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蘇聯軍入侵伊朗,驅逐他們的國王禮薩汗,讓當時的伊朗群眾大受震驚。原來,巴列維王朝施行30多年的近代化改革猶如一座富麗堂皇的紙屋。外表看上去風光無限,但這精心營造的紙屋風一吹,就倒了。
說到底,禮薩汗的國家改革隻是披着君主立憲外衣,裡面仍舊包裹着皇權集中的老模式,根本沒有觸及到封建專制的核心,以及歐洲列強在伊朗的利益。
例如在公元1900年,英國人以支付伊朗政府20萬英鎊的微小代價,換取伊朗石油60年的開采權,這一特權一直沒有被禮薩汗剝奪,反而默許英國人以極低的人力成本在伊朗大肆開采石油。盡管,伊朗在石油開采量位居全球第一,但通過石油所擷取的利潤卻遠低于周邊阿拉伯各國。
公元1941年—1945年盟軍占領期間,伊朗的經濟遭受了極大的破壞,棉花,煙草等農作物産量下跌,工業生産呈負增長狀态,财政赤字越發嚴重;另一方面,禮薩汗在位期間架空的議會政治,以及打壓宗教力量,在他退位後都釋放出極具破壞的政治能量,多元政治文化凸顯。
公元1949年,摩薩台建立“民族陣線”,基本宗旨是争取國家資源民族化,實作國内民主政治,推進國内經濟發展。摩薩台這些舉措,很快便得到伊朗知識分子和宗教人士的認同。
公元1951年,摩薩台上司的“民族陣線”聯合什葉派的阿亞圖拉(什葉派大知識分子的稱謂)聚叢集眾。要求将伊朗的石油資源收歸國有。
巴列維國王的“白色革命”
國王巴列維面對群情高昂的群眾呼聲,聘用摩薩台出任首相,繼而在議會上通過石油國有化法案。
公元1964年,伊朗政府基本上将英國在伊朗的石油開采權全部收歸國有,為伊朗日後的國家改革打下堅定的經濟基礎。
雖然,石油國有化運動取得階段性勝利,但伊朗始終沒有擺脫對小農經濟的依賴。國内大地主霸占着伊朗大部分的土地資源,小農隻能依附于大地主的土地上耕作。
為了改變國内這種畸形的經濟心态,巴列維于公元1963年,頒布了12條改革方案,史稱“白色革命”。這些改革方案包括以下内容:
1.廢除佃農制,凡是大地主占有的土地,均應重新配置設定給農民所有。
2.全部森林屬于國家所有。
3.将所有政府經營的工業企業出售給合作社和個人。
4.這些出售的企業所獲利潤,應由勞資雙方分享。
5、修改選舉法,準備實行普選,特别是婦女都要參加普選,
6.要建立一支知識分子大軍,凡是應服兵役的進階中學畢業生,均可擔任教師。
7.要建立一支由各科醫生所組成的衛生工作者大軍,到農村去進行免費醫療工作。
8.要建立一支促進農業發展的大軍。
9.在所有的農村,都要建立公正的法庭。
10.全部水利資源屬國家所有。
11.制定全國性城鄉建設的規劃。
12.改組所有政府機關,行政權力下放,并全面改進國民教育。
巴列維的這些改良主義措施,是他早就有的一項宏偉計劃,即引導伊朗脫離中世紀的落後狀态,使之成為一個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計劃的頭一步。
巴列維看着他的這些改革舉措,使得伊朗GDP大幅提升,遠超世界平均水準。在這位國王的認知下,他的子民已經無比富足,他暢想複興“波斯帝國”的大夢即将完成。
巴列維王朝的威權統治
公元1971年,巴列維借着波斯帝國成立2500周年之際,在波斯波利斯舉辦一場盛大的慶典活動。巴列維站在居魯士大帝陵墓前,自稱居魯士第二,他将偉大的波斯帝國重新樹立在西亞之上。
顯然,這場耗資巨大的慶典活動暴露出“白色革命”隻是上層人物的自娛自樂罷了。
巴列維把持着統治國家的絕對權力,淩駕于憲法和議會之上。憲政制度徒具形式,憲法如若一紙空文,議會形同虛設。巴列維國王當政期間,議員任期由2年延長為4年,議員的人選由國王确定。公元1953—1977年,8人先後出任内閣首相,其中6人為巴列維國王的寵臣,首相胡韋達甚至自稱是“國王的奴仆”。巴列維國王俨然是國家權力的化身;伊朗群眾并無公民的權利,而被視作是君主的臣民。白色革命的發生,既是君主政治日趨強化的必然結果,亦是君主政治極度膨脹的集中展現。
巴列維對伊朗社會的嚴密監視,使得社會各方政治勢力不滿,這些不滿于公元1977年彙集在一起,全國上下爆發反對國王專權統治的遊行。
伊朗這個火藥桶已經塞滿火藥,隻等一點火星點燃。伊朗群眾已然厭倦反複的封建統治,渴望真正地共和社會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