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曉平報告文學《紅船啟航》:
百年大黨精神史的本真叙事
文丨丁曉原
丁曉平是一位低調而卓有成就的軍旅作家。他的寫作涉面博寬,但尤以黨史、革命史的系列性書寫,在新世紀以來的中國報告文學領域,醒目地标示出其獨特的行姿和重要的位置。2021年恰逢中國共産黨百年華誕,相關的文學主題創作蔚然而成熱點,一時可讀作品連續推出,成為這一年報告文學的特色和亮點。這其中就有丁曉平出版的長篇《人民的勝利——新中國是這樣誕生的》和《紅船啟航》,兩部作品充分顯示出丁曉平曆久積澱噴薄而出的創作爆發力,更彰顯了一位軍旅作家高度的政治自覺和使命擔當精神,這也是激發他自信自強、守正創新地持續創作的力量之源。
主題創作是基于時代特定主題而設定的寫作類型,其前提關鍵在于既要充分把握主題創作的總體要義,又要尋得具有某種新意深意的具體的創作主題,隻有這樣,才能使作品的寫作達成獨特而重要的價值。無疑,《紅船啟航》是深得其中的大旨的。自然,關涉黨的百年華誕的寫作題材十分豐富,但紅船叙事可能是其中最具有意象性、穿透力的重大核心題材之一。共産黨在中國的誕生是開天辟地的大事件,劃時代的中國共産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嘉興南湖的遊船上讨論通過了中國共産黨的第一個綱領和第一個決議,選舉産生了中央局及其上司機構。南湖遊船見證了一個百年大黨應運而生的模樣,它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共産黨的“母親船”。從一條誕生了創世紀偉大政黨的普通遊船,到一條革命的紀念船,再到一條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鬥的紅船,這條船承載了我們黨從小到大、從弱到強,走過苦難輝煌、戰勝艱難險阻,奪取了革命、建設、改革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迎來了實作偉大複興的光明前景的恢宏曆史,抒寫着中國共産黨緊緊團結和依靠人民,創造了中華民族發展史、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輝煌成就,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的命運交響曲。
紅船啟航,百年風華。紅船是一個碩大而深有蘊藉的意象。紅船中凝結了中國共産黨“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鬥争,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也大寫着“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這就是中國共産黨精神譜系中獨具價值的“紅船精神”。丁曉平的《紅船啟航》以長篇報告文學的形式,用厚實的曆史叙事和生動的現實回響,将偉大建黨精神和紅船精神作了有機融通系統完整的呈現。可以說,這是一部百年大黨精神史的本真報告。這裡的本真既指相關的曆史叙述的客觀求實,更意指作品對偉大建黨精神、紅船精神等黨的精神本真的具體生動的再現。在建黨百年這一重大的時間節點,作者這種對紅船題材及其深刻主題的獨特建構,奠定了作品基本的核心價值。
報告文學的書寫,作品的主題可以由作者以精論的方式直接給出,但作為非虛構的叙事性寫作方式,作品的表現力,包括主題的表達,更需要通過真實具體生動的叙事才能有效地達成。《紅船啟航》正是通過作品整體性的系統叙說加以深刻闡釋的。作品由兩部分構成,即上卷《紅船劈波行》和下卷《精神聚人心》,分别叙述中國共産黨怎樣成立,中共一大怎樣召開和南湖紀念館怎樣建立,紅船精神怎樣提出和弘揚等四個重要話題。上卷是全篇叙事發生和展開的邏輯基礎,下卷則是叙事的遞進和升華。四個話題的完整叙說構成了文本的基本内容。從題材的類型看,《紅船啟航》屬于史志性寫作。這類作品的成功書寫,有賴于作者對相關曆史總體的了解把握和對需要進入文本的具體材料的熟稔研究。不是那種從材料到材料的簡單組裝,而要置備相應的史學知識和能力,具有某種程度上的專業化水準。丁曉平并不是中共黨史專業出身,但他一直在從事黨史重大題材的寫作,創作出版了毛澤東、鄧小平、陳獨秀、王明、蔡元培等曆史人物的傳記和有關五四運動史、長征叙述史、二戰外交史等報告文學作品。這種寫作過程實際上也是一種系統選修自學的過程,曆練日久,進而使他能入乎其内,融會大要與細節,成為在這一領域具有充分發言權的寫作者。
