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明開國六公爵,真正爵位傳到明末為何隻有魏國公徐達一家?

前言: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四月二十八日,大元王朝的末代皇帝妥懽帖睦爾在應昌(今屬内蒙古赤峰市)駕崩,終年51歲,在位37年。妥懽帖睦爾死後,群臣為其上廟号為惠宗,太尉完者、院使觀音奴奉梓宮北葬。

不得不說這位元惠宗真是死得太及時了,因為僅僅半個月後,明軍大将李文忠的鐵騎就包圍了應昌。一場激戰下來,除了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等數十人以外,包括惠宗嫡孫買的裡八剌在内的後宮妃嫔、宗室王公、達官貴族,象征皇權的玉玺、玉冊等等全部落入明軍手中。李文忠在給朝廷的表文之中,意氣風發地描述了自己此役的赫赫戰功:

臣文忠賦質庸愚,托屬外戚。忝受副将之寄,慚無贊畫之能。拜命阙庭,俾率熊罴之衆。總戎行陣,誓空胡馬之群。前茅度關,而興和之将即降。後騎出塞,而駝山之兵旋衄。進開平而乘破竹之勢,克應昌而奮覆巢之威。皇子、後妃,兩宮之貴人俱獲。玉玺、金冊,曆代之重器全收。皇風遠被于遐荒,胡運竟終于此日。—《明太祖實錄卷五十八》

大明開國六公爵,真正爵位傳到明末為何隻有魏國公徐達一家?

當年十一月初七日,北伐明軍班師傳回南京。十一月十一日,朱元璋在皇宮奉天殿大封功臣。當時位列開國公爵之列的是以下六人:南韓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茂,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和衛國公鄧愈。

那麼這六位開國公爵的結局究竟如何?為何隻有魏國公一爵傳到了明末?其餘或死于非命,或爵位削除,這裡面又展現了大明皇帝怎麼樣的帝王心術呢?

南韓公:淮西勳貴與太子黨鬥争的犧牲品

南韓公李善長結局:自盡

李善長,濠州定遠人(今屬安徽省定遠縣)。很多人對李善長在開國六公爵之中名列第一感到不解,水準高一些的覺得于情于理不應該是徐達嗎?水準低一些的會覺得怎麼不是劉伯溫?

《明史》對于李善長對其在明朝建國前的表現是這樣記錄的:“制錢法,開鐵冶,定魚稅,國用益饒,而民不困”。換句話說,李善長就是朱元璋的“蕭何”。是以在大封功臣之時朱元璋表示李善長雖無戰功,但他“供給軍食,未嘗缺乏”。從明末崇祯皇帝發不出軍饷的窘境,就能體會李善長的厲害之處。當然反過來我們也能領悟為何江南地主讨厭這位南韓公。

從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開始,已經56歲的李善長就已經“以疾緻仕(因病退休)”,此後朱元璋又把自己的長女臨安公主嫁給了老太師的兒子李祺,君臣之間稱得上是關系和諧。

大明開國六公爵,真正爵位傳到明末為何隻有魏國公徐達一家?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發生了震驚天下的胡惟庸案,朱元璋更是借機廢除了丞相一職。胡惟庸是李善長一手提拔起來的官員,是以當時輿論洶洶,直指包括李善長在内的淮西勳貴都和胡惟庸勾結,準備密謀造反。但是老朱隻處置了胡惟庸,沒有牽連老兄弟們。

問題是既然朱元璋這一次放過了李善長及淮西勳貴,為何又會在十年之後重新來算這筆帳呢?筆者在之前的文章中分析過,這筆帳大機率要算在皇太子朱标和他背後的江南地主集團頭上。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四月,吉安侯陸仲亨的家奴封貼木等人舉報自家主人要造反,在三法司的追查下,鬥争矛頭直指李善長。那麼這場鬥争是不是朱元璋本人發起的呢?筆者以為不是。因為在發現沖突更新之後,朱元璋一面讓公侯還鄉避風頭,一面将包括都察院左都禦史詹徽、刑部尚書趙勉、左侍郎邵永善和大理寺卿張庭蘭在内的三法司首腦人物全部調離原崗位,說明他是想将李善長等人給保下來。

