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劇《大決戰》中,國軍的将領或多或少都暴露出自己身上的問題,比如劉峙就是志大才疏,黃伯韬則是目中無人,顧祝同是協調有餘,而指揮不足。似乎很難找到的一個堪稱完美的戰将,不過有一個人卻是個例外,那就是委員長的救火隊長——杜聿明。
在三大戰役中要說最忙的人,莫過于是擔任東北和徐州副剿總的中将杜聿明,别看他是個中将,但權力卻相當于國軍的上将。

不過就是這個抗日戰場上立下赫赫戰功,在解放戰争初期給我軍造成過困擾的杜聿明,卻在淮海戰役中被我軍給俘虜了。可能有很多人會納悶,因為當時我軍沒有空軍,在陳官莊被我軍圍困的時候,杜聿明為何不選擇坐飛機逃離戰場。
其實國軍國防部還真的派飛機來接杜聿明走,而且還是2次,但為何杜聿明還是拒絕了呢?
救火隊長杜聿明
在了解杜聿明為何不選擇乘飛機離開淮海前線之前,可以先來了解杜聿明其人。
和很多國軍黃埔名将一樣,1904年出生的杜聿明早年家境算小康,少年時期加入過同盟會,後在廣州政府救國的号召下,選擇南下加入黃埔軍校,而且作為黃埔草創時期的一期生。杜聿明畢業後得到了國軍高層的器重,杜聿明算是黃埔系中最早抗日的将領,在1932年熱河抗戰就一直與日本人作戰。
在抗戰中先是擔任國軍裝甲兵負責人,參加淞滬會戰,其後成為機械化200師的師長,随後擴編成第五軍。很多猛将如邱清泉、戴安瀾、鄭洞國、廖耀湘等人都是在第五軍中服役,第五軍建立之後成為國軍關内第一個機械化軍,在昆侖關大戰日軍鋼軍第五師團,獲得了大捷。
1941年後,杜聿明奉命率第五軍入緬作戰,其中麾下的200師在同古大破日軍,22師在斯瓦成功阻擊日軍2個師團,順利地完成了掩護英軍的任務,不過因為寡不敵衆,第五軍除了22師突圍之外,剩餘大部兵敗野人山,杜聿明也因為病重一直擔架擡着突圍,事實上野人山傷病的頑疾一直在其後的日子中影響着他。
在回國之後杜聿明一直在後方靜養。
到了解放戰争開始後,杜聿明開始了他救火隊長的生涯。
在1945年,先是兵不血刃的占領占昆明,直接逼迫龍雲放棄雲南的統治,并在10月份就任東北保安司令和我出關部隊作戰,相繼從我軍手上奪回山海關和錦州,在随後的遼陽、沈陽等戰役中接連擊退我東北民主聯軍,四平之戰擋住我軍潮水攻勢。不過因為連日操勞,舊疾複發讓杜聿明不得不在1947年7月份離開東北,去上海治療。
剛沒休息多久,1948年6月,被奉命擔任徐州剿總副總兼第二兵團司令,北上解救濟南王耀武集團,剛一上任,又因為遼沈戰役爆發,9月份不得不前往葫蘆島指揮錦州和廖耀湘兵團突圍,在廖耀湘兵團覆滅之後,有停留葫蘆島指揮撤軍事宜在和衛立煌等battle。但還沒坐穩,人又要飛到徐州,忙着指揮劉峙留下來的爛攤子,指揮30萬國軍南逃,不過此時舊疾纏身的杜聿明,很多時候都是在擔架上指揮。到了1949年1月,被團團圍困在陳官莊将近30萬的國軍在我軍強大的攻勢下最終土崩瓦解,杜聿明本人也在傷病中也被俘虜。
可以說杜聿明是一位抗戰打出中國人血性的名将,而且在三大戰役的最後關頭,高層多次派飛機帶他回去,卻被其拒絕。
為何杜聿明甯願成為我軍俘虜,也不願意坐飛機回南京?