《紅船啟航》上卷落筆于中共二大的召開,因為它“标志着中國共産黨人的建黨偉業真正完成”,詳寫的則是早期黨組織的建立和中共一大的全過程,以及一大前的思想、文化、組織等方面的複雜鬥争和國情、世情、社情的大趨勢。這一時段的現成史料非常豐富,但丁曉平不滿足于簡單地取用,而是在對相關第一手材料進行仔細研讀的基礎上再作辯證分析,進而獲得最接近曆史真實的有說服力、公信力的叙事材料,然後靈活采取宏觀叙事與微觀叙事相結合的方法,将豐富的史料有機地納入作品的叙事之中。如,對《新青年》重要專輯文章的細閱精研,對中國共産黨自己創辦的第一個機關理論刊物《共産黨》有關資訊的認真挖掘等,由此使自己得以最大可能進入到特定時代的思潮和輿論氛圍,擷取非虛構寫作應有的曆史現場感。
下卷的寫作,作者緻力于運用檔案查詢、當事人訪談口述、實地考察等田野調查的方法,發現發掘遊船原型尋找、紀念船建造、紀念館建設等大量的新鮮的細實的資料。不僅如此,丁曉平還十分注意對龐雜的曆史資料作去僞存真的辨析求真,以確定作品采入史料的科學準确,如對張國焘《我的回憶》中多處誤記考辨糾錯,對出席一大代表人數是12人還是13人一一查考,等等。這些都展現了對史料采收的嚴謹之風。凡此種種的努力,使得《紅船啟航》全篇的叙事建立在厚實準确的史料基礎之上,具有了某種學術性的充分的曆史性。丁曉平說過,“曆史就是史實和真相,保證作品的‘真實’;學術就是思想和觀點,保證作品的嚴謹。”《紅船啟航》達成了作者所想要的“曆史”和“學術”。
丁曉平是具有比較清晰的報告文學創作觀的作家,一直緻力于“文學、曆史、學術的跨界跨文體寫作”,求取作品的“真實、嚴謹、好看”。《紅船啟航》可謂是這種創作觀的又一次踐行。報告文學的“文學”和“好看”,在主題創作中相對有一定的局限,是以,如何在非虛構的曆史叙事中發出“文學”的光彩,顯得很是重要。《紅船啟航》是頗為“文學”的。一是作者注重文學的結構設計,作品從“小王老師”王會悟的個人故事起筆,并且将其作為作品的結構性人物,這顯示了作者叙事的智慧。因為她不僅是中共一大全程的在場者,而且也是紀念船始作的見證者。二是作者能根據曆史邏輯和人物邏輯,生動再現特殊情境中的人物及其活動,具有較強的曆史現場感,對陳獨秀、李大钊、毛澤東等人物的精神形象再現得達人得神。三是作品的語言具有充分的表現力,叙事語言求真而外,内蘊着作者的理想信念,敬仰信仰之深情溢于言表,有效地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不愧是一部有筋骨、有情懷、有溫度的精品力作。
創作談
從開天辟地到共同富裕
文丨丁曉平
丁曉平
作為一名業餘從事曆史文學尤其是黨史重大題材報告文學創作20年的作家,為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創作一部能夠留得下來的優秀作品,是我的初心和夢想。正是懷着這樣的曆史使命感和責任感,早在2008年創作《五四運動畫傳:曆史的現場和真相》時,我就開始準備和醞釀,把1919、1949和1979這3個特殊的年份作為考察中共黨史的坐标點,并以它們為中心輻射前後30年的中國近現代史,立志完成20世紀中國百年曆史從覺醒與誕生、崛起與解放到改革與開放的“時代三部曲”,堅持以大曆史觀、以文學的方式重述我們的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理直氣壯地書寫中國共産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複興的精神史詩。是以,與其說我在等待着《紅船啟航》,不如說《紅船啟航》也在等着我。
2018年9月2日,我第一次來到南湖,登上了紅船。我知道,我的瞻仰也是“朝聖”。在嘉興,我整整生活了十天十夜,采訪了我想采訪的,看到了我想看的,聽到了我想聽的,還見識了許多連嘉興朋友們都沒有見識的寶藏。這些檔案、文獻、回憶錄、傳記以及報紙、期刊等,都屬于曆史的原始資料,是曆史寫作不可缺少的第一手材料,但回到北京,足足有半年時間,我不知如何動筆,隻能靜下心來,經常是一個人深夜在台燈下靜坐、細琢磨。我知道,我正在做的這件事的意義和價值。每當夜深人靜,我坐在書房中,或傾聽采訪錄音,或閱讀影印檔案,或翻閱嘉興史志,在思考中回味,在回味中構思,在構思中提升。研究曆史是無邊的誘惑,寫作是無盡的勞碌,我需要鬧中取靜,在日常的喧嚣中尋覓淨土,把史料轉化為可讀的有趣有益的詞彙,既要言之成理,又要讀之有味,既要一分為二,又要恰如其分,既要不偏不倚,又要留有餘地。這是一個鑒别、選擇和叙述、表達的過程,這個過程是艱苦的,是費力費神勞累着的,是不急不躁興奮着的,也是痛并快樂着的,還需要自信和勇氣。