然而就在本案漸趨降溫之時,一封适時抛出的李善長手迹,徹底将這位老太師打倒。據說當年胡惟庸謀反之時,曾派前元舊臣封績出使沙漠,打算将北元結為外援。胡惟庸一死,封績就留在了漠北。兩年前大将軍藍玉在捕魚兒海大破元軍之時,順手将封績也一起抓了回來。在長達兩年的時間沒有動靜後,就在本案的關鍵時刻封績交出了當年他和李善長之間的往來書信,一下子引爆了整個輿情。

今按得封績往來沙漠私書,有善長手迹,大逆不道,罪狀甚明。—《明太祖實錄卷二百二》

大明開國六公爵,真正爵位傳到明末為何隻有魏國公徐達一家?

五月二十日李善長入宮做最後的努力,朱元璋在右順門親自向群臣求情。但是皇太子朱标一言不發,心領神會的文官們一口咬定不可徇私,那李善長隻有死了。從李善長臨死前依然享有人生自由來看,此案絕非朱元璋主導。老朱一手操辦的胡惟庸和藍玉案,主犯都是第一時間打入大牢,然後迅速處決。而李善長案從四月底陸仲亨等人入獄,到五月下旬衆人被賜死,曆時近兩個月(中間有一個閏四月),說明這是一個政治妥協的結果。

魏國公:多虧有一個好女婿

魏國公徐達結局:善終。

徐達,鳳陽人,朱元璋的老鄉。徐達是實打實地開國第一武臣,獨享大明第一高薪:歲祿五千石。無論是在《明史》還是《明實錄》之中,徐達的結局都是善終。那麼問題來了,那個盡人皆知,所謂吃燒鵝而死的傳說是哪裡出來的呢?

明世宗嘉靖年間,明朝官場上的一個小官王文祿寫了一本史料筆記《龍興慈記》,裡面内容大多是他年幼時從其母陸氏那邊聽來的故事。其中有一段寫到朱元璋請一位名叫宗泐的高僧做法,結果大和尚說在天宮看到了徐太傅,然後提出徐達的死因是“疽發背崩”。

按理這也沒什麼,因為《明史》和《明實錄》都是這種說法。但是清代史學家趙翼在其所著《廿二史劄記》中點名《龍興慈記》是本胡說八道的野史,舉的例子就是徐達之死,我們來看看趙翼是怎麼說的:

如《龍興慈記》,徐達病疽,帝賜以蒸鵝。疽最忌鵝,達流涕食之,遂卒。是達幾不得其死,此固傳聞無稽之談。—《廿二史劄記·卷三十一》

不知道趙大學者看的版本是不是和現在不一樣,反正筆者是沒在《龍興慈記》中看到這樣的記載。問題在于趙翼的初衷是辟謠,可是大家夥一看有這麼勁爆的八卦,誰還管是不是謠言。于是乎,時至今日很多人都堅信朱元璋用賜鵝的方法逼死了徐達。

大明開國六公爵,真正爵位傳到明末為何隻有魏國公徐達一家?

從洪武十三年徐達的女婿燕王朱棣之國北平之後,這位魏國公基本都會在每年的十月傳回南京,次年正月再前往北平鎮守,主要任務就是防備北元對于邊境的侵擾。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閏十月徐達回京之時背上有“瘡疾”。這一病直到洪武十八年正月底才略有好轉,但由于病體未愈,徐達并未如往年一樣前往北平,而是繼續留在南京養病。可惜到了二月份,魏國公的病情急轉直下,終于在二月二十八日去世,享年54歲。

徐達死後追封中山王,谥武甯,長子徐輝祖襲爵。徐輝祖在靖難中站隊建文帝朱允炆,在南京城破當天,還對姐夫朱棣率領的燕軍進行了激烈的抵抗。看在王妃徐氏的份上,朱棣隻是将徐輝祖軟禁在魏國公府。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徐輝祖去世,不久之後其姐徐皇後崩。最終朱棣讓徐輝祖之子徐欽襲封魏國公,而魏國公的爵位也一直傳到了明末。

鄭國公:自作孽不可活

鄭國公常茂結局:奪爵貶死

常茂,定遠人,常遇春之子。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七月,常遇春在班師途中于柳河川暴卒(柳河川位于今河北省宣化縣北盤常河),死因是“卸甲風”,也就是卸甲中風的意思。當時明軍面對元軍主力隻是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是以常遇春的突然去世讓朱元璋悲痛萬分。不但追封他為追封開平王,谥忠武,還親自到龍江渡口迎接常遇春的靈柩,就連祭文也是出自老朱的自己的手筆。

将軍在時,朕實所倚。将軍既往,将誰與謀?不過臨風興慨,想其音容耳。靈車之至,朕親臨奠,思爾之情,言豈能盡?—《明太祖實錄卷四十四》

大明開國六公爵,真正爵位傳到明末為何隻有魏國公徐達一家?

