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21個中國殘疾孩子,在美國的奇幻之旅

Kari Sloan一家收到了四十多件禮物。

2021年12月25日前夕,它們還隻是Kari一家挂在網站上的願望清單,裡面包括衣襪鞋帽,孩子喜愛的零食,日常清潔用品,一些孩子和家庭需要的物品。

幾乎是一夜間,他們的願望清單就被清空了。

禮品被裝進一個個黃色的紙箱,快遞到家門口。這讓Kari一家人受寵若驚,他們從沒有在節日收到過如此多的包裹,光是拆包裹,他們就花了數小時。

收到禮物的一共有32家,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份:收養中國殘疾兒童的美國家庭。

這些家庭遍布美國22個州,其中從中國收養的孩子就有121個。這些孩子中,有的患有腦癱或是癫痫,有的天生失聰失明,都不是人們眼中的“健全人”。

一些家庭不止收養一個這樣的孩子,有的多達17個。

121個中國殘疾孩子,在美國的奇幻之旅

Kari 和收養的女兒

圖源:instagram

Kari的小兒子Gabe也是從中國領養的孩子,他雙目失明,不能說話,有自閉症和ADHD(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回到美國後,他們與中國就失去了聯系。

Kari從來沒想過,突然有一天,一群來自中國的陌生人,一次又一次清空他們的心願單,以這種方式來幫助他們,向他們表達感謝之意。

堆積如山的禮物中,Gabe最愛的是一個綠色的布質秋千,來自一位中國的捐贈者。這是Gabe第一次玩秋千,Kari将它懸挂在了客廳的沙發前。Kari記錄了Gabe第一次玩秋千的樣子:他躺在秋千裡,整個身體被緊緊裹住,随着秋千搖曳,露出兩條腿在外搖擺。此刻,陽光照入客廳,Gabe玩得很開心,正笑着露出了可愛的大門牙。之後的每一天,Gabe都會和秋千玩上幾次,每次至少20分鐘。

Kari嘗試着跟Gabe說這些禮物的由來和背後的故事,希望他體會到來自母國那些陌生人的善意,“我們感受到,我們被看見,和被愛。”Kari說,孩子們過了一個歡樂的節日,今年的聖誕老人來自中國。

凱蒂一家的故事

32個美國家庭的故事,始于一段網上的視訊。

視訊中,一名雙頰粉紅的盲人女孩躺在病床上,身體被被子和繃帶束縛着,由于癫痫的發作,醫生在給她進行腦部CT掃描的檢查。失明帶來的恐懼,讓她止不住地哭泣。

女孩的名字叫艾薇,九年前,密歇根州的凱蒂·赫斯特一家将她和艾麗、西蒙一起從中國領養回國。兩個女孩都是盲童加自閉症,西蒙則患有乙型地中海貧血症,每周輸血兩次。凱蒂記得,艾薇當時已經四歲,非常瘦小,體重隻有10斤,各項身體名額異常。

在美國進行治療時,為了緩解艾薇的恐懼,凱蒂特意找來音樂治療師在一旁弾吉他,引導艾薇唱歌。艾薇的哭泣慢慢停止,仿佛忘記了恐懼和疼痛,開始唱起《Scars to the Beautiful》。

121個中國殘疾孩子,在美國的奇幻之旅

Kari家收到的聖誕禮物。

圖源:受訪者供圖

2019年,凱蒂将這段視訊上傳到網上,很快引起網友的關注。中國紀錄片導演鄭瓊看到艾薇的視訊後,很好奇這些美國家庭是如何做到無私地去愛這些來自異國的陌生孩子,這些創傷累累的殘疾兒童又如何能在一個全新的毫無血緣關系的家庭中找到愛和認同呢?帶着這些疑問,鄭瓊開始拍攝凱蒂一家,記錄他們的生活日常,并試圖尋找答案。

之後,鄭瓊又将凱蒂一家的視訊釋出到網上,凱蒂家附近的一位華人看到了,便和幾位好友帶着禮物前去探望。漸漸地,探望的隊伍越來越壯大,到2019年聖誕前夕,30多位華人一同來到凱蒂家,帶來禮物和捐款。

一個月後,凱蒂一家意外連連,先是凱蒂生病,緊接着西蒙做手術,凱蒂丈夫除了照顧三個殘疾孩子,還有三個親生孩子,分身乏術。當地華人立刻組建了送餐小分隊, 14個家庭輪流為凱蒂家送餐。

