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春秋五霸中,實力倒數第一的霸主,竟是商朝王族後代

關于春秋五霸,古代有多個版本,流傳最廣的源于《史記索隐》,即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其中宋襄公及其代表的宋國,無疑是實力最弱的一個霸主。

問題在于,實力如此之弱的宋國,疆域、人口、國力等都遠不如齊國、晉國、秦國、楚國、燕國,甚至連魯國都不如,那麼宋襄公為何生出争霸之心,又憑什麼争奪下霸主之位?鮮為人知的是,宋襄公争霸之心的出現,是從齊桓公對他的囑托開始的。

春秋五霸中,實力倒數第一的霸主,竟是商朝王族後代

武王克殷之後,将殷商遺民集中在朝歌一帶,由纣王之子武庚率領。武庚複國失敗後,周朝就将殷人遷到宋地(在如今商丘市),交給纣王之地微子啟管理,特準其用天子禮樂奉商朝宗祀,與周為客,是以宋國是殷商遺民之國,具有特殊的地位。

由于宋國是“前朝餘孽”,導緻其在周人大家庭中備受白眼,春秋戰國時的很多寓言故事,都是拿宋人開涮,“拔苗助長”、“丁公鑿井”、“守株待兔”、“掩耳盜鈴”等故事的開頭總是說“宋國有一個人……”如何如何,講述宋人如何愚蠢。與宋國相同的是鄭國,在晉楚之間搖擺不定,故而也有很多鄭人愚蠢的寓言故事。

但在宋襄公時期,宋人雄起了一把,一度讓中原不少諸侯國仰望,由此被後世史學家列為春秋五霸之一,而宋襄公的雄起,則與齊桓公對他的态度密切相關。

春秋五霸中,實力倒數第一的霸主,竟是商朝王族後代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在葵丘召開諸侯大會,參加會盟的有齊、魯、宋、衛、鄭、許、曹等國的國君,周襄王也派代表參加,并對齊桓公極力表彰。會議内容主要有五條,即不準把“水禍”引向别國,别國災荒不準拒絕賣糧,不準更換太子,不準以妾代妻,不準婦女參與國事。這是一次勝利的大會、圓滿的大會,列席國君一緻通過決議,而齊桓公的霸業也達到了巅峰。

葵丘會盟上,齊桓公還單獨與宋襄公有過交流,委托他照顧齊國太子昭(齊桓公第三子),一旦齊國有人搶奪君位,希望宋襄公出兵平叛。來自一個超級霸主的殷切囑托,自然讓剛剛繼位不久的宋襄公受寵若驚,立即就答應了下來。

公元前643年,易牙與豎刁活活餓死了齊桓公,并發動兵變擁立公子無虧(齊桓公長子)為君,太子昭逃到宋國,請求宋襄公的幫助。盡管當時宋國還很弱小,但宋襄公還是願意踐諾,準備幫助太子昭回國奪回君位。

春秋五霸中,實力倒數第一的霸主,竟是商朝王族後代

宋襄公采取當時主流玩法,即給各個諸侯國發通知,告訴大家齊國奸臣違背葵丘盟約,肆意更換太子,如今我們要撥亂反正,護送正牌太子前往齊國繼位。但宋國弱小,宋襄公号召力不大,多數諸侯置之不理,隻有衛、曹、邾三國派了一些兵馬。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于是公元前642年宋襄公隻能硬着頭皮率軍出發,但由于太子昭是齊桓公親選的繼承人,在齊國有很大的号召力,是以面對宋軍時齊國人心不齊、軍心渙散,最終在太子昭支援者的内應之下,宋襄公輕松擊敗“叛軍”,太子昭(齊孝公)成功進入齊都臨淄繼位。

号令了三個諸侯國,一舉擊敗強大的齊軍,幫助曾經的霸主國撥亂反正,由此宋襄公一舉天下聞名,而勝利的滋味也讓宋襄公陶醉不已。

春秋五霸中,實力倒數第一的霸主,竟是商朝王族後代

齊桓公死後的内亂,齊孝公繼位後的諸子(齊桓公其他兒子)争權,讓齊國不可避免地衰落了下來,于是諸侯霸主之位空缺。所謂“齊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宋襄公想逐一逐鹿。