常遇春在明朝建立之前就已經是鄂國公,洪武三年大封功臣之時于情于理都不能虧待常家。于是常遇春庶長子常茂被封為鄭國公,食祿三千石。而且由于當時常茂尚無子嗣,朱元璋還特地強調如其無嗣,則由其弟以“兄終弟及“的方式襲封爵位。

由于父親早逝,自己又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公爵,缺乏曆練的常茂被《明史》評價為“驕稚不習事”。不過朱元璋還是對常茂寄予厚望,将宋國公馮勝的女兒許配給了他,要知道馮勝的另一個女兒是皇第五子周王朱橚的王妃。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明軍對盤踞遼東的北元太尉納哈出所部發動了全面攻擊,領軍主帥正是常茂的嶽父馮勝。作為重點培養的二代勳貴,常茂自然也跟着嶽父一起随軍出征。

在明軍的壓力之下,納哈出本已投降,結果在把酒言歡之時發生誤會,被二愣子習性發作的常茂一刀砍傷。納哈出雖然最終忍了這口氣,但是卻造成了部分降軍的嘩變,使得殿後的都督濮英不幸被俘。濮英不甘受辱,自盡殉國,消息傳到南京,引得洪武皇帝龍顔大怒。馮勝為了推卸責任,将所有罪名都扣在了常茂頭上,并将其械赴南京領罪。

丁酉,鄭國公常茂坐前驚潰虜衆,罪當誅。上念其父開平王之功,繹之安置于廣西之龍州。二十四年,卒于谪所。—《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八十五》

最終常茂被革去爵位,貶黜至廣西龍州居住,并最終死在了當地(也有野史說常茂當時是假死)。不過朱元璋并沒有忘記常遇春的功勞,他在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封其次子常升為開國公。

大明開國六公爵,真正爵位傳到明末為何隻有魏國公徐達一家?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皇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在猶豫許久之後舍棄了皇太子妃常氏所生的朱允熥,而是冊封皇太子繼妃呂氏所生的朱允炆為皇太孫。常氏即常遇春之女,常升之姐。朱元璋此舉,是為了将兵權轉移到戍邊親王手上做準備,防止在他死後出現主少國疑,權臣篡位的局面。但是這樣一來,朱允熥的舅外公藍玉、舅舅常升等人自然就沒有了存在的價值。

常升的結局,《明實錄》中未載,《明史》甚至認為其在靖難之役時戰死于南京浦子口。但是在明初山西晉王府密檔《太祖皇帝欽錄》之中,明确記錄了常升是藍玉案的犯人,則其必然死于此案。

曹國公:不肖子孫讓先人蒙羞

曹國公李文忠結局:善終。

李文忠,泗州盱眙人(今屬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其母朱佛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二姐。朱佛女早逝,其父李貞帶着李文忠四海流浪,直到打聽到朱元璋的消息後趕去投奔,這才安生下來。同時由于老朱一向和二姐感情深厚,對李文忠這個外甥也是視如己出。

甲午冬,上駐兵滁陽,文忠父子來見。上喜甚,因養以為子,賜姓朱氏。—《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六十》

李文忠天資出衆,很早就已經是獨當一面的大将。在朱元璋集團和張士誠集團在浙江的拉鋸戰中,李文忠扼守嚴州(府治在今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為老舅安心和陳友諒争天下立下了大功。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李文忠奉旨随常遇春征迤北,一路進克元上都。常遇春暴卒于軍中之後,诏文忠代領其衆。回到本文最開頭,李文忠在洪武三年更是差點将北元皇室一鍋端掉,堪稱蓋世奇功。大封功臣之時,朱元璋特地向文武衆臣強調李文忠封曹國公,是因為他自己的功勞,而非皇帝外甥的身份。

丙申,大封功臣。上召諸将臣谕之曰:“平章李文忠總兵應昌,逐前元太子遠遁漠北,獲其皇孫妃嫔重寶悉歸朝廷,此功最大。”—《明太祖實錄五十八》

大明開國六公爵,真正爵位傳到明末為何隻有魏國公徐達一家?