2020年疫情暴發,西蒙每周的固定輸血受到影響,艾麗的暴力行為加劇,需要進行專業精神病學評估。凱蒂家居住的房子也出現了各種問題,浴室的瓷磚剝落,淋浴損壞,通風口老舊不堪,空調、屋頂也需要更換。艾麗仍喜歡不停地拆卸東西,家裡的衣櫃和櫥櫃都被她拆得七零八落。

凱蒂急切需要解決這些問題,她一一列出清單發到網上求助,很快有人提供上門的修理服務,有人直接贈送了空調。

生活在紐澤西的華人羅新将凱蒂一家的故事寫下來,讓成千上萬的中國網友認識了凱蒂一家。他們變身聖誕老人,給凱蒂家送去鋪天蓋地的禮物和捐款,到後來還為他們換了大房子。

一年過去了,凱蒂一家恢複平靜的生活。2021年聖誕節到來之際,有朋友問起給凱蒂家買禮物的事。羅新和凱蒂商量了一下,建議她開個亞馬遜心願單。凱蒂列出心願單,上面有十幾件禮物,羅新發到凱蒂愛心群,很快就被買光了。

不久,羅新和鄭瓊提起此事,她們又突發奇想,讓其他有困難的收養家庭開個心願單,力所能及地提供一些幫助。

“我們最初想找三五個家庭,每一兩天發一次朋友圈。”羅新說,第一篇文章發出的36個小時裡,就有227個人聯系到她。短短兩周内,不斷地有收養家庭加入,她接觸到的收養家庭從3家到5家,到10家,最後到32家。

“他就是我們要找的孩子”

2016年3月,Kari在呼和浩特市愛百福福利院見到了Gabe,小小的身子穿着灰色的外套,身體有些涼,第一次見面就撲到Kari懷裡。

來中國前,Kari一家人已經等待了一年時間。她和丈夫有三個孩子,兩個男孩一個女孩,一家人生活在田納西州。丈夫工作,她全職在家帶孩子。“我需要領養一個孩子,并且是一個盲童。”Kari回憶起當初的決定說。

第一個孩子成年離家,她覺得時機到了。她将這一想法和丈夫商量,并開始關注各種領養機構的資訊。期間,Gabe的資訊出現了數次,Kari和丈夫很快關注到了他,兩人有同樣的感應和默契,“Gabe就是我們要找的孩子。”Kari說。

在美國,像Kari這樣收養中國特需兒童的家庭不在少數。

根據美國戈拉德尼收養中心副總裁兼亞洲事務執行主任吳鞏展統計,2007年中國兒童被外國家庭收養的人數最多,而美國是收養中國兒童最多的國家。從那年後,供收養的中國健康兒童日益減少,于是該機構6年前開始推薦收養特需兒童。

121個中國殘疾孩子,在美國的奇幻之旅

Kari一家的合影

許多人将這些出生帶有殘疾的孩子稱為“殘疾兒童”,吳鞏展接受媒體采訪時說:“許多兒童患的疾病在美國不是大問題,可以治好,如唇裂、多指等。也有的兒童隻能終身坐在輪椅上,如腦癱等,我們将這些孩子稱為‘特需兒童’,這樣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利。”

領養Gabe需要支付四萬五千美金,再加上去中國旅行的費用不菲。Kari和丈夫四處籌措資金,這筆費用,直到2021年他們才還清。

對領養家庭來說,領養一個孩子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包括旅行費、中介費、移民費和律師費,甚至很多人是以背上債務。“這些領養家庭内部形成了緊密的聯系,大家經常互相幫助,互通消息,還會幫助彼此籌措領養經費。”羅新說。

而背後支撐這些家庭的力量,主要是信仰。他們認為,苦難是一種磨練。“有的家庭一趟趟往孤兒院跑,看到受苦的孩子就領養,這遠不是簡單的愛心可以支撐的。”羅新說,他們在看到孩子照片的一刻,便認為是“上天的指引”。

起初,羅新以為收養3個殘疾兒童已經是極限,她沒想到,一些家庭收養的更多,“我看到收養4個的,5個的,7個的,11個的,還有17個的!” 羅新舉例說,Karen和Gary夫婦生活在路易斯安那州,一共有19個孩子,其中有17個殘疾兒童,16個是從中國收養的。

Yager一家住在印第安納州,他們有三個親生孩子,又收養了11個中國孩子。男主人Matt是電工,女主人Mandi是校車司機。當他們看到一個中國殘疾女孩的照片時,就喜歡上了她。Yager夫婦後來又陸續去了中國5次,領養回來6個孩子。

