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解密黄册库 走进玄武湖“大明档案馆”

解密黄册库 走进玄武湖“大明档案馆”

“钱塘莫美于西湖,

金陵莫美于后湖。”

解密黄册库 走进玄武湖“大明档案馆”

这是欧阳修盛赞玄武湖的诗句。

南京城中的这颗明珠,

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湖泊

和江南最大的城内公园。

然而距今600多年前,这里曾是皇家重兵把守的禁地。

明弘治年间,太监郭镛因公路过南京,带领随从在玄武湖上游玩,当即被监察御史孙纮以擅游禁地之名给告了,立刻卸了差事被召回北京受罚。

什么样的秘密让大明王朝如此谨慎?

今年元旦,经过两年多精心建设,明后湖黄册库遗址展馆正式对外开放,“大明国家档案馆”在600多年后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真实面貌。

解密黄册库 走进玄武湖“大明档案馆”

王朝禁地

玄武湖梁洲,穿过玄武文化广场,一片白墙黛瓦的建筑群格外醒目——这里就是明后湖黄册库遗址展馆。

总建筑面积约770平方米的展馆,有后湖黄册库和黄册历史文化两个展厅,分“天下禁地”“湖祭文化”“黄册来演”“册库经费”“册库防卫”“册库逸闻”“黄册制度”等篇章,图文、视频、实物、实景相结合,立体展现了明后湖黄册库这一中国档案史上的奇迹。

解密黄册库 走进玄武湖“大明档案馆”

一进展馆,一张巨大的《洪武京城图志》铺陈开来。这张绘编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的地图,记载了京城五大仓库,分别是贮存皇太后、皇后仪仗和皇帝车驾的銮驾库,贮存粮草等军需物资的军储仓,存放全国黄册的黄册库,负责制造火药的火药局和掌管铸钱的宝源局。

黄册库的重要性排在第三。

1368年,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如何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成了他首先考虑的问题。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颁布命令,在全国范围内调查户口,正式推行“户帖制度”。户帖登载的内容,包括人口状况和家庭财产。

解密黄册库 走进玄武湖“大明档案馆”

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采纳了户部尚书范敏的建议——“命天下郡、县编制赋役黄册。”政府把户帖发给各户,每年填报,由地方官核实其丁口、田宅及资产等的变动情况。逐年累计,十年大造黄册一次,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大规模人口普查。

解密黄册库 走进玄武湖“大明档案馆”

黄册之所以得名,源于朝廷规定自洪武二十年(1387)起,上交户部的黄册一律以黄纸做封面。

由于黄册库太重要,1386年朱元璋修建明城墙时特意在鸡鸣寺后留下253米多的“废”城墙,并新筑后湖城。这样一来,黄册库便拥有了西南两面围墙。为了存放黄册,1391年,朱元璋下令把湖水抽干疏浚,在湖中堆起几个岛,如今玄武湖五个岛的格局就是那时形成的。内湖也是当时为了黄册库防火的需要,特意隔出来的。

解密黄册库 走进玄武湖“大明档案馆”

湖面日常戒备森严,昼夜都有人巡逻、放哨,还立起了36块界碑。这次开馆,展出了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块黄册库界碑。灰黑色的石碑厚重沉稳,红色的线条勾勒出“后湖界石”四个大字。

“当时黄册库西面、南面有城墙,东面有太平堤,位置都是相对固定的,只有北面是不固定的,所以立了36块界碑,是至今发现的唯一一块明黄册库界碑。”玄武湖景区管理处办公室副主任胡凯介绍,这块界碑是镇馆之宝,高143厘米,宽48厘米,厚15厘米,重200多公斤,碑上字体为赵孟頫体,采用双钩线刻。“这个界石提醒周围的居民,过了界石这面就是后湖黄册库了,不许过来耕地、打柴、养猪等。当时这边没有围墙,界碑后面有个铺舍,按照现在讲就是保安岗。”

这块界碑的发现过程非常曲折。明朝灭亡后,这块界石被当地人用作水沟搭板而得以幸存。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搭板松动维修过程中此界碑被发现,后几经辗转,被部队油库保存,1984年移交公园。由于界碑曾被当作磨刀石,因此右上角原有字体模糊不清。

明代大数据

展馆内,一间复原的黄册库标准库房让人仿佛穿越回了大明王朝的档案库。泛黄的黄册成摞摆放,整齐地置于三层架阁之上。架阁边缘,写着“南直隶”“应天府”“徽州府”等地域信息。

解密黄册库 走进玄武湖“大明档案馆”

“库房什么样?档案怎么保管?这一次我们实景还原了明朝一间黄册库库房的样子。”胡凯表示,当年黄册库东西向摆放,保证阳光从早到晚照射,便于防潮。一间库房放四个架阁,每个架阁三层。就连架阁上标注的地域信息,也暗藏着许多“小心机”,“我们标注的都是有故事的地方,比如选择应天府的上元县,因为当年黄册库的差役主要出自这里。我们还选择了江西南昌府,因为黄册库运行两百多年间,最大一桩弊案就发生在南昌府。”

解密黄册库 走进玄武湖“大明档案馆”

明朝黄册十年一大造,为了保存黄册,库房也是十年一大造,每次造30间。洪武十四年,第一次全国大征集,5万多本黄册从各地到南京集合,一共占用9间库房、35座架阁。直到明朝末年,黄册库壮大到787间的规模,遍布后湖各个岛屿,架阁3086座,收藏近200万册,达到历史峰值。

明代大数据究竟有多详细?

“男五十七口,女一十二口,民房六间……”明朝一户叫王茂军的“上户”的“黄册”里,一页纸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文字,包括家有男女老少几口人、几亩地、几间房、麦子有多少斗、米有多少石,精确到了几毫几厘,令人叹为观止。这是一份收录于《万历贰拾年大造贰拾柒都五图黄册底》复制件的档案,王茂军家十年之内的土地交易长达六页之多,涉及田、地、山、塘,这些都有详细的记载。光家中人口记载,就分为旧管、开除、新收、实在四个部分。也就是说要用上一个十年的人口数量减去死亡人数,再加上新生人口,想要造假是很难的。

解密黄册库 走进玄武湖“大明档案馆”

这本万历年间徽州府休宁县的黄册原件藏于安徽省博物馆,是迄今发现唯一有关一个图(村)的黄册文书,非常珍贵。

随着大明王朝的没落,

黄册也渐渐消失于历史尘埃中。

明清易代,南明小朝廷在抵抗清军进攻时,将珍贵的册籍搬运出来,有的充当城墙、隘口的填充物,有的用作制作士兵铠甲和火药引信的材料。经此一劫,一百多万本黄册只残存下数十万本。

入清后,剩余的黄册又遭受了彻底的劫难。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刚入南京时,顺治曾谕示南京各衙门,对地理户口版籍等要用心收藏,不许损毁。但政权稳固后,为了抹去前朝的痕迹,立即痛下狠手,对所剩不多的黄册或变卖处理,或挪作军事物资。

解密黄册库 走进玄武湖“大明档案馆”

顺治十四年(1657),桐城诗人方文曾在南京街头目睹了清政府将黄册当作废纸变卖。曾经的国家秘籍,如今竟沦落至此,他的内心被深深触动,不禁作了一首长篇叙事诗《负版行》,抒发了对江山易色、文化遭劫的无限感慨。

END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