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背後的黑手,究竟是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摧毀了英國、法國的世界霸權,美國、蘇聯成了新的世界霸主,中國開始民族振興。第二次世界大戰,當然不會無端出現,那麼誰才是“幕後黑手”呢?

第二次世界大戰背後的黑手,究竟是誰?

1、德國重新崛起的幕後推手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淪為戰敗國,受到英法為首西方列強的壓制。德國百廢待興,不僅缺乏建設資金,而且要支付巨額的經濟賠款。

1923年1月11日,法國聯合比利時,以德國不履行賠款義務為借口,出動10萬軍隊占領德國的魯爾工業區,釀成了“魯爾危機”。面對如此困難的處境,顯然單憑德國的力量,根本無法撬動英法的殖民霸權。

要想德國人撬動英法的殖民霸權,就需要給德國人“輸血”。早在1922年4月的熱那亞會議上,蘇聯(蘇俄)就與德國簽署了《

拉巴洛條約》,兩國開始抱團取暖。德國人提供技術,蘇聯人提供資源,這就開啟了德國經濟的複蘇與蘇聯經濟的突飛猛進。但不要忘了,德國與蘇聯都很缺錢,蘇聯剝奪農民積累的财富,還不足以開展大規模工業化,這就需要有一位“金主”出現雪中送炭。這位“金主爸爸”,就是大洋彼岸的美國。

美國給予德國大量貸款,又是道威斯計劃,又是楊格計劃,明面上是處理“三角債”問題。德國欠了英法等國大量戰争賠款,英法等國又欠了美國大量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戰争借款與貨款。美國人幫助德國人經濟複蘇,就是讓英法有錢還美國的欠款。但實際上美國人沒有一些人想象的那樣“大公無私”,美國精密的外交家早就看到了通過德國摧毀英法殖民霸權,然後美國“摘桃子”的巨大利好。

德國重新崛起,背後是美國的資金與蘇聯的資源,可以說這才是德國崛起的兩大“恩公”。要知道德國是個“貧油國”,德國工業化需要大量的石油等資源。蘇聯是世界二号産油國,蘇聯的支援是德國崛起的重要保證。但蘇聯也缺錢,甚至比德國還要缺錢,這就導緻德國隻能從美國那裡獲得資金支援。

2、德國發動世界大戰的背後助力

從1922年4月德國與蘇聯在熱那亞會議上“抱團”,到1941年6月德國偷襲蘇聯,德國最大的石油等資源來源國就是蘇聯。蘇聯的石油等資源支援,才是德國進攻波蘭、挪威乃至法國、南斯拉夫的關鍵。此外,沒有美國的資金支援,德國與蘇聯的“抱團取暖”都會淪為紙上談兵。德國坦克、飛機加上蘇聯的燃油,德國人用美國的資金啟動一系列工業發展,這才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國的所向披靡。

第二次初期德國的勝利,其實是美國與蘇聯兩位幕後黑手支援的結果,這完全是一場美國、蘇聯一起發動的“代理人戰争”。當時世界“三強”美蘇德聯合起來反對世界“老四”英國與“老五”法國,美國人出錢,蘇聯人出資源,德國人出軍隊,這種“代理人戰争”,英法等國豈能是對手?

德國人在這場“代理人戰争”中流血流汗,美國人、蘇聯人趁機“摘桃子”。蘇聯人是赤裸裸的搶劫,又是要小半個波蘭,又是要波羅的海三國,又是要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美其名曰建立緩沖區建立“東方戰線”。

東方戰線的建立使蘇聯共增加領土46萬多平方公裡,人口2200多萬,西部邊界向西推進約300—400公裡。

美國人比蘇聯人要“吃相好看”得多,打着做生意的幌子大發戰争橫财,無論是英法還是德國,隻要給錢都可以從美國買到武器和戰略物資,當然條件是“現款交易,自行載運”。英國人、法國人幾乎耗盡了家底,英國人甚至把百慕大群島等租給美國99年換取一些老舊的驅逐艦,美國人借德國之手從英法等國身上“割肉”。直到英國人已經被榨幹了最後一個銅闆,美國人才提出“租借法案”,沒有現錢欠賬也行。

第二次世界大戰背後的黑手,究竟是誰?

