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袁崇煥與毛文龍的後代:金庸筆下的形象,與曆史截然不同

作為明朝末年的風雲人物,袁崇煥與毛文龍兩人,到底誰忠誰奸,猶如一個羅生門,幾百年來一直争論不休,沒有一個确切的答案。不過,盡管這兩人忠奸難辨,但兩人的兒子卻各有不同的結局,可謂忠奸立辨高下立判,由此或許折射出袁崇煥與毛文龍的忠與奸。

關于袁崇煥與毛文龍的後代,大緻有兩個版本:一是金庸對其藝術化的塑造,由于金庸小說傳播廣泛,在全球華人中知名度很高,是以這一版本算是廣為人知;二是明清史料記載的真實曆史,由于二人後代并非名人,也沒有做出什麼大事,是以他們的事迹鮮為人知。

袁崇煥與毛文龍的後代:金庸筆下的形象,與曆史截然不同

金庸筆下的袁毛之子

金庸小說中,描述明清之際的小說有兩部,即《碧血劍》與《鹿鼎記》。在這兩部小說中,分别涉及了袁崇煥、毛文龍,以及他們的兒子。

首先來看一看袁崇煥及其子袁承志(下圖,劇照)。《碧血劍》中,金庸對袁崇煥進行了藝術化加工,從一介書生到守邊大将,并且在對抗後金的大戰中立下赫赫戰功,最後卻落得一個無辜被殺的結局,塑造了一位悲情英雄的形象。袁崇煥被殺之後,其部下将他的七歲兒子救出,教他讀書寫字,打好武功根基,好讓他為父報仇,且為了讓他繼承父親的遺志,取名“袁承志”。《碧血劍》就是以袁承志為主角,在明清交替的曆史大背景下,袁承志行俠仗義,幫助李自成攻破北京,并北上刺殺皇太極等,塑造了一位為國為民的大俠形象。後來,李自成入京,闖軍迅速腐化,義兄李岩慘死,袁承志心灰意冷之下遠赴海外隐居。

袁崇煥與毛文龍的後代:金庸筆下的形象,與曆史截然不同

其次來看一看毛文龍及其女毛東珠(下圖,劇照)。《碧血劍》肯定袁崇煥,那麼就必然否定袁崇煥的刀下亡魂毛文龍,于是他就被金庸描述成一位徹底的反派,讓人讀來恨之入骨。《鹿鼎記》中,邪教神龍教為了尋找四十二章經,派教徒毛東珠混入清宮,暗中囚禁皇後,自身鸠占鵲巢的僞裝成皇後,後被韋小寶破壞,最終被歸辛樹夫婦所殺,做了康熙的替死鬼。毛東珠僞裝皇後期間,育有一女建甯公主,但生父是不是順治,金庸沒有說明,而金庸筆下的建甯公主是一個有點心理變态的施虐狂兼受虐狂。

可以說,金庸筆下的袁毛二門,形象截然相反,袁崇煥一門彰顯英雄本色,毛文龍一門彰顯小人本質。然而,金庸小說雖然有着波瀾壯闊的曆史背景,但他畢竟隻是一個商人兼小說家,不太可能正經地演繹曆史,實際上曆史上的袁毛之子與金庸小說中的形象可謂截然相反。

袁崇煥與毛文龍的後代:金庸筆下的形象,與曆史截然不同

袁崇煥之子袁文弼

袁崇煥有沒有親生兒子,這還有一段筆墨官司,廣東相關資料上說無子,但《清史稿》上記載有一個兒子在東北。

在奏折《三乞給假疏》中,袁崇煥說他家原來極貧,父兄都窮困潦倒,全靠自己養活,“諸喪暴露,各有家口,俱待食于臣父。臣父非有厚産,不過終歲拮據。今臣父已矣。止一幼弟崇煜,少不谙事,諸一切生待養而死待葬者,俱靠臣一人。臣自為令至今,未嘗餘一錢”,由于正妻沒有生育,又沒錢納妾,于是袁崇煥隻好過繼侄子袁兆基為嗣子,《熹宗實錄》記載“袁崇煥嗣男原蔭錦衣衛千戶袁兆基”。乾隆時期,廣東巡撫奏疏指出當地沒有袁崇煥直系血親後代,隻有過繼子袁兆基後代袁柄。

當然,沒有升官之前,袁崇煥家可能很貧窮,但擔任遼東巡撫之後袁崇煥家應該很富有。明末戶部重臣畢自嚴《度支奏議》中記載,袁崇煥擔任遼東巡撫後,在老家置田買地,後被查抄田産5000餘兩。以當時抄家的尿性,抄出的财産隻可能往少了報,這樣才能上下其手,單單老家就抄出五千兩,是以說袁崇煥不是大貪絕對不客觀。

袁崇煥與毛文龍的後代:金庸筆下的形象,與曆史截然不同

不過,《清史稿·富明阿傳》記載:“富明阿,字治安,袁氏,漢軍正白旗人,明兵部尚書崇煥裔孫。崇煥裔死,家流寓汝甯,有子文弼,從軍有功,編入甯古塔漢軍。五傳至富明阿。”與此同時,黑龍江省至今尚在的《江甯将軍富明阿去思碑》,以及當時文人楊鐘羲的《雪橋詩話餘集》,魏毓蘭的《龍城舊聞》等,都記載袁崇煥有一個遺腹子袁文弼。近代東莞學者張次溪綜合諸多文獻考證指出:袁崇煥崇祯年間納一新妾,為他生下了遺腹子袁文弼。

