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封建社會無論經濟再怎麼發達,農民仍然是最苦的群體。當然,有人會說這不是廢話嗎?可惜的是,這并不是人人記得的常理。剛脫了幾層皮甚至一層皮就忘了本。要知道,大部分漢人往上看幾輩兒都是農民的後人。

南宋農村社會的階層劃分
南宋的商業雖然發達,但是雄厚的商業資本擁有者也進行大規模土地兼并,同時,皇帝、官員也在向農村進軍。為此,就形成成官戶、上戶(包括商業資本)、下戶、客戶四大類别。
從稅收上說,又分為主戶和客戶。主戶就是有常産的繳稅的人。客戶則沒有常産,大多是租佃戶。是以,客戶的經濟地位最低。常常是“朝夕奔波,不能營三餐之飽”。南宋農村的客戶和下戶頗多占90%以上,上戶和官戶不足6%。
在南宋農村地區94%以上都屬于自給自足以下的人,而僅有不到2%的人屬于富裕階層。
許多人都說南宋多麼富裕、人民生活水準多好、多麼高,這是否忘記了封建社會的人數最多的人群的生活水品如何?通過人口主體,我們仍然要說:南宋和北宋一樣都是畸形經濟。封建社會的許多症結問題,如土地兼并問題如何處理等等。
第二位皇帝孝宗趙昚
南宋官方的人口數
南宋時期,紹興三十年(1160年)共有1137萬5733戶數,丁口總計1922萬9008人;
紹熙四年(1193年)共有1230萬2873戶數,丁口總計2780萬5085人;
嘉定十六年(1223年)共有1267萬801戶數,丁口總計2832萬85人。
按每戶丁口數分别是1.69人、2.26人、2.24人。也就是說,在六十年間平均每戶就2個人。當然,這是整個南宋統治區域内的人,各地區不平衡有的地區丁口高達8個人。但總體上說,南宋官方人口數平均來說比較低。
為何出現這種情況呢?主要是三種說法,這三種情況都會有,讀曆史有時候不能腦袋死闆,畢竟是曆史,開放式思維還是需要的。例如其實前兩者都是為了逃避稅收所為。
南宋第三位皇帝光宗,據說有精神病
例如第一種漏口說。就是隐匿人口數,南宋政府經常進行人口普查,每次都會揪出隐匿的人口數。
第二種詭戶說。就是為了避稅,把本來生活在一起并未單獨立戶的家族,再向政府上報的時候謊報是已經獨立門戶,這樣,稅收收取标準就會提高,許多人就達不到繳稅的标準。
第三種戶丁說。也即南宋隻調查男人不調查女眷(還是那句話,曆史是殘缺的,往往隻能說主體,将女性也放入調查中的案例也有,但案例不足以作為正常案例)。
調查男性時,無論老幼全部登記,分為:成丁與不成丁。
是以,就需要找其他統計資料作為輔助。例如救災時統一的人口問題。這個無論男女老幼都得記錄在案。為此,可以得出平均每戶人口在3.71到10之間。
南宋第四位皇帝甯宗趙擴
南宋政府如何抑制土地兼并
為了抑制土地兼并,在北宋時期的政和(1111—1117年)年間就規定:一品官有田100頃;二品官有田90頃;三品官有田80頃,依次類推到九品官有田10頃。
可以說,土地并不少。到了南宋紹興六年(1136年)九月,南宋政府要求凡是官員的天産也要照章納稅,隻能免除差役。
随着,南宋官員越來越多,南宋政府對免除差役的田畝也減半處理。例如,官田50頃、45頃,依次類推,九品官5頃。
南宋第五位皇帝理宗趙昀
然而,官員人數的增長幅度比較大。例如北宋末年的文官就有四五萬人多。南宋的領土不及北宋的一半,但僅文官數量在慶元二年(1195年)就已經是北宋文官數量的一倍以上。這些人雖然被稱為是客戶,但是擁有朝廷的權力,在擴張土地方面的動力更為強大。
因為,新來到一個地方,有了土地心理才會更安穩。就好比現在沒有了房子結婚都難一樣。女方的心理總是不踏實,租别人的房子萬一啥時候被趕出去多慘。
南宋政府作為偏安政權,無論是趙構、趙昚還是随之而來的北方大臣們,其實都有這種心理。
第六位皇帝度宗趙禥
為此,南宋的土地兼并問題根本無法解決,隻能時不時地壓制一下,别讓土地問題變成緻命問題。同時,積極引導沒有土地的人從事商業、海外貿易、手工業等不需要土地的營生。這才是南宋商業經濟發達的根本。
既為了保證北方逃過來的宋朝支援者、舊臣,隻能讓他們控制南方本不多的土地。由此,為了保持穩定隻能去搞商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