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康熙敬愛孝莊太後,卻為何要将她靈柩停在宮中,足足37年才下葬?

曆史長河奔騰不息,有風平浪靜,也有波濤洶湧,讓小編來帶你走進曆史,了解曆史。

公元1688年,已經75歲高齡的孝莊皇太後與世長辭。她臨終前,對自己的身後事立下了三條遺囑:

第一條,死後喪葬一切從簡,不得勞民傷财,也無需長途跋涉将遺體運至盛京;第二條,太宗皇帝(皇太極)已在昭陵下葬許久,自己不便再打攪先人安眠,是以不必讓自己與皇太極合葬;最後,自己所葬之處要臨近順治帝,以及未來康熙帝陵所在。

這說是三件事,其實總結來看,重點就是一個:孝莊要葬于順治與康熙帝陵附近,而不是與皇太極合葬。

康熙敬愛孝莊太後,卻為何要将她靈柩停在宮中,足足37年才下葬?

這樣的要求雖然有些奇怪,可中國古代素來推崇孝道,主張百善孝為先,更何況康熙與皇祖母感情極為親厚,對她的臨終遺言自然不應有半點忤逆

但是此時此刻,康熙卻感到了無比為難,因為皇祖母要求不與皇祖父合葬的請求有違祖制。結果,就在這種糾結和沖突中,孝莊皇太後的遺體就被擱置在清東陵大紅門東,一放就是37年。

那麼,為什麼康熙和孝莊均如此糾結于安葬一事呢?這其實與孝莊下嫁小叔子多爾衮這樁清廷謎案有關。

十幾年前,由馬景濤、甯靜主演的《孝莊秘史》曾經火遍全國,在這部以戲說居多的感情劇中,孝莊與多爾衮成了一對因種種機緣巧合無法相聚的怨侶。

無獨有偶,考證和情節更加嚴格的《康熙王朝》同樣有着類似的段落,隻不過孝莊與多爾衮沒有了繁多的感情戲,孝莊嫁給多爾衮被解釋成她為了保護自己兒子福臨所做出的犧牲。

可見,無論劇情的走向和内容,這兩部電視劇的編劇,都采信了孝莊嫁給多爾衮這一記載。我們或許很難想象,在一個封建王朝,一位妃子在皇帝死後,居然會嫁給自己的小叔子!

但實際上,這在當時可能并沒有那麼驚世駭俗。因為,在滿清入關之前,以漁獵為生的女真人,的确有着這種風俗。

康熙敬愛孝莊太後,卻為何要将她靈柩停在宮中,足足37年才下葬?

在冰雪滿天、條件惡劣的關外,女性與孩童的生存本就面臨着極大的挑戰,家庭的物質保障極為脆弱。當家中成年男子因捕獵或天氣而意外離世後,他的妻兒就很難維系生存所需。在這種情況下,由其他男子(甚至可能是死者的兄弟)繼承死者的财産、妻兒,其實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

對于這位繼承者來說,他繼承的即是“前任”的财産,更是他的責任。可以說,在物質條件極度匮乏的情況下,這種選擇和習俗無關道德,更無關善惡,隻是為了生存和種族的延續。

譬如皇太極,就曾經在蒙古林丹汗死後,納了後者兩個妃子入宮,就連皇太極一生的摯愛海蘭珠,也是一位寡婦。這說明,在當時娶再嫁之婦并不惹人非議。這種更加寬松和開放的觀念,為孝莊與多爾衮的婚姻創造了可能。

清朝中期,“一女不嫁二夫”這樣的貞潔觀,開始在滿族内部流行起來,如此一來孝莊皇太後嫁給多爾衮一事,就逐漸開始變成了忌諱和禁忌。

從現存的清史稿來看,其實我們看不到多少與此事有關的記錄。也正因如此,這個在當時衆所周知的事件才逐漸變得模糊起來。不過,從《東華錄》一書來看,多爾衮确有時常出入皇宮内院的記錄,而順治帝也稱多爾衮為“皇父攝政王”,可見再嫁一事并非空穴來風。

康熙敬愛孝莊太後,卻為何要将她靈柩停在宮中,足足37年才下葬?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孝莊秘史》中極力演繹多爾衮與孝莊的感情線,但在曆史上的孝莊,卻是“一生不得所愛”。

她本身并不是皇太極的正妻,甚至可以說,即使不算她的姐姐海蘭珠,在皇太極的五個女人中,她也一直都是最不得寵的一個。

而她與多爾衮的婚姻,則更像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政治博弈,她嫁給多爾衮,其實是為了穩住這位清朝曆史上最煊赫的攝政王。但順治并不能完全了解自己母親的犧牲。相反,接受正統儒家教育的他,更注重的是儒家傳統道德觀的限制。

在多爾衮死後不久,為了收奪權力,也為了一掃多爾衮攝政時期的積郁之氣,順治選擇了最激烈的手段對多爾衮進行反攻倒算。定制罪名、追奪封典,毀墓掘屍,短短幾十天的時間裡,原本被授“祔享太廟”的多爾衮就成了被口誅筆伐的禍國大盜。

講到這裡,我們就明白了康熙之是以猶豫不決的原因了。

作為大清皇帝,他自知以祖制來論,孝莊應該陪葬昭陵,但與順治不同,由孝莊親自帶大的康熙,對于自己的祖母有着熾烈而真摯的感情。兩人既是血脈相連的祖孫,同時又是政治上休戚與共的戰友。

是以,他雖然不願意違背祖制,但卻也明白孝莊的苦楚,由于多爾衮的存在,她并不願意在死後面對自己的丈夫皇太極,相反她更願意葬于順治帝所在的清東陵,而且這裡也是康熙百年之後的安眠之所。

康熙敬愛孝莊太後,卻為何要将她靈柩停在宮中,足足37年才下葬?

令人欣慰的是,故事的最後,康熙采取了一個折中的辦法,他沒有直接違背祖制,而是将祖母靈柩暫時安放在清東陵。直到雍正三年,孝莊皇太後才葬入地宮,這便是如今的北京昭西陵。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結束了,我們下期再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