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年底李文忠患病,次年三月去世,享年46歲。追封為岐陽王,谥武靖。對于李文忠的死,也有很多人認為是朱元璋下的毒手。筆者真是很好奇,就算老朱不念和二姐的感情,不念外甥的功勞,堅持堅決一定要“狡兔死走狗烹”。可問題是李文忠包括徐達死的那年,北元這隻兔子還活得好好的,朱元璋為什麼要想不開殺獵犬呢?邏輯在哪裡?

朱元璋在編寫《皇明祖訓》之時,針對如何處理皇親國戚犯罪,除了謀逆之外,其餘不論重罪輕罪,皇帝都要和在京諸親商議。那麼哪些人可以名列親戚之家呢?老朱也做了明确規定:

今将親戚之家指定名目,開列于後:皇後家、皇妃家、東宮妃家、王妃家、郡王妃家、驸馬家、儀賓家、魏國公家、曹國公家、信國公家、西平侯家、武定侯家。—《皇明祖訓·首章》

可惜如此顯赫的曹國公,爵位隻傳了兩代便黯然退場。李文忠死後,其長子李景隆襲封曹國公。李景隆素來有建文第一内奸的“美譽”,因為他先是多次敗在燕王朱棣手上,最後還在燕軍包圍南京之時開城投降,搖身一變成了靖難第一功臣。

大明開國六公爵,真正爵位傳到明末為何隻有魏國公徐達一家?

李景隆到底是不是内奸,是一個衆說紛纭,見仁見智的事情,筆者僅僅提供一個資訊,大家可以自行判斷:李景隆的嶽父袁洪,和朱棣是親家。但是朱棣對李景隆的封賞和籠絡,不過是權宜之計,衆多屍山血海中殺出來的功臣心底下都憤恨不平。

燕王即帝位,授景隆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增歲祿千石。朝廷有大事,景隆猶以班首主議,諸功臣鹹不平。—《明史卷一百二十六·列陣第十四》

到了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朱棣根基已穩之後,立刻對李景隆下手,通過文武群臣的聯合彈劾将其削爵圈禁。甚至當朱棣遷都北京之時,還不忘把李景隆帶在身邊。據《明史》記載李景隆死于永樂末年,李家子孫則直到明英宗正統十三年(公元1448年)才被解除禁足,恢複正常生活。

宋國公:慘遭兩個女婿連累

宋國公馮勝結局:賜死。

馮勝,定遠人,李善長和常遇春的老鄉。元末的時候,馮勝跟着兄長馮國用一起投奔朱元璋。馮國用深受信任,奉命掌管親軍。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四月,馮國用在軍中暴卒。朱元璋在南京雞籠山功臣廟為其塑像,開國之後又追封其為郢國公。

至于馮勝,則在兄長去世後接任親軍都指揮使,顯示他也是深受朱元璋信任的人物。馮勝這個人打仗很厲害,但是軍紀很糟糕,為此沒少受到老朱的責罵。但是罵歸罵,朱元璋畢竟還是舍不得處罰這位心腹愛将。

而在李文忠、徐達相繼去世之後,馮勝在洪武二十年作為主帥,率領二十萬大軍讨伐遼東。我們在上文提到,因為女婿常茂的冒失,讓一場本來十足的大勝留下了遺憾。事後馮勝雖然把責任都推到了女婿頭上,但是老朱豈是那麼好糊弄的?最終馮勝被褫奪兵權,打發回鳳陽過退休生活。

及降納哈出而虜衆驚潰,勝欲自解,故歸咎于茂而奏之。茂既至,陳是以降納哈出之故。上曰:“如爾所言,勝亦不得無罪。”命收其總兵官印,召勝還,而令永昌侯藍玉行總兵官事。—《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八十四》

大明開國六公爵,真正爵位傳到明末為何隻有魏國公徐達一家?

