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揭秘:壓垮蘇聯的最後一根稻草竟然是低物價

蘇聯解體是20世紀90年代最為劇烈的重大事件。一夜之間,一個幾乎曾與美國相比肩的超級大國分崩離析,這不得不讓人感歎唏噓。

導緻蘇聯解體的原因有很多,而糜爛的蘇聯經濟則占很大的比重。當經濟社會發展持續惡化時,不管是怎樣的體表改革都無法遏制國家的崩潰。隻有狠下心從根本上進行變革,才能留得一線生機,但顯然蘇聯當局并不願意。

揭秘:壓垮蘇聯的最後一根稻草竟然是低物價

事實上,早在60年代中期,蘇聯就建立了穩定的國民經濟結構和福利保障體系,這集中表現為蘇聯商店的井噴式發展。

到了1970年,蘇聯已經在自選模式基礎上建立了1335000個商業點,占全國商店總數的28.2%。而單就商業點的占地面積而言,其營業總面積達到了驚人的130萬平方米。

揭秘:壓垮蘇聯的最後一根稻草竟然是低物價

蘇聯六七十年代出現的自選百貨商店是蘇聯國民經濟持續高漲的一個縮影。它是計劃經濟體制下供應條件的嘗試,旨在打造出與西方超市相媲美的國民保障體系。

應該說,在這一時期蘇聯并不缺少主要的食物,像基本的面包、牛奶應有盡有。隻不過基于貿易和關稅原因,蘇聯商品的物資種類并不豐富,款式也趨于老化。或許正是因為這種原因,蘇聯的特權階層也不屑于去自選超市,他們有更好的購物場所—特供商店。

揭秘:壓垮蘇聯的最後一根稻草竟然是低物價

不過,想要維持這種福利制度也絕非易事,必須依靠強大的國民經濟體系才能正常運轉。

根據學者金雁在東歐訪學時的經曆,我們可以了解大時代劇變下的蘇聯經濟變化。

揭秘:壓垮蘇聯的最後一根稻草竟然是低物價

金雁的著作《東歐劄記二種》中曾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在一家商場裡,我聽到一位老太太叫嚷:“蘇聯建立了這麼多年,老百姓就沾了點物價便宜的光,怎麼現在還要漲價呢?”

乍一聽,不知道的人還以為蘇聯的物價高得離譜,可實際上并非如此,當時蘇聯的物價便宜得近乎荒唐。舉個例子,在蘇聯的餐車上飽餐一頓隻需要花一個盧布,牛肉每公斤五盧布左右,花上200盧布就可以買上一件高品質的毛呢大衣。

揭秘:壓垮蘇聯的最後一根稻草竟然是低物價

如果按實際匯率來看的話,就是中國人也會覺得便宜得出奇,因為當時一進制人民币可以折合3.5盧布,普通人完全可以在莫斯科吃得開。而在西方人的眼中,大概這些低廉的食品就等于白送了,畢竟蘇聯的物價實在是低得出奇。

然而,這種低物價是以國家沉重的财政負擔、企業效率的嚴重低下以及供應緊張為代價的。

揭秘:壓垮蘇聯的最後一根稻草竟然是低物價

物價低下在通常情況下意味着供應充足,然而在蘇聯卻不是這樣。蘇聯人自己常說:蘇聯的東西不值錢,但最不值錢的就是時間了。

從莫斯科到華沙的車票隻有30盧布,也就差不多是中國半盒蜂王漿的價錢。可要買到一張車票,卻要花差不多一整天的時間,有時甚至買不上車票,由此也推動了黃牛行業的高速發展。

揭秘:壓垮蘇聯的最後一根稻草竟然是低物價

而以食品的低廉價格為例,就可看到蘇聯低物價背後的經濟實情。國營商店的雞蛋便宜得幾乎等于白送,但要買到足額的雞蛋,起碼要等四五個小時。這種時間成本與買幾個雞蛋相比較,完全不成正比。

如果我們把排隊浪費的時間折合成價值,蘇聯的物價還能稱得上便宜嗎?

揭秘:壓垮蘇聯的最後一根稻草竟然是低物價

正因為如此,蘇聯在七八十年代末期也産生了一種“排隊文化”。那種高度的耐心,良好的秩序道德,在今天看來也稱得上秩序井然。當然,如果你試圖“加塞”的話,等待你的可能就是戰鬥民族的拳頭了。

蘇聯的這種國民福利體系如果沒有強大的财政支撐的話,勢必會走向崩潰。而後來蘇聯曆史的走向也正說明了這一問題。

揭秘:壓垮蘇聯的最後一根稻草竟然是低物價

1989年10月31日,為解決國民物資嚴重短缺的困境,蘇聯最高蘇維埃會議通過1990年國家計劃和預算,規定90年代國民收入中用于消費和非生産性資金将提高到86.7%,消費品的工業産值将增長6.7%。這些措施都是蘇聯曆史上從未有過的。

但即便是這樣,蘇聯社會面臨的物資匮乏困境也未能有所緩解。進入九十年代以後,肉和奶的供應不僅在蘇聯境内漸趨緊張,就連莫斯科的食品供應也時常短缺。從1990年5月起,在莫斯科的外國大使館,竟然也要憑票擷取食物。

揭秘:壓垮蘇聯的最後一根稻草竟然是低物價

在蘇聯解體的最後幾年裡,商店前總會有人排起長隊。為了購買一些随機上市的随機商品,有的蘇聯局面甚至徹夜不眠排隊等候。而與此相對應的,則是商店貨架上的空空如也,因為社會生産力跟不上,物資匮乏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可以說,蘇聯畸形的經濟結構是引發蘇聯混亂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沒有上述情況的話,或許蘇聯還能走出一條新路,可惜“新思維”的到來徹底葬送了一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