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江南孤兒”盼着,有生之年能見見親人

作者:山西新聞網
“江南孤兒”盼着,有生之年能見見親人
“江南孤兒”盼着,有生之年能見見親人
“江南孤兒”盼着,有生之年能見見親人

“越過萬水千山,穿過茫茫人海,我要回家,我要找到我的親人。”這是衆多尋親者的心聲。

查閱史料,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江、浙、滬一帶的許多家庭,由于各種原因,無力撫養骨肉。為了讓孩子能生存下去,這些家庭被迫将孩子遺棄到上海、江陰、合肥、無錫、崇明、蘇州等地,其中好多孩子被北方的家庭收養,這些孩子便被稱作“江南孤兒”。

一位尋親者告訴山西晚報記者,這麼多年,生活在陽泉的“江南孤兒”們,各自經曆着自己的酸甜苦辣,有的被收養家庭寵成寶,有的卻是命運多舛,經曆了各種艱辛與磨難。但不管怎樣,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心願,那就是在有生之年,希望能厘清自己的身世,找到自己的親人,尋回自己的“根”。

日前,山西晚報記者采訪了幾位來到山城陽泉的“江南孤兒”,聽他們講述自己的尋親故事,切實感受他們對于“回家”的渴望。

一位花甲老人的“回家夢”

陽泉有一位特殊的“江南孤兒”,她已經是花甲之年。十年尋親路,她有了一個新的身份——江陰尋親協會山西站負責人,她叫梁素英。

梁素英從小便從他人口中得知,自己是被人從上海抱回來的,但她并不知道自己到底來自哪裡、姓甚名誰、生日是幾月幾日。她隻依稀記得,六歲那年,她的大舅把她丢在上海的一條馬路上,之後她被人抱進了上海市兒童福利院。過了幾天,一名叔叔把她領走,而後将她帶到了陽泉市平定縣岔口鄉北頭嶺村。

“怕傷了養父母的心,是以我大半輩子從未有過尋親的念頭。後來養父母都去世了,在兒女們的勸說下,2011年我走上了尋親路。”之後,梁素英幾下江南,參加尋親活動、聯系上海孤兒院、查檔案資料、在尋親網上發文章、詢問有關人員……她告訴山西晚報記者,在尋親路上,面對每一份尋親資料,她都認真閱讀,生怕漏掉一點家人的資訊;面對一張張陌生的面孔,她都仔細辨認,生怕錯過一次與親人相認的機會;面對泛黃的稍微一碰就可能碎掉的紙張,她仔細篩查自己的資訊,生怕把哪一頁漏掉。然而十年的努力,“回家”還是個泡影。

在多年的尋親過程中,梁素英逐漸了解到,陽泉還有衆多和她經曆相似的人,他們大多教育程度低,甚至有的都不識字,更别說上網了,這些都增加了他們尋親的難度。這些人的尋親之痛,梁素英感同身受。于是,她在為自己尋親的同時,也積極地為其他“同伴”四處奔走。

退休後的梁素英不僅自建尋親微信群和微信公衆号,還結識了一些上海的尋親志願者,自己也加入到尋親志願者協會。她說:“為了尋親,我去了七八次上海。到目前,我已經為幾百名孤兒找到了他們的領養資料,大部分人知道了自己的生日、領養時間,有不少人還知道了自己原本的家庭住址和真實姓名。我還去過無錫孤兒院、常熟安老院、浙江嘉善派出所、上海半淞園派出所,找過曾在上海福利院工作過的瞿老師,在他那裡有查到了一百多位孤兒的資訊。現在好多人都不用跑上海了,隻要在我這裡一查就可以找到自己的戶籍登記資訊了。”

多年來,梁素英一直花時間、精力、金錢,南下北上,四處奔波,不斷尋找着“江南孤兒”親人的線索。“我今年67歲了,我想在還能跑動的時候多幫幫大家。幫人就是幫己,說不定哪天就找到我自己的家人了。我現在最大的心願,就是讓更多的兄弟們走進我們這個大家庭,幫助更多的孤兒找他們的家!”梁素英哽咽地說,她看到“江南孤兒”的經曆及遭遇,經常會不由自主地流淚。

時隔60載,身在陽泉的同胞兄弟灑淚相認

前不久,在平定縣城的一個小飯店裡,一場特别的聯誼會,讓所有在場的人無不激動落淚。

“哥!真是做夢也想不到,這輩子還能找到你!”65歲的王銀孩抱着67歲的哥哥張福貴,兩行熱淚噴湧而出。時隔60多年,這對來自江南的同胞兄弟終于相認了。

原來,張福貴和王銀孩都是“江南孤兒”,張福貴是盂縣一家鐵廠的退休勞工,王銀孩則是華陽集團的退休勞工。之前他們彼此不認識,是一份DNA鑒定報告才讓他們知道,原來他們千辛萬苦尋找的兄弟就在身邊。

張福貴、王銀孩兄弟倆來自江蘇高郵,他們的本名是姜萬陽、姜萬财,當時因無力撫養,被父母送到了上海福利院。之後兄弟倆又被同時送到陽泉,哥哥姜萬陽被送到盂縣一張姓人家,取名張福貴,弟弟姜萬财被送到了一王姓人家,取名王銀孩。