當時,秦楚是中原諸侯眼裡的“蠻夷”,宋襄公認為他們沒有資格稱霸,中原晉國長期内亂,齊國内亂且受宋襄公恩惠,其他魯國、陳國、曹國等似乎又不值一提。宋襄公深思之後,覺得目前機會難得,可以參與争霸,但主要不是以軍師實力争霸,而是以會盟的形式,以春秋大義來确立霸主地位。

宋國公族子魚勸谏說:“小國争盟,禍也。”宋襄公不予理會,在平定齊國内亂的第二年(公元前641年)就開始策劃“會盟”争霸,即在會盟時成為盟主,以此确定霸主地位。

春秋五霸中,實力倒數第一的霸主,竟是商朝王族後代

會盟争霸的第一步,是要有支援自己的小弟。為了樹立權威,先将東夷小國鄫國國君當作祭品,後又兵圍曹國,總之就是威逼利誘諸侯支援他。但問題在于宋國國力弱小,無法充當弱國的保護傘,是以響應者聊聊,很多諸侯不服從,而宋國隻能欺負一些不聽話的小國,對于稍微大一些的不聽話的陳、蔡、鄭等國又無可奈何。最終,支援宋襄公的隻有衛、邾、曹、滑等幾個小國。

會盟争霸的第二步,是在會盟時成為諸侯公認的盟主。公元前639年,宋襄公在鹿地會盟諸侯,齊、楚等大小諸侯各國來了不少。盟會上,宋襄公以盟主自居,讓齊國與楚國不滿,沒能達成稱霸的意圖,最終楚國建議暫時擱置争議,等到秋天時在盂地會盟,再商讨盟主問題。當年秋天,宋襄公不聽勸告,執意不帶軍隊、非常守信的前往盂地會盟,結果宋襄公與楚成王為霸主之位發生争議時,楚國不講道義,突然派兵出來把宋襄公抓住了。同年冬天,諸侯又一次開會時,經過魯僖公調停,宋襄公才被釋放。

既然無法通過會盟争霸,那麼隻能訴諸于武力了。宋襄公聽說鄭國支援楚國稱霸,内心非常不爽,于是找了一個理由攻打鄭國,鄭國向楚國求救,楚國“攻宋救鄭”,于是宋楚爆發了泓水之戰。接下來的曆史我們都知道,宋襄公嚴格遵守周禮,以此展現宋國風采,勝之要武,不願使用卑鄙伎倆取勝,但楚軍不講道義突襲宋軍,最終宋襄公大敗,還被楚軍射傷了大腿,第二年傷痛發作不治而死。

春秋五霸中,實力倒數第一的霸主,竟是商朝王族後代

宋襄公的争霸野心,始于齊桓公的囑托。但從宋襄公的争霸過程來看,忽略了武力是霸業的關鍵支撐之一,20世紀初美國羅斯福“一手大棒,一手胡蘿蔔”,實作了美國的美洲霸權,但宋襄公隻有“仁義”,卻沒有大棒支撐,故而一直沒能成為公認的霸主,甚至還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笑柄”與“恥辱”。既然如此,為何《史記索引》中将他列為春秋五霸之一呢?

原因很簡單,宋襄公行的是春秋大義,一言一行嚴格遵守周禮,堪稱春秋時代的表率,尤其在泓水之戰中,宋襄之仁式用兵,如今看來愚不可及,但在當時卻展現了老牌貴族的風度,隻是遇到了不講規矩、不遵周禮的“蠻夷楚國”,是以在中原不少諸侯眼裡,宋襄公也算是“雖敗猶榮”。後人看待這一段曆史時,從“頭可斷、血可流,道義不能丢”的角度來衡量,作為遵守周禮的表率,宋襄公的确有理由成為春秋五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