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碎!被拐兒童被找回後将生母拉黑……

不久前,電影《親愛的》原型主人公孫海洋終于像劇中那樣得償所願。

曆經14年後,他終于找到自己被拐走的兒子孫卓。

但孫卓最後選擇了跟養父母生活,同時懇請生父母不要追究養父母的責任。

心碎!被拐兒童被找回後将生母拉黑……

找回孩子後的心碎現實,還有很多尋親成功的家庭都面臨着這樣的無奈。

幾年前,廣東發生一起兒童被拐系列案件,9名兒童被拐後都經“梅姨”賣掉。

截至今年8月,“梅姨案”中已找回的5名孩子有3名留在養父母家。

而一位叫楊家鑫的孩子,在被找回後,決定還是和養父母一起生活,至今沒有回過老家四川。

更讓生母夏先菊傷心的是,不知何時兒子已經把她拉黑了。

夏先菊說:

“我隻是想像一個朋友那樣關心一下,可是他都把我拉黑了,我隻能從他的養母手裡面聊天那些知道一些情況。”

那些被找回的孩子,也許在心理上并沒有真正的被找回。

心碎!被拐兒童被找回後将生母拉黑……

與上兩件案例不同的,是一位叫符建濤的被拐兒童。

他和孫卓是被同一個人拐賣,被拐賣的時候都是4歲,而且被拐賣到同一個地方,又是在幾乎同一時間被找到,但他卻毅然選擇回到了生父母的身邊。

心碎!被拐兒童被找回後将生母拉黑……

三位被拐兒童,他們不同選擇的背後,有什麼樣的心理動機呢?

01 為什麼被拐兒童的選擇具有差異性?

精神分析客體關系認為,嬰兒心理誕生經曆了四個發展階段:自閉,共生,分離-個體化,建立客體恒久性。

展開來講,新生兒以一個沒有客體的階段做為開端,直到2個月大,神經生理能力的成熟以及像喂奶、撫摸、擁抱這樣的經驗積累以後,才能進入到關系中。

在24-36個月,幼兒心理上慢慢過渡到最後的客體恒久性階段,若得到了養育者持續的照顧,幼兒便能在内心中勾畫出一個,關于養育者的心理影像。

在此之後,不管是短暫的分離、感受到對父母的失望,依然能記得對父母的好感覺。

那麼孫卓、楊家鑫和符建濤的經曆,有什麼不同呢?

心碎!被拐兒童被找回後将生母拉黑……

a.未發展出的客體恒久性階段

孫卓被拐時4歲,剛到深圳兩周,在此之前一直作為留守兒童和爺爺奶奶生活在湖北農村。

種種因素下,被拐前孫卓對父母在影像生成和情感連結上存在着缺失,加之成長的現實環境不穩定,他很難形成“父母”的概念,便無法建立客體恒久性階段。之後,養父母的出現無縫銜接坐上了父母之位,從“深圳到山東”與“從湖北到深圳”也沒有分别,一切都那麼的順理成章了。

還有楊家鑫,被拐時隻有1歲多,科學研究表明3歲之前屬“精神胚胎”時期,孩子無法形成記憶。是以,現實世界生父母的消失便意味着他們從未存在過。

心碎!被拐兒童被找回後将生母拉黑……

b.客體恒久性階段發展成熟的呈現

符建濤不一樣,他從小被父母帶着長大,對父母已經形成了一個很穩定的印象,也就是上文說的“内心将消失的客體勾畫出一個心理影像”。

當心理影像一旦形成,自體恒久性也達成了融合。是以,4歲的他便知道自己是誰,自己需要什麼。

是以,他被帶到山東聊城陽谷的養父母家時,懵懂的符建濤就觀察出養父母的容貌與之前的父母并不一樣,他還天真地問養父母家的奶奶,爸爸怎麼變黑了,媽媽也沒有以前漂亮了,奶奶隻是告訴他記錯了。後來的14年間,他一直苦尋回家路。

此外,被拐——找回的遭遇意味着兩次客體關系的中斷,孩子不得不調動内部力量應對外部重要客體的變動,這會重複的造成心理創傷。

心碎!被拐兒童被找回後将生母拉黑……

02 拉黑父母,一種内疚的表現

你可能會奇怪,為什麼孩子被找回,反而要拉黑生父母呢?

說回前文的符建濤,他在早年已經和生父母建立起了穩定的客體關系,心理上已經劃定好了生父母和養父母。是以,心理負擔相對較小的他,很快地做出選擇回到生父母身邊。

與之對應的是孫卓和楊家鑫在被拐後才建立了客體恒久性,他們心中一直以來的概念是:

擁有父母身份的人從來隻有一個,那便是他們的養父母。

系統式家庭治療理論說“孩子會忠誠于父母”,一方面,曾經被叫做父母的人是讓自己與生父母分離的罪人;另一方面他們又精心呵護了自己14年。

若是恨養父母,不承認他們為父母,對不起他們的養育之恩,便是一種背叛;若是愛養父母,承認他們為父母,則是對生父母的背叛;若是承認生父母,便是對養父母的背叛。

這種忠誠與背叛的糾結在孫卓身上展現的很明顯。

但對于拉黑了生母的楊家鑫,則要複雜的多。

對于楊家鑫來講,父親尋找他無果後,絕望跳車自殺,很多人都希望他能和這個破碎的家庭站在一起。

同時一旦他回到生母旁邊,他就要成為生母唯一的情感依靠。

其次,知道真相的他很可能會把父親之死歸罪于自已身上。

這些,對于一個16歲的孩子來講他根本承載不了。

他決然拉黑生母,也許是潛意識裡要自我保護而啟動的防禦機制——

就那樣當作什麼都沒有發生。

心碎!被拐兒童被找回後将生母拉黑……

03 被拐孩子的别樣人生

試想,還有很多被養父母善待的孩子,卻永遠不知道自己的身世。

他們的身份将作為家庭秘密,隐性地影響着他的生活,養父母的态度、鄰居的閑言碎語會使他的心理上蒙上一團灰霧。

就像孫卓,偶然從姐姐口中聽到“自己是撿來的孩子”,那瞬間一定情緒翻湧不止。

成長中太多的疑惑會讓人生負重前行,帶着這樣的心理底色很難真正的快樂。

當紙終究包不住火,在知乎上有看到一個網友的回答:

心碎!被拐兒童被找回後将生母拉黑……

對于這些孩子來講,不管是否知道被拐賣或收養,人生腳本已然錯位。

此後在自我價值、自我認同、安全感建構等人生議題方面,都将是一道道需要跨過去的坎。

The End.

心碎!被拐兒童被找回後将生母拉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