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碧螺春、大閘蟹、檀香扇、絲綢刺繡。除了這些,狀元也是蘇州特産

蘇州屬于江南地區,而江南地區自古以來一直都是文人彙集、經濟發達的地方,在這樣富饒之地,文化氣息特别濃重,再加上優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衆多特産。

碧螺春、大閘蟹、檀香扇、絲綢刺繡。除了這些,狀元也是蘇州特産

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蘇州除了東山的琵琶、盛澤的絲綢、陽澄湖大閘蟹、碧螺春和刺繡外,還有狀元這種頂級學霸也是蘇州特有的産物。

清朝人錢泳在《履園叢話》中寫到:“清代鼎甲之盛,莫盛于蘇州一府,而狀元尤多餘榜、探”。

碧螺春、大閘蟹、檀香扇、絲綢刺繡。除了這些,狀元也是蘇州特産

從這句話即可看出,古代的蘇州盛産狀元到什麼程度,據資料顯示,在大清六朝中,蘇州的狀元一共就有二十多個,其他的榜眼、探花更是不勝枚舉。是以說,舉全國之力科考中,蘇州一地能出現這麼多的狀元,不得不讓人佩服,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才能出現這麼多的人才。

碧螺春、大閘蟹、檀香扇、絲綢刺繡。除了這些,狀元也是蘇州特産

那麼,為何比起其他地區,蘇州的狀元會多這麼多呢?這其中說起來,主要還是有兩個原因:

書中自有黃金屋

中國古代皇帝與士大夫共同治理天下,而社會等級分為士、農、工、商四等,士大夫為最高等。是以,想要受人矚目,永享富貴榮華,就要通過參加科舉然後步入仕途,一旦考中狀元,從此平步青雲,脫離底層勞動人民的行列。

碧螺春、大閘蟹、檀香扇、絲綢刺繡。除了這些,狀元也是蘇州特産

明朝時期的王士性還特意分析了讀書人參加科舉的利益,因為從讀書、科舉、做官、發财,裡面是一整條的利益關系,也就是說如果能考中,那麼升官發财就不是夢,而讀書參加科舉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一個字“錢”。

另外,蘇州的名門望族最早是從北方遷移過來的,想要在南方立足就必須要有強大的實力,而最好的實力就必須來自官方的支撐。這麼家族為了能夠更好的發展家族利益,比如官商合作便于生意擴充、比如擴張家族在當地的影響力等,如果家中有人在朝廷做官,就能夠便于行事。

碧螺春、大閘蟹、檀香扇、絲綢刺繡。除了這些,狀元也是蘇州特産

在這樣利益和學習氛圍的驅使下,大家族的子孫必然發奮圖強,而那些寒門士子也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有朝一日進入廟堂,脫離農民的身份。于是,大家其一努力着,蘇州自然就産生的大批的狀元也是能了解的。

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濃郁的學風

中國文化的發展最早在北方,後來為躲避戰亂舉族遷徙南方,在遷徙中也把商業、經濟、文化帶到了南方。再加上蘇州位屬于江南,風光無限、氣候宜人,這樣的地方非常适合吟詩作對、舞文弄墨,是以才子佳人倍增。

碧螺春、大閘蟹、檀香扇、絲綢刺繡。除了這些,狀元也是蘇州特産

在明清時期,蘇州更是将中國多地區文化彙集一起,融會貫通,在本身就豐厚的文化底蘊上再添上濃重的一筆,不但有新鮮的文學沖擊,還有豐厚的底蘊融合,造就了蘇州學子好學成風,教育普及比其他地區更為廣闊。

清朝有句話說“北人做官取小,南人做官刻稿”,從中可以看出,南北兩方人對做官的了解,也就導緻學風不一。

很多人認為明朝時期山西是狀元大省,但在清朝時期的《郎潛紀聞》中統計過,從順治三年到同治十三年,一共出現了93為狀元,而蘇州作為江南一省狀元就出現了45個,這不得不讓人驚歎。

碧螺春、大閘蟹、檀香扇、絲綢刺繡。除了這些,狀元也是蘇州特産

狀元,作為最為頂尖的人才,一直都是讓人佩服的存在,古代的狀元可不是現在的大學生、碩士可比,他們經曆過的種種考驗比現在的考試要嚴格的多。而古時曆代産生的狀元基本都是漢人,也可看出漢人學子的刻苦與智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