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解密黃冊庫 走進玄武湖“大明檔案館”

解密黃冊庫 走進玄武湖“大明檔案館”

“錢塘莫美于西湖,

金陵莫美于後湖。”

解密黃冊庫 走進玄武湖“大明檔案館”

這是歐陽修盛贊玄武湖的詩句。

南京城中的這顆明珠,

是中國最大的皇家園林湖泊

和江南最大的城内公園。

然而距今600多年前,這裡曾是皇家重兵把守的禁地。

明弘治年間,太監郭镛因公路過南京,帶領随從在玄武湖上遊玩,當即被監察禦史孫纮以擅遊禁地之名給告了,立刻卸了差事被召回北京受罰。

什麼樣的秘密讓大明王朝如此謹慎?

今年元旦,經過兩年多精心建設,明後湖黃冊庫遺址展館正式對外開放,“大明國家檔案館”在600多年後向世人展現了自己的真實面貌。

解密黃冊庫 走進玄武湖“大明檔案館”

王朝禁地

玄武湖梁洲,穿過玄武文化廣場,一片白牆黛瓦的建築群格外醒目——這裡就是明後湖黃冊庫遺址展館。

總建築面積約770平方米的展館,有後湖黃冊庫和黃冊曆史文化兩個展廳,分“天下禁地”“湖祭文化”“黃冊來演”“冊庫經費”“冊庫防衛”“冊庫逸聞”“黃冊制度”等篇章,圖文、視訊、實物、實景相結合,立體展現了明後湖黃冊庫這一中國檔案史上的奇迹。

解密黃冊庫 走進玄武湖“大明檔案館”

一進展館,一張巨大的《洪武京城圖志》鋪陳開來。這張繪編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的地圖,記載了京城五大倉庫,分别是貯存皇太後、皇後儀仗和皇帝車駕的銮駕庫,貯存糧草等軍需物資的軍儲倉,存放全國黃冊的黃冊庫,負責制造火藥的火藥局和掌管鑄錢的寶源局。

黃冊庫的重要性排在第三。

1368年,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統治,建立了大明王朝。如何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成了他首先考慮的問題。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頒布指令,在全國範圍内調查戶口,正式推行“戶帖制度”。戶帖登載的内容,包括人口狀況和家庭财産。

解密黃冊庫 走進玄武湖“大明檔案館”

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采納了戶部尚書範敏的建議——“命天下郡、縣編制賦役黃冊。”政府把戶帖發給各戶,每年填報,由地方官核實其丁口、田宅及資産等的變動情況。逐年累計,十年大造黃冊一次,相當于我們現在的大規模人口普查。

解密黃冊庫 走進玄武湖“大明檔案館”

黃冊之是以得名,源于朝廷規定自洪武二十年(1387)起,上交戶部的黃冊一律以黃紙做封面。

由于黃冊庫太重要,1386年朱元璋修建明城牆時特意在雞鳴寺後留下253米多的“廢”城牆,并新築後湖城。這樣一來,黃冊庫便擁有了西南兩面圍牆。為了存放黃冊,1391年,朱元璋下令把湖水抽幹疏浚,在湖中堆起幾個島,如今玄武湖五個島的格局就是那時形成的。内湖也是當時為了黃冊庫防火的需要,特意隔出來的。

解密黃冊庫 走進玄武湖“大明檔案館”

湖面日常戒備森嚴,晝夜都有人巡邏、放哨,還立起了36塊界碑。這次開館,展出了目前發現的唯一一塊黃冊庫界碑。灰黑色的石碑厚重沉穩,紅色的線條勾勒出“後湖界石”四個大字。

“當時黃冊庫西面、南面有城牆,東面有太平堤,位置都是相對固定的,隻有北面是不固定的,是以立了36塊界碑,是至今發現的唯一一塊明黃冊庫界碑。”玄武湖景區管理處辦公室副主任胡凱介紹,這塊界碑是鎮館之寶,高143厘米,寬48厘米,厚15厘米,重200多公斤,碑上字型為趙孟頫體,采用雙鈎線刻。“這個界石提醒周圍的居民,過了界石這面就是後湖黃冊庫了,不許過來耕地、打柴、養豬等。當時這邊沒有圍牆,界碑後面有個鋪舍,按照現在講就是保安崗。”

