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年過四十,才懂得父母活得很“艱難”

當家才感柴米貴,養兒方知父母恩。

年過四十,背負起養家糊口的重任,才深深懂得父母活得很“艱難”,而自己,能夠回報他們的,卻總是那麼少,那麼少。

年過四十,才懂得父母活得很“艱難”

01

父母賺錢的艱難,超乎我們的想象。

有句話說,每天喚醒成年人的,不是鬧鐘,而是責任,确切地說是賺錢的責任。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哪一樣,不需要真金白銀地付出呢?

于是,我們收斂起任性和沖動,開始學會珍惜工作,早出晚歸習以為常,加班加點毫無怨言,面對上司的苛責和同僚的排擠也不再意氣用事,一走了之。

我們學會了隐忍和堅持,學會打落牙齒往肚子裡吞,學會了負重前行,隻要工作能保住,吃點苦、受點委屈有什麼大不了的呢?

現在才明白,一個家,要用錢的地方太多了,拼盡全力去賺錢,才是讓自己獲得輕松的唯一選擇。

爸爸媽媽靠着種田和在建築工地打零工賺錢,種一季才有一季的收成,做一天才有一天的收入,一年到頭,除了過年,根本沒有休息日可言。

農忙時節,爸爸媽媽總是淩晨四五點就借着晨曦的微光下田了,晚上,爸爸還要借着月光犁地耙田。

在建築工地挑磚、和水泥,不管是烈日當頭,還是三九嚴寒,爸爸媽媽都是肩頭扛不起,就用背頂起。

每次洗爸爸媽媽的衣服,不光泥巴灰塵多,還有怎麼洗也洗不掉的黃色、黑色汗漬。那充滿汗臭味的襪子、鞋子,更是要在門前的小河裡,浸泡好久,才能湊前去刷幹淨。

爸爸媽媽賺的每一分每一厘,都浸透了汗水啊,而汗水的背後,何嘗不是低三下四、仰人鼻息呢?

隻是,這些,他們從來都不說。

年過四十,才懂得父母活得很“艱難”

02

父母育兒的艱難,是一場與命運的較量。

年少時,總不明白父母為何那樣節儉,甚至有些吝啬:一年到頭,難得做一身新衣服,買幾回肉吃。

他們對自己有着近乎刻薄的節儉。在最平淡無奇的生活裡,供三個女兒讀書,是他們最閃閃發光的信念。

家裡立下的規矩就是:少說話,多做事,少貪玩,多讀書。

為此,每次放學回來,我們都會趕緊做家務:打豬草,喂豬食、放牛、趕鴨、澆菜,做好晚飯後,一邊做作業,一邊等着他們回來。

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時,談論的話題也是學習,爸媽從不檢查我們的作業,卻總是飽含希望地鼓勵我們,考上大學,去看更寬廣的世界。

家中最亮的燈,就是堂屋裡那盞日光燈,寬大的八仙桌,就是我們的書桌。立志跳出農門,就是從父母一次次在飯桌上的鼓勵開始。

村裡人普遍重男輕女,唯獨我們家,把三個女兒當成掌上明珠,當成“書生”來教養。若非他們的遠見,也就不會有我們姐妹三個不同于同村女孩的命運了。

在我們姐妹三個相繼考上大學時,爸爸媽媽一次次拿出了壓箱底的積蓄,那是我們做夢都未曾想到過的數字,至今想來,那是他們為三個女兒“改天換命”而付出的一切啊。

年過四十,才懂得父母活得很“艱難”

03

父母的艱難,源于“心有餘而力不足”。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父親是拉車的牛,一生都在為兒女,為這個家默默耕耘;母親是那停船的港灣,無論何時何地,總有一盞心燈為兒女常明。”

是啊,隻要身體健康允許,他們願意為兒女付出,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可是,誰也逃不過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歲月匆匆過,爸爸媽媽的身闆不再挺直,他們開始變得佝偻,步伐漸漸蹒跚起來,年老力衰的他們,總會為自己不能再幫着多做點家務、多為兒女事業發展獻計出力而慚愧不已。

他們似乎忘記了,此生将撫養成人,培養成才,已經盡到了父母的責任和義務,他們絲毫不虧欠兒女的。

但似乎,他們有的隻是無盡的付出,從未想過要兒女的回報。

一旦自己生病,需要住院治療,需要兒女照料,更是覺得自己成為了負累,想方設法趕緊出院,嚷嚷着自己照顧自己就好。

其實,當父母的健康遭遇疾病的肆虐,他們是那樣的無力、無助、無望,對于名目繁多的疾病,缺乏基本醫學常識的父母,會被無邊的恐懼籠罩。

他們想要健康地活着,卻不知道,疾病會不會就此放手;他們想要好好地活着,不給兒女添負擔,一直能夠自己照顧自己。

但,這是一種造化,有人幸運,有人卻隻能任憑命運的擺布。

年過四十,才懂得父母活得很“艱難”

04

結束語:

年過四十,進入不惑之年。大概就是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後,必須要熱愛生活吧。

我們開始重複父母走過的路,在親身實踐中,感覺他們的艱辛、不易,也以此激勵自己,勇往直前,無懼無畏。

作者:如風輕似雲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圖檔源自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