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内有鳌拜、外有三藩和葛爾丹,那麼該如何評價康熙呢

不可否認康熙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帝王,他的一生跌宕起伏而又不乏精彩。如果按照《康熙王朝》中千叟宴上康熙的自白,正是鳌拜、三藩、葛爾丹、朱三太子這些人的磨砺成就了康熙的偉大和不平凡。康熙也是一步一步成長起來的,如果這些敵人紮堆對付康熙那康熙早就GAME OVER了。這些敵人分批出現才讓康熙得到磨砺和成長,當然後期三藩、沙俄、鄭經、準噶爾也是康熙有意識地或打或和才構成了各個擊破的局面。是以說即便不考慮康熙在經濟和政治上“康乾盛世”的因素,僅在軍事上對外敵的手段是也堪稱是戰略大師。

内有鳌拜、外有三藩和葛爾丹,那麼該如何評價康熙呢

康熙也算是一生坎坷:幼年喪父,繼位後遭受權臣鳌拜打壓,除掉鳌拜後就是長達八年的三藩叛亂;可以說好容易恢複生機的大清王朝費勁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平定了叛亂。但是在這八年中,西北的準噶爾、北部的沙俄、和台灣的鄭氏不斷襲擾清朝。康熙在南征北戰之餘還要盡心治理天下,這才為康乾盛世的局面奠定了基礎。清朝自康熙起才最終穩定下來,康熙執政六十年基本掃平了外敵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康熙雖然出身皇族但是曆經坎坷。是以康熙所遭受的磨難和危機讓他迅速成熟,就像《康熙王朝》中康熙訓斥遏必隆所說的“朕才16歲就長出了白發”。少年康熙就在權臣當道、風雲詭谲的朝局中擊敗了權傾朝野的鳌拜,當然孝莊的輔佐的因素也是不容忽視的。僅僅過去六年的康熙十二年,由于康熙撤藩引發了綿延八年的三藩叛亂。要知道當時清朝還沒有徹底穩定,直屬版圖也僅僅在明朝兩京十三省的基礎上加上了東北老家。在三藩叛亂之際,準噶爾趁機吞并蒙古各部;沙俄沿着黑龍江不斷南侵;吳三桂稱帝逼近長江,幾乎占據半壁江山;台灣鄭經不斷襲擾清朝東南沿海的财稅重地;一時間偌大的大清王朝岌岌可危,陷入危如累卵的境地。

内有鳌拜、外有三藩和葛爾丹,那麼該如何評價康熙呢

此時康熙的戰略全局視野此時顯露無疑,在康熙二十年平定三藩之亂後并未着急對付其他幾股勢力。剩餘的幾股勢力,如果說盤踞台灣的鄭經是疥癬之疾的話,那麼野心勃勃妄圖恢複蒙元疆土的葛爾丹才是大清王朝的心腹之患。沙俄從北疆蠶食已經威脅到了滿清的祖地,而鄭經對東南的襲擾也讓清朝的财稅重地不得安甯。是以康熙在與準噶爾決戰前,先後擊潰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和收複台灣確定沒有後顧之憂。當然作為同樣出身遊牧民族的蒙古準噶爾部不那麼容易平定,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帝王經過七十多年的征戰才最終平定。在康熙駕崩時大清王朝的版圖已經初步形成,除了盤踞在青海的羅蔔藏丹津以外就剩下準噶爾了。

内有鳌拜、外有三藩和葛爾丹,那麼該如何評價康熙呢

滿、蒙、儒三家文化融合施政,奠定康乾盛世堅實基礎。康熙出身滿州皇族,自幼接受的是出身蒙古的皇祖母孝莊的悉心教導;同時接受大儒的皇家教育。是以在康熙的身上能看到滿、蒙、儒家三家文化融合的影子,血液中既有馬上民族的彪悍和血勇;又不缺乏儒家帝王的寬仁。滿州騎射文化、蒙古草原文化加上儒家文化的熏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康熙身上有北魏孝文帝的影子。不過與孝文帝英年早逝相比,執政超過六十年的康熙可以充分施展自己在政治、經濟上的政策。大清王朝也在康熙這一代穩定下來,成為大一統王朝的同時也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堅實基礎。

内有鳌拜、外有三藩和葛爾丹,那麼該如何評價康熙呢

兩立兩廢太子,康熙晚年九龍奪嫡造成手足相殘;也許這是康熙内心煎熬的唯一事件吧康熙能稱聖祖作為帝王來說無疑是很成功的,但是在選擇繼承人的事情上卻栽了大跟頭。二阿哥胤礽很小的時候就被立為太子,但是随着阿哥們長大太子之位逐漸引起了觊觎。胤礽的太子之位先後兩次被廢,康熙24個兒子中有九位卷入了奪嫡風波。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九龍奪嫡,造成了手足相殘的慘劇。雍正上台後囚禁八爺黨骨幹成員,為了防止類似事件發生實行了秘密立儲制(正大光明匾額後面)。康熙的一生的作為堪稱大帝,但是在繼承人這個問題上犯了不可挽回的錯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