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范仲淹与山东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祖籍苏州吴县,但他与山东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渊源。他生于徐州,长于山东邹平,老于山东青州,享年64岁,在山东度过了20多年。他是山东曹县李姓人家的女婿,其后世子孙在豫东的虞城和鲁西南的单县、曹县一带繁衍生息,英才辈出,代不乏人。

范仲淹两岁时,父亲范墉在徐州任上病故,母亲谢氏将灵柩送回苏州安葬。两年后,因生活艰辛改嫁时任吴县推官的朱文翰。范仲淹随母亲到朱家,改名朱说。朱文翰,淄州长山(今山东邹平)人。朱文翰辞官回乡后,范仲淹随继父生母来到淄州长山。七岁时,母亲谢氏教范仲淹识字,十岁时入私塾读书,15岁即被举为学究,并受到本县告老还乡的右谏大夫姜遵的青睐。姜遵称赞范仲淹说:“朱学究年虽少,奇士也。他日不惟为显官,当立盛名于世。”

在继父友人的推荐下,范仲淹入邹平长白山醴泉寺读书。醴泉寺四面环山环境幽雅,是一处安心读书的理想之地。寺内住持慧通大师学问精深,对范仲淹疼爱有加,向他传授《易经》《左传》《战国策》《史记》及诗词歌赋,生活上也处处周济他。为了避开寺内的喧嚣,范仲淹找到寺南一僻静山洞读书,用家中送来的小米煮一锅粥,待冷却凝固后划个十字分成四块,每顿吃一两块充饥,留下了“划粥断齑”的典故。

另据当地传说,有一次范仲淹在洞中读书时,偶然发现洞外荆树下有一鼠洞闪闪发光,掘开一看竟是两窖白银和黄金。他分文未动,埋好如初,复回洞中挑灯夜读。30年后,醴泉寺遭受火灾,慧通大师派人找到已赴延州戍边的范仲淹求援。范仲淹修书一封让来人带回。慧通大师展开书信,原来是一首五言诗:“荆东一池金,荆西一池银。一半修寺院,一半赠僧人。”后来便用掘出的金银修缮寺庙,醴泉寺得以复兴。这便是邹平妇孺皆知的“窖金捐僧”故事。

范仲淹23岁时偶然知道自己的身世,就告别母亲,离开朱家,到宋时南都(今河南商丘)应天书院读书学习。应天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范仲淹在这里苦读五年,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考中了进士,呈请朝廷恩准,认祖归宗。天禧元年(1017),进士朱说经朝廷准奏,正式更名为范仲淹,字希文。

邹平百姓怀念敬仰范仲淹的高尚品德,于宋治平二年(1065)在邹平长山城南修建了范公祠。范公祠坐北朝南,分前后两院,前院为大殿,后院为享殿,殿内塑有范公坐像。范公祠左右分立两碑,左书“先忧”,右书“后乐”,门两边的楹联是:“宰相出山中,划粥埋金,二十年长白栖身,看齐右乡贤,依然是苏州谱系;秀才任天下,先忧后乐,三百载翰卿著绩,问济南名士,有谁继江东风流。”对范仲淹的一生经历和功绩作了全面的概括与评价。

范仲淹亦不忘邹平父老的养育之恩,初仕广德司理参军,即将母亲和朱家的同母异父弟弟接到应天府一起居住,奉养母亲。皇祐三年(1051),他63岁时,调任青州知州,途经邹平,礼参邹平父老乡亲。范仲淹还在邹平置了义田。据考证,我国历史上的义田之举,就始于范仲淹。钱公辅《义田记》载:“范文正公……置负郭长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者皆有赡。择族中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出纳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他置义田的目的是扶贫济危,办学育人。范仲淹共置了两处义田,一处在苏州吴县,表达了对故土乡亲的一片深情;第二处在山东邹平,以报答邹平朱氏族众和乡亲父老的养育之恩。

天圣二年(1024),范仲淹迁大理寺丞娶太子中舍李昌言之女为妻。宋代李昌龄、李昌言家族世居宋州楚丘(今山东曹县南),是典型的名门望族,唐代名相李吉甫之后。李氏家族中进士者八人,李昌龄官至参政知事(副宰相)。与男人相比,李氏家族的女人更具传奇色彩。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八《神仙鬼怪》之《李氏之门女多贵》云:“李参政昌龄家多得贵婿,参政范公仲淹,枢副郑公戬,皆自小官布衣选配为连袂。”由此可知,范仲淹是被李家先选定为女婿,然后成婚的。李氏嫁入范家,生三子二女。长子纯佑,次子纯仁,三子纯礼。范纯仁(1027—1101),字尧夫,皇祐元年进士,官至宰相。至今,鲁西南单县、曹县一带,范姓人家过年还时常在大门贴上“忠宣世泽,文正家风”的对联。范仲淹谥号“文正”,范纯仁谥号“忠宣”。这副对联告诫范氏后世子孙,要代代传承发扬先辈的高风亮节,心怀天下,忠勇丹诚。

皇祐三年,范仲淹以户部侍郎知青州兼淄、维等州的安抚使。时青州一带瘟疫蔓延,又遇灾荒,范仲淹发司农存粟救荒,又独创以工代赈救灾的方式,允许百姓以钱代皇粮,免除长途运输之苦,很快度过了灾荒。同时,他走访当地名医,收集民间验方,细心研究,汲取阳河泉水,合药制成“青州白丸”发放民间,制止了瘟疫的流行。恰在这时,青州南阳河畔有泉水涌出,百姓以为是范公的功德感动了苍天,就取名“醴泉”,并在泉边建造了一座亭子。后来又把“醴泉”改名为“范公井”,把亭子叫作“范公亭”。井亭迎面柱子上镌刻一副楹联:“井养无穷兆民允赖;泉源不竭奕世流芳。”表达了后人对范公的仰慕和怀念。

亭东有三贤祠,为后人祀三位青州知州范仲淹、富弼、欧阳修之所。范公祠居中,内有范仲淹塑像。清顺治十八年(1661)青州知府夏一凤于祠后高台上建“后乐堂”,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意。1934年,冯玉祥游览范公亭,曾手书一联,立碑纪念。联云:“兵甲富胸中,纵教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老小子;忧乐关天下,愿今人砥砺振奋,都学这秀才先生。”

范仲淹知青州时,垂暮之年尚存蓬勃朝气,多病之躯犹有奋博雄心。这期间,他写过一首《登表海楼》:“一带林峦秀复奇,每来凭槛即开眉。好山深会诗人意,留得夕阳无限时。”这首诗充分表现了范仲淹“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

皇祐四年,范仲淹获准徙知颍州,五月二十日病逝于赴颍州的途中——徐州。范仲淹知青州的时间很短,也是他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但为后世留下了千年的思念。

编辑:齐泽垚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