中國自古就有文史不分家的傳統。史學家寫史,重實不重文;文學家寫史,重文不重實。20年來,我積極探索“文學、曆史、學術跨界跨文體”寫作道路,努力追求實文并重,達到文學和史學的統一。是以,我的創作不僅要保證真實、完整,還要生動、形象。如今,中國共産黨已走過苦難輝煌、光榮夢想的100年,有關中共黨史的書籍汗牛充棟,大多是曆史學家、學者和權威機構編寫的通史、簡史類的編年史,偏重于史料性、文獻性、學術性、政治性,讀者在閱讀之後往往隻能了解一個大概脈絡,并不清楚當時的曆史現場和人物的細節、命運,黨的建立史實際上成了人人知道卻又不完全知道的曆史。這是一個不可忽略的事實。是以,我決心在《紅船啟航》中解決這個問題,把黨史寫活起來,寫出活的黨史,寫出一部兼具故事性、文學性、學術性、普及性的,讓人民群衆完整、準确、權威地了解并掌握黨的建立史的大衆讀物,力求既真實好看又有趣有益,既有筋骨又有血肉,見人見事見精神,讓讀者不僅知其然也知其是以然、知其必然。
從創作實踐來看,曆史寫作的最大難點是,如何在人人都知道結果的情況下讓故事依然保持新鮮和懸念,在推陳出新中無限接近和抵達曆史的現場和真相,進而讓人人都能在曆史中看到新意,讀出新思想,獲得新啟迪。那麼,我該如何才能完成《紅船啟航》這個艱巨的曆史寫作任務呢?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我決心要在《紅船啟航》這部作品中完成四項任務,也就是要回答如下四個問題:一是要完整地叙述中國共産黨是怎樣創立的;二是完整地叙述中共一大是怎樣召開的;三是完整叙述南湖革命紀念館是怎樣建起來的;四是完整叙述紅船精神是怎樣提出和弘揚的。這四項任務既是曆史的,也是現實的,實際上所要回答的正是“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的重大時代命題,以文學的方式來解讀和闡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偉大建黨精神的豐富内涵和實踐本質。
《紅船啟航》分為《紅船劈波行》和《精神聚人心》上下兩卷,以習近平總書記《弘揚“紅船精神” 走在時代前列》中的這兩句經典語錄為标題,科學地解決了叙述的結構和邏輯問題,作品的思想高度自然而然地呈現出來。上卷《紅船劈波行》寫中國共産黨的建立史(即陳獨秀、李大钊等革命先驅在覺醒年代上司五四運動、傳播馬克思主義到相約建黨和以毛澤東等為代表的革命者走上馬克思主義道路的曆史),回顧中共一大召開的全過程,全面細微地呈現“從紅樓到紅船”艱難曲折、劈波斬浪的曆史畫卷,寫的是“黨心”;下卷《精神聚人心》寫南湖革命紀念館建設史(即從毛澤東、鄧小平到習近平關心南湖革命紀念館建設和瞻仰紅船的曆史),回顧紅船精神從提出、弘揚到結出碩果的全過程,完整生動地呈現“從石庫門到天安門”風正帆懸、乘風破浪的曆史畫卷,寫的是“民心”。《紅船啟航》将曆史和現實的兩條紅線緊緊地連接配接在一起,穿越百年時空,感受百年風雲,回溯百年滄桑,貫通了黨心和民心,融通了初心和信心,最終以《煙雨紅船鑒古今,大浪淘沙見初心》收筆,以國家叙事的文學樣本書寫從開天辟地到共同富裕的百年史詩,讓人們在文學和曆史的閱讀中看見“穿越百年最美是初心”。是以,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紅船啟航》的創作所追求的正是對偉大建黨精神豐富内涵的文學闡釋和本色表達,希望給廣大讀者尤其是比我更年輕的朋友們送上一份新時代的啟示,進而更加清醒、深刻地了解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鬥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
穿越百年,初心最美麗。在采訪、創作《紅船啟航》的日子裡,翻閱百年曆史,閱讀紅船往事,追尋中共一大代表的人生足迹,聆聽昔日紅船起航地、今日共同富裕示範區人民的心聲,也是尋覓、重溫和堅守初心的旅程,是一次自我教育、自我淨化、自我提升、自我革命的思想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