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智慧并不比現代人差,甚至在某些方面還略勝一籌。比如流傳至今的《孫子兵法》,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非比尋常的意義。還有人們熟知的“三十六計”,也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在古人眼中,計謀的最高境界就是陽謀,陰謀也許你可以提防,但是陽謀卻令人防不勝防,哪怕明知道前面是個坑,還是要義無反顧的往下跳。

在古代的那些著名的陽謀中,最厲害的莫過于漢武帝頒發的“推恩令”了。在“推恩令”頒布之前,帝王們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那些越來越強盛的諸侯國的威脅。比如春秋時期,強大的諸侯國早已經不把周天子放在眼中了。實力孱弱的周天子雖然貴為天子,實際上已經是名存實亡。造成這種原因的罪魁禍首,就是當時的繼承制度。
古代的繼承制度,是依據“西周宗法制”而來的“嫡長子繼承制”,這種繼承制度并不完善。當時諸侯的土地和爵位隻能由嫡長子繼承,其他的子嗣沒有繼承諸侯封地的資格。這樣一來,諸侯的實力就能夠很好地儲存下來。經過長時間的發展之後,這些實力雄厚的諸侯國很容易威脅到帝王的統治。
漢高祖劉邦在登基稱帝之後,封了大批的諸侯王。雖然他當年殺了不少異姓王,但是還有許多劉姓諸侯王保留了下來。在經過數十年的發展之後,這些諸侯王的勢力都非常龐大。到了文、景兩朝後,勢力日益膨脹的諸侯王已經成了最令皇帝頭疼的問題。這些諸侯國往往占地千裡連城數十,經常暗中抵抗朝廷的政令,極大地削弱了中央王朝的權力。到了漢武帝時期,為了鞏固皇帝的權力,在郡縣制的基礎上頒布了“推恩令”。
當時諸侯的封地和爵位隻能由嫡子繼承,諸侯的其他子嗣對此也頗有怨言,漢武帝抓住這個機會頒布了“推恩令”。“推恩令”裡規定,諸侯的土地除了其長子之外,次子、三子同樣也享有繼承權。這個“推恩令”表面上看起來非常公平,使得諸侯的其他兒子也得到了繼承權,但是對于諸侯本身來說,卻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為如此一來,諸侯的封地就會越來越小,再難以和中央王朝抗衡。
比如說三國時期的劉備,他祖上是大名鼎鼎的中山靖王,在漢朝諸王中也算是實力雄厚。可是在“推恩令”的影響下,到了劉備這一代,因為早已經失去了封地,就隻能淪落為曹操口中的“販席織履”之輩。當時的各路諸侯也明白“推恩令”的厲害,可是卻無法阻止,明知道前面是個火坑,也隻能義無反顧的往下跳。
從諸侯的立場上來看,是不願意接受“推恩令”的。但是諸侯不接受,不代表他的兒子們不接受。畢竟從短期來說,這個“推恩令”對諸侯的其他兒子是有很大好處的。至于數百年後諸侯國還存不存在,這就不是他們擔心的事情了,他們隻要眼前能夠有封地繼承就可以了。是以,這個“推恩令”,其實就是漢武帝的陽謀,不怕諸侯不上鈎,堪稱最成功的削藩方法,簡直是千年無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