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怛羅斯之戰,唐朝和阿拉伯帝國的正面交鋒,為何唐朝失敗了?

怛羅斯之戰,是唐朝和阿拉伯帝國之間一次正面的戰争,最終唐朝慘敗。這場戰争,曆來備受關注。此戰雖然并未改變唐朝和阿拉伯在中亞的地緣格局,但是在網上的熱度卻十分高。本文試圖實事求是,客觀講解下怛羅斯之戰的來龍去脈。

一,阿拉伯和突厥對中亞的争奪

長期以來,對中亞的争奪,主要是突厥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的事情。6世紀以來,突厥強盛,統一大漠、征服西域、滅嚈哒汗國。此後,中亞的粟特各國(昭武九姓)就被西突厥直接統治,一些粟特國家的國王都是突厥貴族直接擔任。原來的嚈哒汗國瓦解後,其後裔分為了吐火羅諸國(阿富汗一帶),其國王大多也是由突厥貴族擔任。

怛羅斯之戰,唐朝和阿拉伯帝國的正面交鋒,為何唐朝失敗了?

唐朝于657年滅西突厥汗國,但是未能實作對突厥各部的直接控制。對于西突厥十姓、吐火羅和粟特,唐朝都隻是名義上進行了冊封。是以,後來突厥經常聯合吐蕃進攻“安西四鎮”,導緻安西四鎮多次廢棄,唐朝在西域立足未穩。

679年,武則天派遣大軍擊敗了吐蕃和西突厥聯軍,并深入西突厥核心——楚河流域,建立了碎葉城,取代取代焉耆成為安西四鎮之一。碎葉城也成為了唐朝最西的據點。但是好景不長,691年,碎葉城再次被突厥占據。其中的突騎施部強盛,以碎葉城為大牙(首都),建立了突騎施汗國。

正當唐朝和西突厥在争奪西域的時候,阿拉伯帝國不斷強盛起來。651年,波斯帝國被阿拉伯帝國所滅。波斯王子卑路斯逃亡吐火羅地區。卑路斯聯系了唐高宗,希望唐高宗出兵,但是唐高宗因為路途遙遠而拒絕。随後,唐朝冊封了卑路斯為波斯都督。然而,這種名義上的冊封不會起到任何實際上的幫助。不久,阿拉伯就占領了吐火羅,卑路斯流亡長安。

怛羅斯之戰,唐朝和阿拉伯帝國的正面交鋒,為何唐朝失敗了?

此後,阿拉伯帝國不斷侵蝕粟特地區和吐火羅地區。而該地區的統治者多數為西突厥貴族,他們選擇聯合起來對付阿拉伯。在怛羅斯之戰之前,在西域抵抗阿拉伯的一直是突厥人。早在711年,後突厥汗國的西征軍隊就曾打到了鐵門關,和阿拉伯大軍一較高低,最終因孤軍深入而敗。

突騎施汗國建立後,該國就成為了中亞抵抗阿拉伯東進的核心力量。724年,阿拉伯呼羅珊總督賽義德帶領大軍大規模進攻粟特各國,石國被攻陷,康國被逼降,大軍直達拔汗那國城下。随後,突騎施騎兵進入了費爾幹納盆地,大敗阿拉伯軍隊,摧毀了阿拉伯在中亞的據點。粟特諸國紛紛複國。729年,突騎施又在撒馬爾罕全殲阿拉伯軍隊。

二,高仙芝擅自開戰,讓唐朝顔面盡失

突騎施汗國的強盛,是唐朝和阿拉伯都不願意看到的。與此同時,唐朝駐紮在西域的将領也想獲得赫赫戰功,是以總是故意制造沖突,挑起戰争。734年,唐朝的北庭守将劉渙擅自截殺了突騎施商隊,而突騎施另一支從吐蕃傳回的商隊也被蔥嶺守捉攔了下來。此舉終于惹怒了突騎施汗國,其可汗帶領20多萬大軍進攻唐朝的安西四鎮。

粟特諸國(昭武九姓)

戰争進行了兩年,唐朝西域的守軍難以堅持了。于是,唐朝選擇和阿拉伯帝國聯合,從東西方夾擊突騎施。736年,阿拉伯大軍如約進攻吐火羅,而唐朝則調集大量的物資進入西域支援西域軍隊。在東西方的夾擊下,突騎施終于崩潰。738年,突騎施大汗蘇祿被部下所殺,其汗國一分為三。唐朝大軍趁機西征,占據了碎葉城。從此,唐朝再一次控制了整個西域。

