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民黨的統治集團裡,軍統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組織,作為一個國民黨的特務機關,軍統一方面大肆鎮壓革命活動,一方面在抗日戰争中又立下了卓著的功勳。
軍統的前身是一個名為複興社的組織,成立于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當時的核心成員是由黃埔軍人賀衷寒、戴笠、鄭介民、康澤等人組成的“十三太保”。

抗日戰争全面爆發之後,複興社改組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軍統”,次年又從以軍統第一處為基礎另行組建了“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也就是後來軍統在國民黨中的一大對頭“中統”。
在軍統裡的高層軍官裡,沈醉雖然年紀不大,但是資格之老卻是沒有多少人可以比肩,能力之強也是軍統中少有的,加之沈醉心思機敏,特别善于處理人際關系,伸手戴笠器重,因而他後來成為了軍統局總務處少将處長,成為了國民黨内最年輕的少将,當時沈醉不過28歲。
之是以說沈醉資格老,是因為它在複興社成立的第二年就加入了其中,當時介紹沈醉加入複興社的是沈醉的姐夫餘樂醒。
餘樂醒本來是共産黨早期的成員,在北伐戰争期間擔任葉挺獨立團團中共黨總支書記,不過後來此人在南昌起義失敗之後認為中國的革命前途灰暗脫離了組織,輾轉成為特務,并且訓練了軍統衆多骨幹成員。
不過餘樂醒雖然是軍統元老,但是這個人并非最大惡極,其實手上并滅有什麼血債,還曾參與刺殺汪精衛。
在抗日戰争結束之後,内戰的形勢急轉直下,國民黨的失敗依然成為定局,在行中國成立之後,解放軍開始向大西南進軍,當時的雲南王盧漢決定起義,并且逮捕了當時雲南省内的大部分特務,其中就有沈醉、徐遠舉、周養浩三人。
他們三人有一個軍統三劍客的名頭,不過相比于周養浩、徐遠舉這兩人的罪大惡極,沈醉明顯有些憋屈。
周、徐二人是出了名的頑固特務,但是沈醉為人識時務,知進退,當時盧漢起義的時候扣押了沈醉,沈醉決定配合盧漢起義,下令自己手下的特務全部放下武器,并且在盧漢的起義通電上簽了字,其實是标準的起義将領。
不過盧漢其實當時不太明白這些,還是把他當戰俘給移交到了昆明的戰俘營,後來又和周養浩、徐遠舉等軍統進階官員一同押赴功德林改造。
于在功德林中一起改造的衆多特務頭子不同,沈醉的改造是非常積極的,在功德特赦的第二批戰犯中,他是唯一的軍統高官,而周養浩、徐遠舉兩位,一個在1975年最後一批無條件特赦是才離開功德林,另一個直接病死在裡面了。
沈醉被特赦之後,與之前呗特赦的杜聿明、王耀武以及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等人成為了中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文史專員。後來又曾受到沖擊,導緻他二進宮,第二次被當做戰飯關進了戰俘營。
不過錢文不是說道沈醉曾參與盧漢起義,本來是個起義将領,後來卻成為了功德林裡最“憋屈”的戰俘嘛,這個事情在1980年終于有了着落。
當時經過查證,沈醉的确頒布了親筆指令讓手下特務配合起義,自己也在起義痛點上簽了字,于是他的身份從戰犯成了起義将領,并且享受副部級待遇,還做了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1996年3月18日,沈醉因肺癌病逝于北京,享年8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