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是20世纪90年代最为剧烈的重大事件。一夜之间,一个几乎曾与美国相比肩的超级大国分崩离析,这不得不让人感叹唏嘘。
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很多,而糜烂的苏联经济则占很大的比重。当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恶化时,不管是怎样的体表改革都无法遏制国家的崩溃。只有狠下心从根本上进行变革,才能留得一线生机,但显然苏联当局并不愿意。

事实上,早在60年代中期,苏联就建立了稳定的国民经济结构和福利保障体系,这集中表现为苏联商店的井喷式发展。
到了1970年,苏联已经在自选模式基础上建立了1335000个商业点,占全国商店总数的28.2%。而单就商业点的占地面积而言,其营业总面积达到了惊人的130万平方米。
苏联六七十年代出现的自选百货商店是苏联国民经济持续高涨的一个缩影。它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供应条件的尝试,旨在打造出与西方超市相媲美的国民保障体系。
应该说,在这一时期苏联并不缺少主要的食物,像基本的面包、牛奶应有尽有。只不过基于贸易和关税原因,苏联商品的物资种类并不丰富,款式也趋于老化。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原因,苏联的特权阶层也不屑于去自选超市,他们有更好的购物场所—特供商店。
不过,想要维持这种福利制度也绝非易事,必须依靠强大的国民经济体系才能正常运转。
根据学者金雁在东欧访学时的经历,我们可以了解大时代剧变下的苏联经济变化。
金雁的著作《东欧札记二种》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在一家商场里,我听到一位老太太叫嚷:“苏联建立了这么多年,老百姓就沾了点物价便宜的光,怎么现在还要涨价呢?”
乍一听,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苏联的物价高得离谱,可实际上并非如此,当时苏联的物价便宜得近乎荒唐。举个例子,在苏联的餐车上饱餐一顿只需要花一个卢布,牛肉每公斤五卢布左右,花上200卢布就可以买上一件高质量的毛呢大衣。
如果按实际汇率来看的话,就是中国人也会觉得便宜得出奇,因为当时一元人民币可以折合3.5卢布,普通人完全可以在莫斯科吃得开。而在西方人的眼中,大概这些低廉的食品就等于白送了,毕竟苏联的物价实在是低得出奇。
然而,这种低物价是以国家沉重的财政负担、企业效率的严重低下以及供应紧张为代价的。
物价低下在通常情况下意味着供应充足,然而在苏联却不是这样。苏联人自己常说:苏联的东西不值钱,但最不值钱的就是时间了。
从莫斯科到华沙的车票只有30卢布,也就差不多是中国半盒蜂王浆的价钱。可要买到一张车票,却要花差不多一整天的时间,有时甚至买不上车票,由此也推动了黄牛行业的高速发展。
而以食品的低廉价格为例,就可看到苏联低物价背后的经济实情。国营商店的鸡蛋便宜得几乎等于白送,但要买到足额的鸡蛋,起码要等四五个小时。这种时间成本与买几个鸡蛋相比较,完全不成正比。
如果我们把排队浪费的时间折合成价值,苏联的物价还能称得上便宜吗?
正因为如此,苏联在七八十年代末期也产生了一种“排队文化”。那种高度的耐心,良好的秩序道德,在今天看来也称得上秩序井然。当然,如果你试图“加塞”的话,等待你的可能就是战斗民族的拳头了。
苏联的这种国民福利体系如果没有强大的财政支撑的话,势必会走向崩溃。而后来苏联历史的走向也正说明了这一问题。
1989年10月31日,为解决国民物资严重短缺的困境,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通过1990年国家计划和预算,规定90年代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和非生产性资金将提高到86.7%,消费品的工业产值将增长6.7%。这些措施都是苏联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但即便是这样,苏联社会面临的物资匮乏困境也未能有所缓解。进入九十年代以后,肉和奶的供应不仅在苏联境内渐趋紧张,就连莫斯科的食品供应也时常短缺。从1990年5月起,在莫斯科的外国大使馆,竟然也要凭票获取食物。
在苏联解体的最后几年里,商店前总会有人排起长队。为了购买一些随机上市的随机商品,有的苏联局面甚至彻夜不眠排队等候。而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商店货架上的空空如也,因为社会生产力跟不上,物资匮乏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可以说,苏联畸形的经济结构是引发苏联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没有上述情况的话,或许苏联还能走出一条新路,可惜“新思维”的到来彻底葬送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