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通過不正當手段登上皇位,為何朱棣的罵名很多?

曆數王朝二代皇帝,唐之太宗李世民,明之成祖朱棣,可謂是其中的佼佼者。而且細數之下兩位皇帝都有不少相似之處,比如兩位皇帝的皇位都是通過不正當手段奪得皇位的,但唐太宗李世民的罵名很少,明成祖朱棣的罵名卻很多,這是為什麼呢?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通過不正當手段登上皇位,為何朱棣的罵名很多?

根本原因在于唐太宗善待大臣,以寬仁治國,籠絡了士大夫階層。而明成祖朱棣,這位一生不是在打架就是在打架路上的皇帝,可不是什麼善茬,重典治國,當然名聲不好了。

當然除去這個原因還有其他原因。

雖然唐太宗李世民與明成祖朱棣的皇位都是通過不正當手段得來的,但是李世民比之朱棣要更具合法性。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通過不正當手段登上皇位,為何朱棣的罵名很多?

因為唐太宗李世民是在奪嫡之戰中發動政變,殺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

而朱棣屬于是哥哥懿文太子病逝,朱标之子建文帝朱允炆登上皇位,成為正統性皇帝,以清君側名義實為造反的篡位成為皇帝。

李世民屬于是發動政變,朱棣屬于是造反,後者自然屬于是情節嚴重了。

而且不論史書是否有刻意美化李世民的成分,總之通過史書可以看出,唐高祖李淵并沒有一碗水端平,并沒有使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的名分早定,甚至當李世民屢有戰功時,承諾立他為太子,使李世民的期望越來越大。結果李淵卻食言,最後隻是史無前例的封了李世民一個天策上将的頂級武官官職,擁有自置官屬的權力,但官職再大終究還是臣子。

正因為李淵的一碗水端不平,導緻了李世民的不滿,太子李建成對于李世民的猜忌,最後造成了兄弟自相殘殺。

朱棣這個就不同了,李世民可以稱之為唐朝最大的開國功臣,但朱棣并非如此,朱棣八歲時明朝就已經建立,他并沒有什麼驚世之功。

成年以後身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也是早早封為燕王,就藩北平。雖然在北平參與了兩次北伐蒙古,立有大功,但并沒有達到李世民那種高度,明太祖也不可能賞賜或者承諾他什麼的。

更關鍵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并非是唐高祖李淵那般猶豫不決之人,早在明朝還沒有開國之時,朱元璋就将繼承人朱标的名分已定。1364年,朱元璋為吳王時,朱标為世子。1368年明朝開國,同年朱标被封為太子。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也是立朱标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總之就是堅定不移的要傳位于長子朱标,朱标英年早逝,那麼就傳位朱标的下一代。

那麼朱棣真的是一點無奈都沒有嗎,當然有了。李世民的無奈在于父親李淵一碗水端不平,導緻了長子李建成與次子李世民兄弟阋牆自相殘殺。朱棣的無奈在于,建文帝朱允炆削藩近乎于殺藩,繼位後短短幾個月之内将周王、代王、齊王、湘王、岷王五位王爺或廢為庶人或圈禁,其中湘王被逼的自焚而死。是以當建文帝對朱棣下手時,他自然沒有坐以待斃。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通過不正當手段登上皇位,為何朱棣的罵名很多?

當然相對于李世民的無奈,朱棣的這些無奈也不能掩蓋他的篡位不正。

而且李世民善于籠絡人心,以寬仁治國。像曾是太子李建成的舊臣魏征就被李世民重用,對于魏征的激烈言辭,也是虛心納谏。朱棣這個打架皇帝可沒有這麼好說話,他繼續了父親朱元璋的重典治國,對于官員很是苛刻,像建文帝朱允炆的舊臣方孝孺不配合美化朱棣的合法性,便被朱棣殺死,家人流放。當然傳到後世就成為了誅了方孝孺的十族。

是以武人誅身,文人誅心,到了後世,自然是明成祖朱棣罵名更多了。

其實仔細看看李世民和朱棣對于失敗者家人的待遇,會發現朱棣遠沒有大家印象中那麼殘忍。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通過不正當手段登上皇位,為何朱棣的罵名很多?

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以後,不顧父親李淵的苦苦相求,第一時間就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兩人的後人全部殺死,還将這兩位兄弟的妃嫔補充到後宮一些,大家覺得他殘忍嗎。

建文帝朱允炆雖然不知所蹤。但朱棣并沒有對朱允炆的後人斬盡殺絕。根據資料記載,朱棣将朱允炆的後人囚禁于鳳陽高牆之内,直到五十多歲才放出,當時是“不識牛羊”,但追究活了下來。到了明孝宗弘治年間也可以見到朱允炆後人的相關記載,當時朱允炆的後人,還曾向朝廷上書要求給予厚待,結果當然是被仁厚的孝宗皇帝拒絕了,但建文帝朱允炆終究還是有後人留下了。

對比一下兩人對待政敵的方式,唐太宗李世民毫無疑問更殘忍,明成祖朱棣多少還給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留下後人,結果呢,朱棣罵名更多。隻能說李世民寬仁治國,朱棣重典治國,後者自然被文人誅心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