真相大白,原來袁崇煥在廣東的确沒有直系血親,是以過繼侄子袁兆基為嗣子,但後來在遼東時納妾又生了一個兒子。從袁崇煥納妾及老家被抄出五千兩來看,擔任遼東巡撫之後經濟狀況的确出現飛躍的改善。

更為重要的是,金庸說袁崇煥之子叫袁承志,彰顯他繼承父親遺志,但實際上是胡說八道,袁崇煥之子不僅不叫袁承志,而且還投奔了清軍,“從軍有功,編入甯古塔漢軍”,甚至其後代還改姓為“富明阿”。古人說“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連姓都改了,袁崇煥後代對清朝該是有多忠心?

由袁崇煥後代改姓也可以看到,清朝并非都是我們了解的漢化,還有逆向的“滿化”,為了表忠心、為了某些利益,不少漢人改信滿俗、改為滿姓,至今還有殘留。(下圖,袁崇煥的正白旗後代袁壽山)

袁崇煥與毛文龍的後代:金庸筆下的形象,與曆史截然不同

毛文龍之子毛承鬥

毛文龍原籍山西,祖父毛玉山原在山西經營官鹽,後來因生意需要,舉家遷往杭州。父親毛偉棄商從儒,納捐為監生,娶了杭州豪族之女沈氏,兩人育有三子。但在毛文龍9歲時,父親去世,毛文龍帶着二個弟弟跟母親搬到舅舅家居住。

三十歲時,毛文龍過繼給遼東鞍山的伯父毛得春為嗣子,同時被母舅沈光推薦到甯遠伯李成梁帳下,開始了在遼東的軍事生涯。在遼東為官時,毛文龍娶了山西士族女子張氏為妻,但張氏不能生育,于是毛文龍在遼陽納一妾文氏,生子毛承鬥。遼陽城破時,文氏死于戰亂,毛承鬥被人救出,送往杭州,交由張氏撫養。值得一提的是,鞍山城破時,毛文龍伯父毛得春一百多家人被後金軍殺害。

城破家亡之後,毛文龍開始了抗金之旅,在東江鎮招攬了大量相同遭遇的遼民,其中包括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張盤等人。清朝的三順王,此時都拜毛文龍為義父,姓名叫毛有德、毛可喜、毛仲明。毛文龍在東江鎮掀起抗金風雲時,毛承鬥一直生活在杭州老家,十九歲時(崇祯晚年)“補學生杭州,後入太學”。清朝建立後,毛文龍舊将對待毛承鬥的态度都非常恭敬。

袁崇煥與毛文龍的後代:金庸筆下的形象,與曆史截然不同

毛奇齡的《毛總戎墓志銘》(東江疏揭塘報節抄-東江遺事)記載:毛文龍舊将去嶺南的時候,知道毛承鬥所在之後,找到并厚贈承鬥。至于毛承鬥有沒有接納,銘文中并未記載。

《表忠錄》、《毛将軍文龍傳》、《書後》等記載:清朝建立之後,毛承鬥“披發入山,不食清粟”,毛承鬥,“改名珏,隐居錢塘。清初大将軍(即毛文龍)故部曲多為元勳,爵為王公,争遣便迎珏,禮之甚恭,數欲薦珏為大官。珏固辭曰:‘愚不任官事,且懼違先将軍志也’。”由于毛文龍舊部中大多是王公勳貴,他們紛紛派遣使者邀請毛承鬥,态度十分恭敬,并想要向清廷推薦其為大官,但毛承鬥堅決拒絕出仕清朝。

清朝劉健《庭聞錄》記載:清初,毛承鬥老宅被清帥李某強占,家中有一個老仆一向親近吳三桂,遠赴雲南,把這事告訴清平西王吳三桂,吳三桂指令李某歸還房子,賠禮道歉,給付賠償金。

關于毛承鬥在清初的生活,史書上交代的比較少,但通過這些零星的記載,有二點可以肯定:一是毛承鬥關系衆多,背景深厚,三順王等毛文龍舊将無論出于什麼心情,大概隻要毛承鬥提出合理要求,他們都會給予幫忙;二是毛承鬥對清朝到底是什麼态度不知道,但他的确沒有出仕清朝,繼承了父親毛文龍的一半遺志。

袁崇煥與毛文龍的後代:金庸筆下的形象,與曆史截然不同

綜上可見,袁崇煥之子不僅沒有承志,反而叛族投敵屢立戰功,乃至後來成為滿洲仆從軍,而一直備受批評的毛文龍,其後代雖然沒有奮起抗清,但至少終身沒有出仕清朝。袁崇煥與毛文龍忠奸難辨,但他們的兒子卻高下立判忠奸分明。

作為武俠小說界的翹楚,金庸是站在曆史的高度回首往事,史料明确記載了袁毛後代的行為,按理說他不該如此颠倒黑白,但偏偏在充滿家國情懷的小說中有褒奸抑忠之嫌,讓人匪夷所思疑惑不解,單純用藝術虛構這四個字可能解釋不通。

參考資料:《清史稿》、《毛總戎墓志銘》、《碧血劍》、《鹿鼎記》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