此後,唐朝對全國的軍事部署進行了重新的調整。安西、北庭兩大都護府的建制被安西、北庭兩大節度使所取代。節度使和都護有着巨大的差別。都護隻是地方的軍事長官,而節度使的權力更大,集行政、軍事、财政為一體。唐玄宗時期,10大節度使掌握天下兵馬,用兵自重。他們往往故意挑起和周邊民族的戰争,以此來獲得軍功,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

唐朝節度使分布

唐玄宗時期,在西域的兩位重要的節度使是封常清和高仙芝。747年,推波占領了帕米爾高原的小勃律,高仙芝為行營節度使,率軍出擊,智取小勃律。此後,高仙芝就成為了安西節度使。749年,高仙芝又擊敗了朅師國,将唐朝在西域的影響力推向了頂峰。

高仙芝和其他節度使一樣,妄想在西域挑起新的戰争,以擴大自己的政治資本。而突騎施汗國滅亡後,中亞粟特各國紛紛被阿拉伯征服,他們必須向阿拉伯繳納沉重的賦稅,苦不堪言。是以,這些國家希望唐朝能夠向突騎施汗國一樣來保護他們。

高仙芝

粟特之一的石國,都城拓折城,地處絲綢之路咽喉,農業發達,居民善于經商,可謂富甲西方。高仙芝對石國垂涎三尺,于是就誣告石國王“無蕃臣禮”,領兵讨伐。石國國王那俱車鼻施(突厥人)趕緊和高仙芝講和,高仙芝表面約和,暗中出兵偷襲,因而很容易就擊潰了石國。高仙芝縱容士兵殺掠,不放過老弱病殘。高仙芝在回師途中,又用同樣的方式滅了突騎施移撥可汗。

751年,高仙芝無恥地向唐朝中央邀功,其中提到自己“破九國胡”,并将俘虜的突騎施可汗、吐蕃長、石國王、朅師王等運往長安。唐玄宗也是老眼昏花,将這些國王殺了,還給高仙芝重賞。

高仙芝的這種行為,讓中亞各國對唐朝的态度一落千丈,“由是西域不服”。石國的王子逃出後,将唐朝軍隊的所作所為告訴了粟特諸國,于是各國紛紛投靠阿拉伯,試圖聯合阿拉伯來抗衡唐朝。而阿拉伯也想借此機會攻取安西四鎮,于是一場大戰即将爆發。

三,怛羅斯之戰的失敗

高仙芝得知阿拉伯即将東征後,選擇先發制人。751年4月,高仙芝帶領大軍攻入了阿拉伯帝國境700餘裡,到怛羅斯城(江布爾城),于阿拉伯帝國軍隊接戰。唐朝軍隊,一說有3萬人,一說有7萬人。而阿拉伯軍隊數量沒有記載,根據《戰争事典》記載,阿拉伯參與怛羅斯之戰的部隊不會多于9萬。而網上流傳的20萬,是阿拉伯在中亞的全部兵力。

雙方在此地激戰五日,未見勝負,進入了僵持階段。在非常關鍵的時刻,唐軍中的葛羅祿部(突厥)突然叛變,與大食夾擊唐軍,高仙芝大敗,乘夜間逃跑。葛羅祿部為何會突然叛變呢?主要是高仙芝在西域出爾反爾,早已失去了各族的支援。這個現象也反映了高仙芝已經無法在西域立足。

怛羅斯之戰,唐朝和阿拉伯帝國的正面交鋒,為何唐朝失敗了?

怛羅斯之戰後,高仙芝被解除了安西四鎮節度使之職,入京任右金吾大将軍,節度使一職由王正見擔任。此後封常清又擔任安西節度使一職。怛羅斯之戰,并未給唐朝和阿拉伯帶來什麼巨大的影響。753年,封常清又攻占了大勃律菩薩勞城。而高仙芝調走後,粟特諸國又開始和唐朝交好,畢竟阿拉伯才是他們最大的威脅。

有意思的是,高仙芝和阿拉伯的阿布·穆斯林都在不久後被殺,其原因都是功高震主。怛羅斯之戰後不久,唐朝爆發了“安史之亂”,吐蕃趁機攻陷了河西走廊。幾十年後,唐朝在西域的據點相繼被吐蕃所攻陷。此後,吐蕃成為了阿拉伯帝國東進的最大阻力。

吐蕃巅峰時期版圖

但是,中亞地區卻基本被阿拉伯帝國所占據,這裡的粟特人和突厥人逐漸被伊斯蘭化了。此戰後,大量的唐朝人被俘虜到了西亞。其中最有名的是杜環,他到達西亞後,逃脫了控制,于是遊曆中東、非洲十餘年,著有《經行記》,記載于當時阿拉伯帝國、東羅馬帝國的許多見聞,大大開闊了中國人眼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