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2.4閱讀手記|人有病,天知否

宮崎市定曾有個論斷:“宋以後,曆代王朝鼎革或社會混亂之際,都市都會因為糧食欠缺而呈現出嚴酷慘狀。到了錢最賤,物次之,糧食最貴的時候,最終還是農村具有優勢。”未曾想,承平之世,卻依舊在驗證此論斷。所謂“人有病,天知否”,奈何奈何。時局闆蕩,欲于書中得片刻甯靜,本月讀書七種,依舊是求甯靜而不得。

文|吳合衆

1

晚清的士人與世相,楊國強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年5月第1版,2021年5月第3次印刷。

處于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自負國家命脈之所系的士人不免各有思量。或以清議幹政,或以實幹興邦,卻都在這般風雨飄搖中,無奈萎落。楊國強先生梳理晚清時局中的士人所為,目光所及嘉慶以降一百多年間事,其中鴉片戰争、庚申之變、變法、新政、革命,林林總總,裹挾着士人在此“智勇俱困之秋”滔滔向前。其間士人之狀,背後是世相所關,亦是彼時大勢所趨。雖以今日目光所聚,許多做法充斥着短視和荒誕,但曆史中的個體,有幾個能超越時代,準确把握未來發展,總是在抗争中意圖力挽狂瀾罷了。其中嘔心瀝血處,實在是可以讓幾代士人進入豐碑之林的。當然,也不免有個别士人醜态畢露的。寫過《十七史商榷》的王鳴盛“自束發至垂白,未一日辍書”,卻利欲熏心:王西莊未第時,嘗館富室家,每入宅時必雙手作摟物狀。人問之,日:“欲将其财旺氣樓入己懷也。”及仕宦後,秦诿楚諈多所幹沒,人問之日:“先生學問富有,而乃貪吝不已,不畏後世之名節乎!”公日:“貪鄙不過一時之嘲,學問乃千古之業。餘自信文名可以傳世,至百年後,口碑已沒而著作常存,吾之道德文章猶自在也。”故所著書多慷慨激昂語,蓋自掩貪陋也。真是具有高度貪吝自覺。

2

他者中的華人:中國近現代移民史,(美)孔飛力著,李明歡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年3月第1版,2016年4月第2次印刷。

以《叫魂》為國内讀者熟悉的孔飛力,在這冊關注中國移民史的著作中,一改其以小見大,在浩如煙海的原始檔案中挖掘資料,深入剖析個案,解讀大曆史的研究手法。轉而在梳理比較前人的研究成果,建構令人耳目一新的理論構架。中國海外移民的現代曆史起于1567年明王朝的解除海禁,之後或謀生,或經商,或東南亞、或新大陸,筚路藍縷,其間與僑居地“他者”的博弈、鬥争,甚至以命搏出一條血路,“安土重遷”雲雲,都在此間發為生存,乃至“衣錦還鄉”的拼搏。在這種遷徙中,發揮至大作用的,并不是政府的鼓勵與支援,而是親緣鄉緣編織而成的各種“通道”,連接配接“通道”兩端的,就是獨具特色的“小生境”。這也是全書最值得關注的理論架構。500年移民史,國家與世界的大變化,既見大視野,也見小人物,頗值得一閱。

3

東洋的近世:中國的文藝複興,(日)宮崎市定著,(日)砺波護編,張學鋒,陸帥,張紫毫譯,中信出版社,2018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作為内藤湖南的弟子,宮崎市定一方面接受乃師的曆史分期理念,也贊同宋代近世說;另一方面卻并不墨守成規,在大量閱讀曆史文獻的過程中,反對以論代史,過于強調經濟因素而将曆史記載機械化、簡單化的做法,從不同側面論述宋以後的中國進入近世階段,建立了具有個人特色的宋代近世學說。在這冊《東洋的近世》中,宮崎市定從交通、社會經濟、政治、民族主義、文化等方面,将中國曆史發展放在與西亞、歐洲的互相交融中宏觀把握,成就了一部值得信賴的曆史概說書。也正因為是概說,書中也收錄了《中國近世生業資本的借貸》《宋代以後的土地所有形态》等論文作為對社會經濟論述的補充,大體可見宮崎市定的行文風格。大處見細節,細處見時代之進展,雖然某些具體觀點尚可商榷,但真知灼見依舊随處可見。