2017年是他們最後一次到中國,收養了一個四歲的女孩。之後,他們又在美國接收了被其他家庭棄養的4個中國孩子。目前,他們正準備收養哥倫比亞的3個孩子,家裡馬上就要有17個孩子了。

居住在堪薩斯州的Ost夫婦沒有自己的孩子,一共收養了五個女孩。老大來自湖南嶽陽,老二來自浙江義烏,患有嚴重心髒病,老三來自廣東佛山,有血液病,老四是在亞利桑那收養的新生兒,老五則來自江蘇無錫,除了脊柱裂,還有一種罕見的病,她的智力隻有兩歲,Ost夫婦要養她一輩子。

如今年近60的Ost夫婦,即将迎來他們第一個兒子,一個來自遼甯的九歲的男孩子。羅新說,“他們正焦急地等待疫情結束,可以去中國,把這個孩子摟在懷中。”

不為人知的一面

Gabe剛到美國時,Kari的家對他來說是陌生的。很長一段時間,他都無法處理外界傳入耳朵的聲音,一天要哭好幾個小時。此時,隻有零食能夠安撫他,比如小熊餅幹,雞塊,桔子和奶酪。

一年半後,Gabe終于能夠聽懂英文,可以對Kari做出一些反應。拍手,就表示贊同。如果磕碰到,或是受到了傷害,他會拿起對方的手,放到自己感覺疼痛的位置。

Gabe随身攜帶了一個溝通裝置,白色,12英寸,上面布滿了12個按鈕。每一個按鈕上,Kari都貼上了不同質地的貼紙幫助Gabe區分。當Gabe想吃雞塊時,他會按下貼有藍色星星圖紙的按鈕,裝置讀出“eat”的單詞。然後按下右上方的紅色按鈕轉換功能,此時,藍色星星圖紙代表“chicken”。“藍色星星的按鈕是Gabe按得最多的。”Kari說。

5年來,為了給Gabe充分的安全感和被愛的氛圍,Kari和丈夫很少出門。

當Gabe感到挫折,或是被強烈的情緒包圍時,他會用踢打牆壁,破壞家具來表達。牆、窗子、家具,甚至身邊的人,都會是他發洩的對象。

而且他對聲音極其敏感,外界一丁點的噪音都會引起他的不安和崩潰。孩子的破壞力很強,把孩子留在家裡交給别人照顧,Kari又不放心。

但每周,他們還是盡量帶Gabe外出幾次,幫助他适應不同的環境。

121個中國殘疾孩子,在美國的奇幻之旅

2019年6月29日,16組收養中國孩子的美國家庭在中國駐休斯頓總領事館聯歡并合影。

圖源:CNSPhoto

Gabe喜歡爬行,有很好的平衡能力。在後院,Kari和丈夫特意給Gabe搭建了一個攀爬架,給他玩耍,“他可以倒挂在上面,甚至平穩地站在最高處。”她說,Gabe還喜歡聽音樂,聽到節奏響起,Gabe會揮動着手臂,左右搖擺, “我們喜歡看他跳舞,非常可愛。”Kari說。

對盲童來說,最大的困擾是分不清白天黑夜,這讓他們飽受失眠的困擾。Gabe經常半夜醒來,再也無法入睡,Kari不得不整夜坐在Gabe床邊陪伴他,“有時他很開心,有時則哭吼整夜。”直到去年,醫生給Gabe開的助眠藥見效,一切才有所好轉,“隻要Gabe睡得好,我就睡得好。”Kari說。

在領養家庭中,Gabe的情況不算太差。有些領養家庭會産生沖突,親生孩子無法了解父母的領養決定。還有孩子會在治療過程中誘發更嚴重的疾病,而後離世,“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羅新說。

羅新發現,領養家庭的家境都不算富裕。不管是收養了1個孩子,還是收養了17個,他們都付出了極大的心血,親人們不了解他們的收養決定,和他們斷絕來往。而鄰居和朋友們,也漸漸疏遠他們。

Hope Vance住在佛羅裡達,家裡隻有夫妻兩人,和一個來自中國的女兒Finley。這個女孩患有一種叫做VACTERL的疾病,每一個字母都代表一個不同的病症。為了給她提供最好的治療,夫婦倆帶着孩子尋找最好的醫生和團隊。兩年下來,多個康複治療師的費用,已經把他們的所有積蓄花個精光。到目前為止,Finley已經做了三次大手術,她的情況有所改善,但是還需要更多的手術。