兵敗不敢回南京
其實杜聿明不回去也很好了解,大緻可以概括——想回,卻又不敢回。
因為回去注定九死一生,這個原因在電影《大決戰》裡面表現得很清楚,杜聿明曾經對身邊人說道:“适存你想想,我還能活着回南京嗎……總統曾親自對我說過,徐蚌會戰生死攸關,你杜聿明脫離指揮位置之日,也就是我不得不脫下這身軍裝之時,有他這話,還容我考慮後路嗎”。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來,杜聿明是極其了解某人,正如崇祯一樣,北京保衛戰打好是我功勞,打不好下面人要背鍋,而某人也是如此,這決定着國軍生死存亡的一仗敗得這麼徹底,肯定是需要有人來擔責,這個鍋不能是某人(我的部署沒錯,我的微操很到位,是你們前面的人在不聽指令,胡亂指揮)。
而且杜聿明和下面的人明說“飛機派來了可是沒有總統的手谕,并沒有帶來正式的國防部蓋章公文過來”,這就把某人看得很透,回去了免不了被扣上臨陣脫逃的罪名,然後所有過錯一推六二五到他身上,到時候真跳進黃河也洗不清。本身杜聿明就是愛惜自己名聲之人,是以甯願戰死淮海,也不願讓人潑髒水。相反如果自己指揮部隊能突圍,帶回一些殘兵敗将,還能說自己“盡力了”,無論是輿論還是國軍内部都還能說得過去,起碼“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最多停職查辦,不會有什麼過多的追究。
有人會說,杜聿明隻是個徐州副剿總,一個中将而已,輪也輪不到他。
但他上面徐州剿總劉峙,别看打仗不行,搞關系和甩鍋可是一把好手,再加上其會來事,和國軍高層們關系都很鐵,肯定會有人來保他,事實上戰後劉峙就開溜去了香港,想問責也找不到人。顧祝同更不用說,五虎上将中的“忠将”早已說明了一切。是以按照順位實際指揮徐州30萬國軍的杜聿明“當仁不讓”接鍋……更何況,三大戰役中的兩次大慘敗,杜聿明都是作為副總,加上之前廖耀湘兵團未能南撤的責任,杜聿明真的回到南京可能就是九死一生。
其實杜聿明不願意回去,還有一個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即使回去了也沒有人保他。
說來其實也搞笑,杜聿明能上位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己沒有背景,不會對某人造成威脅。國軍雜牌先不說,在中央系裡面,派系同樣不少,陳誠的土木系,何應欽的老黃埔系,顧祝同的三戰區系,湯恩伯系這幾個派系勢力根深蒂固,而杜聿明在早期并沒有旗幟鮮明地倒向哪一派,如果硬要算的話就是第五軍老長官徐庭瑤這一邊的,但本身徐勢力不大,而且在抗戰後也被架空沒啥勢力。
沒有挂靠老派派系,不代表杜聿明沒勢力,依靠着抗戰第五軍的班底,杜聿明在1946年以後,也逐漸發展自己額“第五軍系”,國軍的王牌兵團司令官和軍長都是他以前的老部下。國軍戰鬥力靠前的如9兵團的廖耀湘、2兵團的邱清泉、長春的鄭洞國、熊笑三國軍的少壯派都是第五軍系的中堅,可以想象到再過5-10年的這些人将威脅顧祝同、陳誠等派系。
杜聿明本身就和這些老牌派系是競争關系,你到南京後方,還指望這些人保你?不落井下石就不錯了,而且随着9兵團和2兵團等杜聿明系統部隊被殲滅,在國軍内部也沒人會得幫他說話。
是以自己孤零零回到南京,十有八九會被治罪……
雨田君說
從杜聿明幾次拒絕國軍國防部高層的飛機回到南京,可以窺探到國軍内部已經是千瘡百孔,上層剛愎自用,對于忠心國軍的将領都要找出來當替罪羊,吏治腐敗已經無法救治。而國軍同僚傾軋,又豈止于戰場上,在日常中也是互相挖坑,黨同伐異。
是以從杜聿明拒絕乘飛機,回南京就已經注定了國軍注定失敗的結局。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