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封建社会无论经济再怎么发达,农民仍然是最苦的群体。当然,有人会说这不是废话吗?可惜的是,这并不是人人记得的常理。刚脱了几层皮甚至一层皮就忘了本。要知道,大部分汉人往上看几辈儿都是农民的后人。

南宋农村社会的阶层划分
南宋的商业虽然发达,但是雄厚的商业资本拥有者也进行大规模土地兼并,同时,皇帝、官员也在向农村进军。为此,就形成成官户、上户(包括商业资本)、下户、客户四大类别。
从税收上说,又分为主户和客户。主户就是有常产的缴税的人。客户则没有常产,大多是租佃户。所以,客户的经济地位最低。常常是“朝夕奔波,不能营三餐之饱”。南宋农村的客户和下户颇多占90%以上,上户和官户不足6%。
在南宋农村地区94%以上都属于自给自足以下的人,而仅有不到2%的人属于富裕阶层。
许多人都说南宋多么富裕、人民生活水平多好、多么高,这是否忘记了封建社会的人数最多的人群的生活水品如何?通过人口主体,我们仍然要说:南宋和北宋一样都是畸形经济。封建社会的许多症结问题,如土地兼并问题如何处理等等。
第二位皇帝孝宗赵昚
南宋官方的人口数
南宋时期,绍兴三十年(1160年)共有1137万5733户数,丁口总计1922万9008人;
绍熙四年(1193年)共有1230万2873户数,丁口总计2780万5085人;
嘉定十六年(1223年)共有1267万801户数,丁口总计2832万85人。
按每户丁口数分别是1.69人、2.26人、2.24人。也就是说,在六十年间平均每户就2个人。当然,这是整个南宋统治区域内的人,各地区不平衡有的地区丁口高达8个人。但总体上说,南宋官方人口数平均来说比较低。
为何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是三种说法,这三种情况都会有,读历史有时候不能脑袋死板,毕竟是历史,开放式思维还是需要的。例如其实前两者都是为了逃避税收所为。
南宋第三位皇帝光宗,据说有精神病
例如第一种漏口说。就是隐匿人口数,南宋政府经常进行人口普查,每次都会揪出隐匿的人口数。
第二种诡户说。就是为了避税,把本来生活在一起并未单独立户的家族,再向政府上报的时候谎报是已经独立门户,这样,税收收取标准就会提高,许多人就达不到缴税的标准。
第三种户丁说。也即南宋只调查男人不调查女眷(还是那句话,历史是残缺的,往往只能说主体,将女性也放入调查中的案例也有,但案例不足以作为常规案例)。
调查男性时,无论老幼全部登记,分为:成丁与不成丁。
因此,就需要找其他统计资料作为辅助。例如救灾时统一的人口问题。这个无论男女老幼都得记录在案。为此,可以得出平均每户人口在3.71到10之间。
南宋第四位皇帝宁宗赵扩
南宋政府如何抑制土地兼并
为了抑制土地兼并,在北宋时期的政和(1111—1117年)年间就规定:一品官有田100顷;二品官有田90顷;三品官有田80顷,依次类推到九品官有田10顷。
可以说,土地并不少。到了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九月,南宋政府要求凡是官员的天产也要照章纳税,只能免除差役。
随着,南宋官员越来越多,南宋政府对免除差役的田亩也减半处理。例如,官田50顷、45顷,依次类推,九品官5顷。
南宋第五位皇帝理宗赵昀
然而,官员人数的增长幅度比较大。例如北宋末年的文官就有四五万人多。南宋的领土不及北宋的一半,但仅文官数量在庆元二年(1195年)就已经是北宋文官数量的一倍以上。这些人虽然被称为是客户,但是拥有朝廷的权力,在扩张土地方面的动力更为强大。
因为,新来到一个地方,有了土地心理才会更安稳。就好比现在没有了房子结婚都难一样。女方的心理总是不踏实,租别人的房子万一啥时候被赶出去多惨。
南宋政府作为偏安政权,无论是赵构、赵昚还是随之而来的北方大臣们,其实都有这种心理。
第六位皇帝度宗赵禥
为此,南宋的土地兼并问题根本无法解决,只能时不时地压制一下,别让土地问题变成致命问题。同时,积极引导没有土地的人从事商业、海外贸易、手工业等不需要土地的营生。这才是南宋商业经济发达的根本。
既为了保证北方逃过来的宋朝支持者、旧臣,只能让他们控制南方本不多的土地。由此,为了保持稳定只能去搞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