作為李善長的老鄉,馮勝卻沒有在李善長案中受到連累,也沒有在藍玉案中受到牽連,朱元璋為何最終要賜死他呢?筆者不得不指出,馮勝能夠逃過李善長案和藍玉案,根本原因是他作為周王嶽父的身份。但是當包括晉王在内的親王們對于皇位虎視眈眈之時,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年底和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年初之時,連續将包括晉王嶽父永平侯謝成、親家穎國公傅友德,周王嶽父馮勝,楚王嶽父定遠侯王弼在内的剩餘勳貴全部削爵賜死。

馮勝先是因為女婿常茂丢掉了兵權,再是因為女婿周王丢掉了性命,悲哉。

衛國公:李善長案的犧牲品

衛國公鄧愈結局:善終

鄧愈,泗州虹縣人(今屬安徽泗縣),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的時候率領上萬人的部隊投奔朱元璋。在此後的多年時間裡鄧愈南征北戰,期間最重要的功勞是協助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守住了洪都(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保衛戰是朱元璋與陳友諒之間勝負關系的分水嶺,其意義極其重大。

在洪武三年的大封功臣中,鄧愈最終擠掉了資曆深、戰功高、和皇帝關系好的湯和,成為開國六公爵中的最後一名,憑借的完全是他的忠心。朱元璋對鄧愈有一個評價:“自幼相從,屢更任使,雖經摧挫,口無怨言”。而把湯和放在第一侯爵有兩個好處,一是對他當年鎮守常州之時懷有二心的敲打。二是可以震懾任何妄圖争名奪利的功臣,畢竟沒有哪個侯爵敢說自己功勞超過湯和。

大明開國六公爵,真正爵位傳到明末為何隻有魏國公徐達一家?

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六月,讨平吐蕃的鄧愈奉旨回京。然而當大軍抵達壽春的時候,衛國公、征南将軍鄧愈突然去世,年僅41歲。作為第一個去世的開國公爵,朱元璋以最高規格辦理了鄧愈的身後事。

至壽春,以疾卒,年四十一。訃聞,上哭之恸,诏辍朝三日。追封甯河王,谥武順。柩至三山門,車駕自臨奠,親為視葬地。而舊茔之在鳳台鄉者狹隘弗稱,乃改擇城南西山之原,敕有司營建墓兆。仍命遷愈母張夫人及弟冔之喪同葬焉。凡喪事所需,皆官給之。—《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十六》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三月,鄧愈之子鄧鎮襲爵。不過由于此前朱元璋已經冊封自己第十五子朱植為衛王,是以鄧鎮改封申國公。筆者在上文指出,所謂的李善長案,就是太子黨和淮西勳貴的最後攤牌。筆者也曾經不止一次指出皇太子朱标絕類其父,鄧鎮的死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當吉安侯、延安侯、平涼侯等淮西勳貴紛紛下獄,輿論攻勢集中在李善長身上之後,朱元璋緊急搞了一個公侯還鄉運動。據筆者分析,老朱的目的自然是不希望鬥争擴大化,這些還鄉公侯理論上都是他老人家要力保的人物。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申國公鄧鎮就在這份名單之中。

可是為什麼鄧鎮最終還是死了呢?首先他是李善長的孫女婿,其次他是秦王朱樉的大舅哥。太子黨已經把淮西勳貴一網打盡了,又怎麼可能留着李善長的孫女婿作為後患呢?而在其餘諸王嶽父都未受到株連的情況下,為何鄧鎮難逃一死?因為秦王是朱元璋的嫡次子,理論上是對太子之位威脅最大的親王。

結語:大明開國六位公爵,很遺憾隻有徐達的魏國公爵位傳到了明末,這自然是要歸功于他的那位好女兒:仁孝文皇後。至于李善長,既是淮西勳貴的主心骨,又是江南地主恨之入骨的人物,當太子黨攤牌的時候,他不死誰死?而衛國公鄧愈的兒子鄧鎮,不過是此案的小小犧牲品而已。藍玉案的爆發,意味着皇帝徹底放棄了常家和藍家。但是馮勝的死,則和當時那些存着觊觎之心的親王們有着直接關系。徐達好在是死在了洪武十八年,如果他在洪武二十七年還活着,隻怕也是難逃一死。可惜了李文忠一代英豪,後代竟出了李景隆這樣一個虎父犬子的代表人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