哥哥張福貴告訴記者:“我比弟弟大兩歲,當時六歲了,是以還記得老家的河、橋、哥哥姐姐。30多年前我就開始尋親了,給上海電視台寫過信,也跟《等着我》節目組聯系過,江陰警察局采集了我的血液資訊。直到後來才和我弟血型對比成功。”

弟弟王銀孩告訴記者他當時尋親好久都沒有結果,就在他心灰意冷打算放棄時,是好大姐梁素英幫他采集了血樣,并把血液資訊釋出了出去。“她特别熱心,我們雖然沒有血緣關系,但是我們都是‘江南孤兒’,就感覺特别親近。如果沒有她,我和哥哥可能就錯過了。”王銀孩說。

2021年11月5日,梁素英陪同張福貴和王銀孩兄弟倆一同踏上了回江蘇揚州的探親之路。兄弟倆路上想着,分别這麼久,估計家人早已将他們遺忘了。令他們沒想到的是,見到親人的那一刻,預先假設的場景完全“崩塌”了,他們面對的是家人超乎熱情的接待,“我見了哥哥姐姐,真的沒有一點陌生感,而且就是感覺回到家了!”張福貴告訴記者。兄弟倆從哥哥姐姐口中得知,當年父親将他們送走後就後悔了,而且去上海找過他們好多次都沒找到,這些年心裡一直挂念兄弟倆。知道這一情形,張福貴、王銀孩藏在心裡多年的“心結”也打開了。

張福貴、王銀孩兄弟倆現在都過得很幸福,都有一兒一女,認親後兄弟倆經常通過視訊聊天。王銀孩說他前不久還騎機車去看了哥哥,“多了個親人,當然多了份牽挂!”

王銀孩告訴記者,當年在上海福利院,哥哥和他的編号分别是“368”“369”,“這個數字就吉利,注定我們會相聚”。雖然弟兄倆在尋親路上經曆了許多苦難,但在花甲之年,他們圓了自己的“回家夢”,找到自己的親人,找到了自己的“根”。

尋親路上一起感受酸甜苦辣

“我們雖知人生已經不能改變,雖知回家的路途渺茫,但在饑餓、埋怨、感動、牽挂、無助的心理狀态中走過半個世紀後,我們依然希冀——用60載甚至一生的不幸換回一刻的幸運。60多年的思念和淚水,無數次尋找,我們隻盼望,在有生之年,見見夢中的家,看看夢中的親人!知道哪裡是我們的根!”這是不久前,梁素英在紙上寫下的“心願”,看得讓人心疼。

這些年,除了陽泉,梁素英還去臨汾、長治、晉中、太原等地,幫一些尋親對象完善尋親資料。“我一有機會就往其他網站發資料,如南京電視台、寶貝回家網、中國尋親網等。我還參加在蘇州、江陰、嘉興、崇明島等地舉辦的尋親會……”梁素英說這些年每每看到兄弟姐妹們拿到自己的領養資料時那份激動的心情,就不由得陪他們流淚、歡笑。2018年上海教育電視台的某檔尋親節目現場,梁素英在台上代表所有到會的孤兒們告訴家人:“我們隻想看看夢中的家,隻想見見夢中的親人,别無他求。”

在不久前舉行的“江南同鄉”聯誼會上,梁素英高興地宣布:“根據DNA鑒定報告,64歲的李海拴與浙江嘉善的哥哥比對成功;64歲的郭彥慧與浙江嘉善的哥哥鄒志剛比對成功;65歲的郭拉香與南京86歲的母親DNA比對成功……”現場一片歡騰。梁素英告訴山西晚報記者,從2014年以來,她已經成功幫助27位尋親者找到了親人。

2021年10月3日,梁素英又陪同陽泉65歲的郭拉香,回到家鄉江蘇南京高淳認親。梁素英與郭拉香于2015年結識,在她的幫助下,郭拉香到上海福利院找到了領養資料。經過DNA比對,與江蘇南京溧水和鳳的母親俞雪美比對成功。原來,1960年,為了女兒沈生鳳能活下來,俞雪美帶着4歲的她到達上海,希望能遇到好心人收養。不料女兒随後被送到上海福利院,之後被抱養到山西陽泉,養父母為她起名郭拉香。俞雪美在生活條件好轉後,曾多次前往上海尋找女兒,但一直無果,母女便是以錯過,一别就是61年。

在這次認親路上,郭拉香告訴梁素英:“梁姐,你放心,我一定不哭!見了家人高興才對!”沒想到,與86歲的老母親、94歲的父親見面那一刻,郭拉香不由得雙膝跪下,一家三口抱頭痛哭。梁素英說,在親情面前,人都是最脆弱的,這些年她陪着這些尋親者一起感受尋親路上的酸甜苦辣,一起瘋,一起哭,一起笑。

漫漫尋親路,悠悠未了情。今年1月13日,梁素英又将“起飛”,帶着長治的劉海萍回江蘇宜興的老家認親。又一個“孤兒”即将回家!随着社會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而且,國家也在推行“團圓計劃”,還有很多像梁素英一樣的尋親愛心志願者,都在幫助那些尋親者完成回家夢。不久的将來,這條尋親之路一定會越來越短,回家的腳步會越來越快,團圓的夢也将不再遙遠。

山西晚報記者 溫麗芳

(責編:溫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