑,不過鄉村四鄰的,聽說了這是許世友的墓,便紛紛前來吊唁。
圖丨許世友墓碑
第二年,副主席楊尚昆和徐向前以個人名義為許世友立了一塊花崗石的石碑,上面是畫家範曾手書的七個大字
“許世友同志之墓”。
許世友的墓穴中放着5樣陪葬品,
生前帶的手表,天天聽的半導體收音機,一杆獵槍,100元人民币,當然還有一瓶最愛的茅台酒。
關于這些東西,還有一些說法:手表和收音機是許世友生前貼身用的東西,讓他在黃泉路上不覺孤單,至于酒錢槍,則是因為,酒能壯膽,錢能通神,槍打惡鬼。
茅台敬英雄
圖丨許世友墓前的茅台酒
每到清明節前後,
前來祭拜的人們總會帶上許世友最愛的茅台酒
,打開酒瓶,把酒敬上,然後把空瓶擺在墓前,天長日久,那裡的酒瓶已經堆積成山了。
“有了茅台酒,想必許将軍不管在哪裡,都不會寂寞了。”
人們對于這位英雄的懷念從來沒有停止,也相信許世友将軍的在天之靈,看着祖國越來越繁榮強大,也會感到驕傲和欣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