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範仲淹,祖籍蘇州吳縣,但他與山東有着極為深厚的曆史淵源。他生于徐州,長于山東鄒平,老于山東青州,享年64歲,在山東度過了20多年。他是山東曹縣李姓人家的女婿,其後世子孫在豫東的虞城和魯西南的單縣、曹縣一帶繁衍生息,英才輩出,代不乏人。
範仲淹兩歲時,父親範墉在徐州任上病故,母親謝氏将靈柩送回蘇州安葬。兩年後,因生活艱辛改嫁時任吳縣推官的朱文翰。範仲淹随母親到朱家,改名朱說。朱文翰,淄州長山(今山東鄒平)人。朱文翰辭官回鄉後,範仲淹随繼父生母來到淄州長山。七歲時,母親謝氏教範仲淹識字,十歲時入私塾讀書,15歲即被舉為學究,并受到本縣告老還鄉的右谏大夫姜遵的青睐。姜遵稱贊範仲淹說:“朱學究年雖少,奇士也。他日不惟為顯官,當立盛名于世。”
在繼父友人的推薦下,範仲淹入鄒平長白山醴泉寺讀書。醴泉寺四面環山環境幽雅,是一處安心讀書的理想之地。寺内住持慧通大師學問精深,對範仲淹疼愛有加,向他傳授《易經》《左傳》《戰國策》《史記》及詩詞歌賦,生活上也處處周濟他。為了避開寺内的喧嚣,範仲淹找到寺南一僻靜山洞讀書,用家中送來的小米煮一鍋粥,待冷卻凝固後劃個十字分成四塊,每頓吃一兩塊充饑,留下了“劃粥斷齑”的典故。
另據當地傳說,有一次範仲淹在洞中讀書時,偶然發現洞外荊樹下有一鼠洞閃閃發光,掘開一看竟是兩窖白銀和黃金。他分文未動,埋好如初,複回洞中挑燈夜讀。30年後,醴泉寺遭受火災,慧通大師派人找到已赴延州戍邊的範仲淹求援。範仲淹修書一封讓來人帶回。慧通大師展開書信,原來是一首五言詩:“荊東一池金,荊西一池銀。一半修寺院,一半贈僧人。”後來便用掘出的金銀修繕寺廟,醴泉寺得以複興。這便是鄒平婦孺皆知的“窖金捐僧”故事。
範仲淹23歲時偶然知道自己的身世,就告别母親,離開朱家,到宋時南都(今河南商丘)應天書院讀書學習。應天書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範仲淹在這裡苦讀五年,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考中了進士,呈請朝廷恩準,認祖歸宗。天禧元年(1017),進士朱說經朝廷準奏,正式更名為範仲淹,字希文。
鄒平百姓懷念敬仰範仲淹的高尚品德,于宋治平二年(1065)在鄒平長山城南修建了範公祠。範公祠坐北朝南,分前後兩院,前院為大殿,後院為享殿,殿内塑有範公坐像。範公祠左右分立兩碑,左書“先憂”,右書“後樂”,門兩邊的楹聯是:“宰相出山中,劃粥埋金,二十年長白栖身,看齊右鄉賢,依然是蘇州譜系;秀才任天下,先憂後樂,三百載翰卿著績,問濟南名士,有誰繼江東風流。”對範仲淹的一生經曆和功績作了全面的概括與評價。
範仲淹亦不忘鄒平父老的養育之恩,初仕廣德司理參軍,即将母親和朱家的同母異父弟弟接到應天府一起居住,奉養母親。皇祐三年(1051),他63歲時,調任青州知州,途經鄒平,禮參鄒平父老鄉親。範仲淹還在鄒平置了義田。據考證,我國曆史上的義田之舉,就始于範仲淹。錢公輔《義田記》載:“範文正公……置負郭長稔之田千畝。号曰義田,以養濟群族之人,日有食,歲有衣,嫁娶兇葬者皆有贍。擇族中長而賢者主其計,而時出納焉……仕而居官者罷莫給。”他置義田的目的是扶貧濟危,辦學育人。範仲淹共置了兩處義田,一處在蘇州吳縣,表達了對故土鄉親的一片深情;第二處在山東鄒平,以報答鄒平朱氏族衆和鄉親父老的養育之恩。
天聖二年(1024),範仲淹遷大理寺丞娶太子中舍李昌言之女為妻。宋代李昌齡、李昌言家族世居宋州楚丘(今山東曹縣南),是典型的名門望族,唐代名相李吉甫之後。李氏家族中進士者八人,李昌齡官至參政知事(副宰相)。與男人相比,李氏家族的女人更具傳奇色彩。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八《神仙鬼怪》之《李氏之門女多貴》雲:“李參政昌齡家多得貴婿,參政範公仲淹,樞副鄭公戬,皆自小官布衣選配為連袂。”由此可知,範仲淹是被李家先標明為女婿,然後成婚的。李氏嫁入範家,生三子二女。長子純佑,次子純仁,三子純禮。範純仁(1027—1101),字堯夫,皇祐元年進士,官至宰相。至今,魯西南單縣、曹縣一帶,範姓人家過年還時常在大門貼上“忠宣世澤,文正家風”的對聯。範仲淹谥号“文正”,範純仁谥号“忠宣”。這副對聯告誡範氏後世子孫,要代代傳承發揚先輩的高風亮節,心懷天下,忠勇丹誠。
皇祐三年,範仲淹以戶部侍郎知青州兼淄、維等州的安撫使。時青州一帶瘟疫蔓延,又遇災荒,範仲淹發司農存粟救荒,又獨創以工代赈救災的方式,允許百姓以錢代皇糧,免除長途運輸之苦,很快度過了災荒。同時,他走訪當地名醫,收集民間驗方,細心研究,汲取陽河泉水,合藥制成“青州白丸”發放民間,制止了瘟疫的流行。恰在這時,青州南陽河畔有泉水湧出,百姓以為是範公的功德感動了蒼天,就取名“醴泉”,并在泉邊建造了一座亭子。後來又把“醴泉”改名為“範公井”,把亭子叫作“範公亭”。井亭迎面柱子上镌刻一副楹聯:“井養無窮兆民允賴;泉源不竭奕世流芳。”表達了後人對範公的仰慕和懷念。
亭東有三賢祠,為後人祀三位青州知州範仲淹、富弼、歐陽修之所。範公祠居中,内有範仲淹塑像。清順治十八年(1661)青州知府夏一鳳于祠後高台上建“後樂堂”,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意。1934年,馮玉祥遊覽範公亭,曾手書一聯,立碑紀念。聯雲:“兵甲富胸中,縱教他虜騎橫飛,也怕那範老小子;憂樂關天下,願今人砥砺振奮,都學這秀才先生。”
範仲淹知青州時,垂暮之年尚存蓬勃朝氣,多病之軀猶有奮博雄心。這期間,他寫過一首《登表海樓》:“一帶林巒秀複奇,每來憑檻即開眉。好山深會詩人意,留得夕陽無限時。”這首詩充分表現了範仲淹“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情懷。
皇祐四年,範仲淹獲準徙知颍州,五月二十日病逝于赴颍州的途中——徐州。範仲淹知青州的時間很短,也是他人生旅途的最後一站,但為後世留下了千年的思念。
編輯:齊澤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