這塊界碑的發現過程非常曲折。明朝滅亡後,這塊界石被當地人用作水溝搭闆而得以幸存。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搭闆松動維修過程中此界碑被發現,後幾經輾轉,被部隊油庫儲存,1984年移交公園。由于界碑曾被當作磨刀石,是以右上角原有字型模糊不清。

明代大資料

展館内,一間複原的黃冊庫标準庫房讓人仿佛穿越回了大明王朝的檔案庫。泛黃的黃冊成摞擺放,整齊地置于三層架閣之上。架閣邊緣,寫着“南直隸”“應天府”“徽州府”等地域資訊。

解密黃冊庫 走進玄武湖“大明檔案館”

“庫房什麼樣?檔案怎麼保管?這一次我們實景還原了明朝一間黃冊庫庫房的樣子。”胡凱表示,當年黃冊庫東西向擺放,保證陽光從早到晚照射,便于防潮。一間庫房放四個架閣,每個架閣三層。就連架閣上标注的地域資訊,也暗藏着許多“小心機”,“我們标注的都是有故事的地方,比如選擇應天府的上元縣,因為當年黃冊庫的差役主要出自這裡。我們還選擇了江西南昌府,因為黃冊庫運作兩百多年間,最大一樁弊案就發生在南昌府。”

解密黃冊庫 走進玄武湖“大明檔案館”

明朝黃冊十年一大造,為了儲存黃冊,庫房也是十年一大造,每次造30間。洪武十四年,第一次全國大征集,5萬多本黃冊從各地到南京集合,一共占用9間庫房、35座架閣。直到明朝末年,黃冊庫壯大到787間的規模,遍布後湖各個島嶼,架閣3086座,收藏近200萬冊,達到曆史峰值。

明代大資料究竟有多詳細?

“男五十七口,女一十二口,民房六間……”明朝一戶叫王茂軍的“上戶”的“黃冊”裡,一頁紙上密密麻麻寫滿了文字,包括家有男女老少幾口人、幾畝地、幾間房、麥子有多少鬥、米有多少石,精确到了幾毫幾厘,令人歎為觀止。這是一份收錄于《萬曆貳拾年大造貳拾柒都五圖黃冊底》複制件的檔案,王茂軍家十年之内的土地交易長達六頁之多,涉及田、地、山、塘,這些都有詳細的記載。光家中人口記載,就分為舊管、開除、新收、實在四個部分。也就是說要用上一個十年的人口數量減去死亡人數,再加上新生人口,想要造假是很難的。

解密黃冊庫 走進玄武湖“大明檔案館”

這本萬曆年間徽州府休甯縣的黃冊原件藏于安徽省博物館,是迄今發現唯一有關一個圖(村)的黃冊文書,非常珍貴。

随着大明王朝的沒落,

黃冊也漸漸消失于曆史塵埃中。

明清易代,南明小朝廷在抵抗清軍進攻時,将珍貴的冊籍搬運出來,有的充當城牆、隘口的填充物,有的用作制作士兵铠甲和火藥引信的材料。經此一劫,一百多萬本黃冊隻殘存下數十萬本。

入清後,剩餘的黃冊又遭受了徹底的劫難。清順治二年(1645)清軍剛入南京時,順治曾谕示南京各衙門,對地理戶口版籍等要用心收藏,不許損毀。但政權穩固後,為了抹去前朝的痕迹,立即痛下狠手,對所剩不多的黃冊或變賣處理,或挪作軍事物資。

解密黃冊庫 走進玄武湖“大明檔案館”

順治十四年(1657),桐城詩人方文曾在南京街頭目睹了清政府将黃冊當廢棄紙變賣。曾經的國家秘籍,如今竟淪落至此,他的内心被深深觸動,不禁作了一首長篇叙事詩《負版行》,抒發了對江山易色、文化遭劫的無限感慨。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