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戴維·M. 格蘭茨,喬納森·M. 豪斯
譯:趙玮 趙國星

實際上每個人——上至斯大林,下至蘇軍列兵——在感情和理智上都隻是一心想要攻克柏林。在遭受了三年多的巨大破壞和駭人傷亡過後,蘇軍決心摧毀敵國政權并最終結束戰争。此外,在為了從地面上擊敗德國陸軍而付出如此多的鮮血和汗水之後,蘇軍指揮員們也絕不願意讓西方盟友攫取最後的勝利果實。由此看來,即使不談斯大林掌控戰後中歐的渴望以及與西方盟國達成協定由蘇軍占領柏林的因素,這種感情上的沖動同樣會驅使着紅軍向德國首都挺進。
突破
1945年4月14日05:30,在15~20分鐘的炮火急襲後,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和烏克蘭第1方面軍第一梯隊步兵師的加強步兵營開始在主要進攻方向上實施戰鬥偵察(見戰場形勢圖26)。僅朱可夫的方面軍就投入了38個營和若幹加強連。1個典型的營級特遣隊會得到1個坦克連、1個自行火炮連及炮兵和工程兵的支援。21在某些地段,第一梯隊團亦會加入戰鬥,以發展局部勝利。在長達兩天的戰鬥中,一些分隊楔入了德軍防線後達5公裡;然而,此時防守的德軍也已經對這套手法習以為常。俘虜自信滿滿地告訴抓獲他們的蘇軍,(蘇軍的)主攻會在兩三天後開始。為避免被炮火殺傷更多兵力,希特勒于4月15日夜間準許了海因裡齊的請求,從前沿陣地撤出絕大部分人員,隻保留有小股兵力。
4月15日晚至16日淩晨,在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和烏克蘭第1方面軍地段上,蘇聯空軍第4和第16集團軍的150架夜間轟炸機展開航空兵進攻,轟炸了德軍的第一道防禦帶。當次日的地面進攻展開後,空軍第18集團軍的4個強擊航空兵軍将轉而打擊德軍第二防禦帶内的目标。僅僅在第一天裡,上述三個空軍集團軍就出動了6548架次。
根據戰鬥偵察的結果,蘇軍指揮員調整了各個地段上的火力準備工作量。比如朱可夫麾下的第47集團軍将炮擊時間由30分鐘縮減到了25分鐘,而在試水時最順利的友鄰突擊第5集團軍則隻進行20分鐘射擊,随後便轉為攻擊縱深目标。4月16日03:00,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開始進行總的炮火準備。但此次(炮火)準備猛烈得過了頭,以至于它在很多地方制造的麻煩要比消滅的還多,而且完全沒有清理掉塞洛高地上的德軍第二防禦陣地。拂曉前的空氣煙塵彌漫;朱可夫突發奇想的探照燈戰術不僅沒能穿透進攻士兵前方的煙雲,反而造成了己方的混亂。奧得河附近的少數幾條公路很快就堵作一團,而公路兩旁又濕又軟,車輛難以超車或讓路。受探照燈幹擾,步兵們看不見東西也辨不清方向,一路艱難向前行進了1.5~2公裡,到達塞洛高地下的豪普特運河。蘇軍在渡過這道障礙時遇到了極大困難。即便有些地方負責支援的裝甲兵能夠接近高地,可由于坡度過大,同樣無法伴随步兵沖擊。到上午晚些時候,崔可夫的近衛第8集團軍隻取得了有限進展,其南面科爾帕克奇上将的第69集團軍更是被完全擋住。