3、蘇德戰争背後的算計

蘇聯對德國的态度很簡單,“有便宜就占,但不會鬧翻”。蘇聯本以為德國會乖乖做自己與蘇聯的“代理人”,沒想到德國人對支援自己近20年的蘇聯很快痛下殺手。希特勒也知道,蘇聯一旦完成軍事現代化,那麼面對數倍的蘇聯飛機、坦克、大炮,德國人也扛不住。

1941年6月蘇德戰争爆發後,最高興的其實是英國,終于能避免被德國人蹂躏了。英國首相丘吉爾很快在下院發表支援蘇聯人抗擊德國入侵的聲明,丘吉爾知道英國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了。德國偷襲蘇聯,得罪了自己最大的能源“爸爸”,隻能依靠羅馬尼亞的石油支撐這場可怕的戰争。蘇聯人“終日打雁終被雁啄”,隻好全力以赴迎戰德國。

美國人掩飾不住内心的高興,1941年8月與英國人舉行了大西洋會議,英美兩家已經在商量戰後世界和平秩序,這完全是不把德國人當“活人”看。其實也不難了解,德國失去了背後兩位“爸爸”的支援,豈能扛得住美蘇英的聯合壓制?杜魯門當時還是參議員,管不住自己的嘴巴,他說美國人願意看到德國人躺在太平間而俄國人(蘇聯人)躺在手術台。

美國人并沒有在1941年8月就給蘇聯人“輸血”提供戰略物資,而是直到1941年12月5日第一批戰略物資才運到北冰洋沿岸的摩爾曼斯克港,妥妥的錯過了莫斯科保衛戰最困難時期。此後美國對蘇聯提供的戰略物資總是來得遲來得少,1942年8月激烈的斯大林格勒戰役爆發後,美國人竟然以種種理由暫停向蘇聯提供戰略物資。直到1943年2月蘇聯紅軍取得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美國人才恢複對蘇聯的戰略物資輸送。更有甚者,美國的B24戰略轟炸機早在1942年6月就從北非喀士穆起飛轟炸羅馬尼亞油田,但美國人直到庫爾斯克會戰結束後的1943年8月,才願意大規模轟炸羅馬尼亞油田。美國人當然知道炸毀羅馬尼亞油田對高度依賴石油的德國機械化軍隊殺傷力巨大,但美國人對摧毀羅馬尼亞油田這種直接削弱德軍戰鬥力的方式,長期顯得熱情不大,擺明了要讓德國與蘇聯繼續消耗。

4、戰後利益的劃分

1944年6月,等到蘇聯紅軍即将攻入波蘭,美國人這才急急忙忙發動諾曼底登陸,這擺明了是來摘桃子的。1945年2月的雅爾塔會議上,美國人與蘇聯人商量戰後的世界秩序安排。英國人很委屈的發現,美國人把東歐、東亞分給了蘇聯,餘下的地區美國人則據為己有,英國人在兩個超級大國面前隻能“打醬油”。雅爾塔會議決定戰後國際秩序,不是按照“出資出力”的貢獻來分蛋糕,而是按照國家實力來分蛋糕。蘇聯貢獻再大,也隻能排在美國後面,“金主”才是大老闆。

英國人很快發現,自己除了一個戰勝國的虛名,比起德國人都很慘痛。美國人開始在整個地球上排擠英國與法國的殖民利益,要求各地的殖民地對美國“門戶開放”,煽動殖民地獨立。英國、法國即使有心反對,但他們的實力也“不允許”,他們隻能聽從美國的安排。

按照“誰獲利最大誰是幕後主使”原則,我們發現美國才是第二世界大戰的幕後黑手,隻是美國人太擅長宣傳和語言包裝,搖身一變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的頭号功臣。蘇聯人實力有限,美國人又扔給他們東歐、東亞等“蛋糕”安撫,蘇聯人隻能謹小慎微,盡量不與美國鬧僵。

第二次世界大戰,誰才是幕後黑手。您聽懂了嗎?

第二次世界大戰背後的黑手,究竟是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