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韓信真的死于造反麼?他隻是時代的一個可憐犧牲品而已

最近網上又盛起了一股讨論韓信的潮流:“韓信到底有沒有造反?”、“如果韓信不造反會不會被殺”諸如此類的問題。其實筆者認為單純的讨論這些似乎沒有意義,如果結合大環境的時代背景來說的話,韓信造反不造反都必須死,他隻是時代的一個可憐犧牲品而已。

韓信真的死于造反麼?他隻是時代的一個可憐犧牲品而已

韓信

從戰國到漢朝,雖然起起落落,但是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其實從戰國到漢朝代的更疊,其實更多的是兩種制度不斷的拉扯造成的結果。

“分封制”和“郡縣制”的對抗。

秦統一六國以來,國制就成為了第一個首要解決的問題,秦始皇将這個問題抛給文武百官的時候,99.9%的人認為應該仿效周天子,更是以丞相王绾的言論為代表

各國初滅,路途遙遠,如不封土建國,恐怕彈壓不住

在所有人都認為這種國制是合理的情況下,有一個人站出來反對,他就是李斯,而後,将天下分為三十六郡,郡下又設縣,并按統一标準征收稅賦,得到了秦始皇的贊同

韓信真的死于造反麼?他隻是時代的一個可憐犧牲品而已

李斯

這或許就是這兩種制度的開端,伴随着這兩種制度的你争我奪,血與火也随之而來。

陳勝吳廣起義,“王侯将相甯有種乎”,展現了陳勝吳廣的野心,更是希望建立類似秦朝的皇帝制度,而不是分封制。但是比較可悲的是:

他的部将武臣攻占趙國,自立為趙王。

武臣的部将韓廣進入燕國,受到燕國遺老的熱烈歡迎,被尊奉為燕王

原齊國貴族之後田儋,殺死狄縣縣令,自立為齊王

部下周市也在魏地擁立公子魏咎為王。

六國複活,分封制再一次占領了上方。而分封制度似乎在大多數人心中,這才是真正的道統。

于是乎,項羽打着“恢複六國”的旗号,推翻了秦朝統治。

韓信真的死于造反麼?他隻是時代的一個可憐犧牲品而已

項羽

那麼問題來了,這跟韓信有什麼關系?

劉邦為了取得天下,大肆分封諸王,也是靠着分封制的體系進行起義的,并最終建立了大漢。

可能當時的人們會這麼想:“又要回到過去了。從今以後,漢國為漢王朝的宗主國,其他各國則皆為諸侯。縱橫家又可以合縱連橫了,諸子百家又可以遊曆各國了。還是這樣好啊!”

但是人們忘記了一個可怕的事實,劉邦是稱皇帝,而不是大周朝的天子,兩字之差,結果截然不同。在劉邦準備讓四海之内隻有一個皇帝之際,韓信等諸王,還在為自己的分封沾沾自喜。

韓信真的死于造反麼?他隻是時代的一個可憐犧牲品而已

劉邦

其實到這裡,大家都發現了,韓信其實無論造反與不造反,最終都會被殺,因為劉邦不允許自己的領土出現第二個,第三個王。

何為分封的諸王?

這些異姓諸王,有軍隊,有将相,有使節,有征收稅負的權力,也有釋出政策的權力,他們與劉邦一樣,也是一國君主。

韓信是否真有過謀反的舉動,其實并不重要。事實上,韓信、彭越、張敖三位諸侯,都是在莫名其妙的情況下“被謀反”也就是說,隻要韓信還是異姓王,那麼,他就天然的站到了劉邦的對立面,站到了皇權的對立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