正在近衛第8集團軍前進指揮所觀察戰鬥、有着鋼鐵意志的朱可夫再也無法控制自己。他又一次犯下了蘇軍将領在1942—1943年間(亦包括其本人在1942年11月的勒熱夫時)常常會犯的錯誤。這名元帥決定提前将用于發展勝利的裝甲部隊投入戰鬥,以便在仍然完好無損的德軍第二防禦帶上打開突破口。卡圖科夫上将的近衛坦克第1集團軍和波格丹諾夫上将的近衛坦克第2集團軍無可救藥地與正在沖擊的步兵師所屬炮兵及補給車輛堵在了一起。近衛坦克第1集團軍的近衛坦克第11軍打退了“明謝貝格”裝甲師的反突擊,但這兩個坦克集團軍無法完成穿插縱深的任務——四周構築有防禦工事的德國村莊就像迷宮一樣,每次他們想沖過這些地方,便會有手持“裝甲拳”的德國步兵在近距離上打伏擊。最終,近衛坦克第1集團軍下屬的各旅和軍被分散開來,以支援近衛第8和突擊第5集團軍各部。總的來說,蘇軍的推進十分緩慢,而且一路苦不堪言。
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花了2天時間才突破塞洛高地的防禦并達成最初目标。崔可夫的進攻打得如此艱難,以至于其當面德軍9個不滿員的師有絕大多數都得以逃生并撤至下一道防線。為掩護撤退,德軍還在4月17日發動了一次反擊,投入兵力達3個師,企圖切斷卡圖科夫坦克集團軍前鋒部隊之後的柏林—屈斯特林高速公路。次日,崔可夫被迫對德軍第三道防線發動第二次突破(戰前偵察并未發現這道防線)。不過,即使是最頑強的守軍也沒有多少兵員和武器彈藥了。到4月20日,尼古拉·埃拉斯托維奇·别爾紮林中将的突擊第5集團軍和崔可夫的近衛第8集團軍已經成功突破德軍第四道防線,并開始向柏林東郊推進,但速度之慢令人無法忍受,付出的代價亦極為高昂。
從一開始到現在,耐不住性子的斯大林便對朱可夫可謂軟硬兼施。與此同時,在朱可夫右翼,弗蘭茨·約瑟福維奇·佩爾霍羅維奇中将的第47集團軍和瓦西裡·伊萬諾維奇·庫茲涅佐夫上将的突擊第3集團軍的進攻較為順利,開始從北面和西北面包抄柏林。在左翼,科爾帕克奇的第69集團軍和維亞切斯拉夫·德米特裡耶維奇·茨韋塔耶夫上将的第33集團軍切斷了德軍第9集團軍中央和右翼與柏林之間的聯系,為下一步從北面合圍此敵鋪平了道路。
對蘇軍來說幸運的是,朱可夫左翼(南翼)的科涅夫所部進展較大,雖說他們也遭遇了德軍空前兇悍的防守。科涅夫的炮兵比朱可夫進行了更長時間火力準備,卻沒有産生災難性的副作用。在突擊部隊強渡尼斯河之前,蘇軍火炮先是給德國守軍剃了40分鐘頭,然後在實際渡河時對德軍炮兵實施了長達1個小時的炮火壓制,等突擊部隊渡河成功後又傾瀉了45分鐘彈雨。
到第一天結束時,科涅夫的步兵在坦克第25軍和近衛坦克第4軍支援下,早已與雷巴爾科及列柳申科的近衛坦克第3和第4集團軍的先遣支隊強行渡過尼斯河,突破德軍主防禦帶,楔入了第二防禦帶達1.5公裡。次日,德軍發起多次反突擊,但蘇軍的推進勢頭仍未減緩,突破縱深達18公裡。至4月18日結束,科涅夫的部隊已經徹底突破尼斯河防線,并渡過柏林南面的施普雷河,為從南面合圍該城創造了條件。在德累斯頓方向上,科羅捷耶夫上将的第52集團軍與卡羅爾·瓦茨瓦夫·希維爾切夫斯基中将繼續挺進,打退了德軍從格爾利茨地域發動的多次越來越猛烈的反突擊。
4月18—19日,在北面,羅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部隊強渡奧得河東段河道,在河中島嶼上占領了出發陣地,以便順利開展下一步強渡奧得河西段河道的行動。
本文摘自《巨人的碰撞:一部全新的蘇德戰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