這麼多年來,Yager一家省吃儉用,凡事自己動手,他們從沒去過迪士尼,從沒用過高檔商品,省下的錢都用在收養費用上。比如,從中國收養的最後一個女孩,他們就花掉了3.5萬美元。

除了節省,Yager平日主要靠募捐。為了募捐,他們想出各種各樣的奇招。比如,他們的大兒媳婦,是美國女排的主力,在東京奧運會上奪冠後,讓她簽了不少球衣和排球,在朋友中拍賣,就這樣湊夠了收養哥倫比亞三個孩子的定金。

“我們的毛巾上出現了一些小洞,我們的床單很薄,薄到你幾乎能看到對面。我們也可能會用塑膠模具和勺子,因為‘仙女’不知把原來的餐具拿到哪兒去了。我們的吸塵器是用膠帶粘在一起的。孩子們的鞋子上也有洞,我們甚至會避而不談他們襪子上的洞。我們隻是不停地告訴他們‘還有多少天就到聖誕節了’。” 2021年12月11日,Mandi Yager在Facebook上說道。

他們列出的心願單

Ashley Kellogg一家住在美國印第安納州。她有六個親生孩子,第五個是女兒,出生時腦部嚴重受損。在照顧她的過程當中,Ashley學會了許多針對殘障人士的護理方式。後來,她又收養了6個殘疾兒童,其中5個是中國孩子。最近,Ashley又去德州接回了一個來自海地的黑人女孩。

因為收養,Ashley一家經濟負擔非常重,特别是最近的幾筆用于收養的律師費和旅行費,他們家幾乎沒一點餘錢了。節日前夕,Ashley還在犯愁孩子們缺少衣服,自己過節也沒做準備。就在這時,朋友把一包衣服放到她家門口,并告訴她,有兩個中國女人在給收養家庭開心願單,建議她也去參加。

那兩個中國女人正是羅新和鄭瓊,她們也邀請Brenda Brown開了一個亞馬遜心願單。Brenda是美國田納西州孟菲斯的一位單親媽媽。

五年前,她收養了一個8歲的中國男孩。這個男孩是Caleb,他6歲的時候被一個美國家庭從中國的福利院收養,後來又被收養家庭放棄。Caleb九歲那年,Brenda正式收養了他。Caleb被專家診斷為ADHD、自閉症和雙相情感障礙。今年,他13歲了。

Brenda送來的清單上都是給Caleb的小東西。10件物品,總額不到150美元,不到兩個小時就被買空了,羅新又讓她趕緊放了幾件東西上去。

121個中國殘疾孩子,在美國的奇幻之旅

2016年8月,6歲的維羅妮卡在紐約一天天長大。4年前,莎賓娜與丈夫馬克在安徽的福利院收養了她。

Riddles夫婦住在北卡。6年前,他們從河南收養了Essy。小女孩患有罕見的基因病,智力、視力、語言能力都發育不全,也有自閉症。如今Essy已經8歲,Riddles最想給孩子買一個盲童用的讀書機,她擔心這個讀書機太貴,價格是129美元。Riddles夫婦列出的心願單都是給Essy的書,一共十本。

這些天,羅新不斷收到有人轉賬,要求給這些領養家庭的孩子買禮物。後來,羅新用一位北大81級師兄的彙款,為Essy購買了讀書機。

Ost家的心願單很簡單,就是一些尿布,沒有一件東西超過20美元。羅新要求他們改了幾次,有些人最初交上來的心願單,所有禮物加起來也就150美元左右。“我們會提醒他們再多放一些東西。”

接下來的家庭,心願單被清空的速度越來越快。羅新整理資料發朋友圈的速度,遠遠跟不上。有時候,她發朋友圈不到一個小時,心願單就空了。

羅新和鄭瓊打算繼續開放心願單,可以不斷補充。“你們如果覺得已經足夠,就把後面收到的東西,轉贈給其他收養了中國兒童的家庭。有幾個媽媽,她們每人轉贈的家庭已經有了四五家。”羅新表示,這一次的心願單活動,惠及的人數,目前已經遠遠超出32個家庭。

這些家庭列出的清單包括床單、毛巾、襪子、内衣、叉子、湯匙、餐廳禮品卡、書籍、兒童工藝品,以及枕頭,零食,遊戲,尿布,醫療用品,幾乎所有日常使用的東西。

收養媽媽們還在不停地把有困難的收養家庭拉進來。羅新和鄭瓊每天被各種資訊轟炸,她們已經超負荷運轉。羅新沒想到的是,人們的購買熱情反而愈加洶湧。到後來,每推出一個家庭,心願單都是幾個小時就被清空了。