4

東洋的古代:從都市國家到秦漢國家,(日)宮崎市定著,(日)砺波護編,馬雲超,張學鋒,石洋譯,中信出版社,2018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對中國古代史的發展脈絡,宮崎市定有個圖示表達,認為從氏族制度,經青銅時代的都市國家(近似城邦國家)、鐵器時代的領土國家,最終發展成秦漢時代的古代帝國。是否直抵曆史深處的真相自不待言,這種宏觀建構,也成了他持東洋史牛耳的重要原因。這一冊古代史,收錄宮崎兩篇古代史論文, 四篇關于《史記》的截片式研究論文,還有兩篇學術史回顧文章。而對古代史内涵,宮崎有個界定,即:“起初分散的人類,逐漸被大範圍地統合起來,最後形成所謂古代帝國那樣的強大的人類共同體,這個過程就是具有古代史特征的曆史發展過程”。在這樣的理論基礎上,都市國家到古代帝國的發展,即成了宮崎隔岸觀到的曆史之火。在對《史記》具體篇章的研究中,宮崎市定提出了非常有創意的觀點,認為史記中的一些文本,司馬遷取材于肢體語言豐富的表演場面(諸如多人對話的“偶語”),條分縷析,有理有據,真是讓人大為歎服。

5

巫蠱之禍與儒生帝國的興起,蔡亮著,付強譯,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12月第1版,2022年1月第2次印刷。

和習見的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儒家獨尊的觀點不同,蔡亮在這本專著中,對西漢武帝朝留存的史料仔細分析,發現彼時的儒生在政治序列中,并不起眼。元勳外戚、軍功貴族,占據了武帝朝的權力金字塔尖。儒家和儒家話語,在這個時期并不足道,《史記·儒林列傳》和《漢書》在叙述中,有意識地進行曆史想象,建構了一個譜系清晰的儒家集團,而這,跟事實也許相去甚遠。在資料分析中,作者提出武帝晚年的巫蠱之禍,對權貴階層的大清洗大屠殺,留下了巨大的權力空缺。霍光登上政治舞台,新的政治秩序的建立,需要新的诠釋,儒生和儒家話語就此粉墨登場,逐漸形成了儒家集團。這些觀點,确實讓人大獲裨益。

6

洪業:清朝開國史,(美)魏斐德著,陳蘇鎮 薄小瑩等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第5次印刷。

1644年清軍入關,将占據大明王朝都城的大順軍轟出明古都,兩百多年的大明王朝也差不多要降下帷幕。這一波瀾壯闊的曆史,在魏斐德筆下,全景展現,動人心魄。全書讀下來,最深印象就是滿眼的燒殺擄掠。滿人殺漢人,漢人殺漢人,清軍、明軍、南明軍、義軍、農民軍、大順軍,互相殺來殺去倒也罷了,對普通百姓也并沒有什麼憐憫之心,動不動屠城數萬,老幼不遺,甚至為了節約糧食,屠戮饑民。興亡百姓苦,在書中真是曆曆在目。又細寫彼時身處南京的明舊臣,扯起大旗,欲以東南半壁,重奪舊家山。但如果就此,讀者站在明王朝正統立場,為末日帝國鼓呼,簡直會被氣死。風雨飄搖中,權臣勳爵勾心鬥角,殺人掠地,拉幫結派,必欲置對手于死地。混亂暴虐處,哪裡有挽狂瀾于既倒的大氣概。這般扶不起的阿鬥,讓人突然面對剛剛入手的《南明史》陷入深思。網絡段子曰:“好好的年輕人,讀什麼南明史,被活活氣死了吧!”慎讀。

7

反思現代:近代中國曆史書寫的重構,黃克武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黃克武先生的這冊書,讀下來總有似曾相識之感,也不知道是不是屬于重新集合換了書名的集子,權當作是溫故而知新吧。其中對現代性的典範轉移研究,立足于西方漢學家對中國發展的反思曆程,從費正清的“沖擊—反應”說,到“現代化理論”,再到“中國中心論”,循環反複,批判中提升,十足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書中除此“典範轉移”一節外,還收錄“晚清史的檢討”“民國史之檢讨”,行文常先做曆史文獻回顧,再複述和陳述觀點,最後做結論。規範齊整,一目了然。對彼時大陸學界做一撥亂反正吧,今日讀下來也一氣呵成,十分通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