清單計劃開始已經20天了,一個20個人臨時組成的志願團隊一直持續運轉。一邊有人将這些家庭資料整理、收集、推送,另一邊持續把這些家庭收到禮物後的感謝回報給捐贈者,“無意間,内部就形成了良性且迅速的回報機制。”羅新說。

一位上海的曆史老師,委托羅新購買了兩樣心願單上的物品,來表達對Kim一家的敬意。Kim一家生活在麻省。他們有四個親生孩子,還有四個領養的女孩,一個來自保加利亞,三個來自中國,四個領養的女孩全部是盲童。Kim夫婦都是知識分子,生活非常低調簡樸。他們自己養雞、種菜,還在家裡聽書學中文。這個聖誕節,Kim也開始收到包裹了,她們還錄了一段視訊感謝大家。

作為在國内的志願者,生活在江蘇蘇州的張譯心也參與到活動中來。還有一些在校的學生捐出自己一個月的生活費,國内一些老人不會操作亞馬遜,也不會使用微信轉賬,他們間接通過在美國的兒女捐款,有的則直接給張譯心打來電話,也有的加了好友,二話不說,直接轉賬。

不是贈予,是回報

接連幾天,一些美國領養家庭陸續收到了心願單禮物。黑人媽媽Brenda收到了被子,樂得合不上嘴。Karen的先生Gary還在醫院,當收到妻子發來的包裹照片後,他哭了。Cathy受到極大關注,心願單不斷被買空,她也收到禮物了。Angela收到的包裹裡,有一張手寫的卡片,上面自稱“奶奶”,又把她弄哭了。

“每個家庭都在曬禮物,那種喜悅之情,隔着螢幕,我也能感受到。”羅新說,心願單都被清空了,她還不斷提醒,“如果心願單空了,就放幾件東西進去。”但對方總是問,“這樣做,合适嗎?” 羅新回複說,“合适”。在她看來,心願單上購買的每一件禮物,都不是贈予,而是回報。

收到的禮物中,還有19張禮品卡,Kari将他們傳遞出去,送給了另外19個領養家庭。另外的31個家庭,也把各自收到的部分禮物和禮品卡轉送了出去。目前,已經有158個領養家庭收到捐贈,還給孩子所在的特殊學校的老師送去了禮品卡。

因為疫情,鄭瓊的拍攝計劃耽擱了兩年。2021年,她回到美國繼續拍攝時,發現孩子們的變化太大了。艾薇已經不喜歡唱歌了,羅新和鄭瓊打算将心願單活動長期推行,目前準備和非營利機構合作,将其變成一個正常捐贈項目。

若不是這次活動,在美國生活多年的羅新對這些領養家庭并不了解,“在新聞中看到的大都是某個收養的孩子上了耶魯,或是獲得了世界冠軍。”這一次,她才了解到每個家庭背後,都有很多故事,有歡欣,有溫暖,也有掙紮和艱難。

過去一年,Kari一家經曆了翻新屋頂、更換空調,因水災破壞,浴室也重新裝修了。最近,Kari大兒子的孩子出生了,她和丈夫剛剛晉升為爺爺奶奶。

121個中國殘疾孩子,在美國的奇幻之旅

圖源:TEHRAN

目前,Kari一家的生活逐漸恢複正常,Gabe每天八點上床睡覺,四點半起床,去離家45分鐘車程的田納西州盲童學校上課。在那裡,他需要學習盲文,了解自己的身體,嘗試找到一種合适的方式限制自己。

Gabe最近已經找到了處理自己情緒的方式。每當他沮喪時,他會回到自己的安全床裡,在屬于自己的空間裡聽聽音樂,冷靜下來。“領養孩子從來不是為了獲得回報。”Kari說,而是看着他慢慢長大和進步,内心由衷地滿足。目前,她和丈夫還在資助中國國内的另一個盲童。

Gabe的未來會怎樣,沒有人知道。Gabe的全名中,Kari保留了他的中文名。在未來,他們或許會為Gabe尋找親生父母,“讓他們知道Gabe在被愛包圍着”。

“我們不知道Gabe會有一個怎樣的未來,但他所走的每一步我們都将給予無條件的支援,他會永遠和我們一起生活。”Kari說,她很榮幸,成為Gabe的家人。

-END-

我們從《Vista看天下》雜志出發,緻力于挖掘

國際熱門事件、人物背後的深度報道和新聞故事

點選名片關注我們,每天對世界多一點了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