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我卻有一些粗淺的不同看法。
我認為,受制于蜀漢國土狹小,人口稀少的制約,即使諸葛亮竭盡全力發展蜀漢的國力,能夠取得的成就也是有限的。
是以,無論與占據着整個北方的曹魏相比,還是與占據了荊、揚、交、廣四州的吳國相比,蜀漢的實力一定是最弱的!
況且,就算諸葛亮竭盡全力使蜀國的實力得到了增長,可是難道曹魏的實力就不增長了嗎?

這就好比讓一個中産階級與千萬富豪比較财富一樣。即使中産階級通過拼命努力掙得了一些财富,過上了财務自由的悠閑日子,但卻仍然無法與千萬富豪相提并論。
三國時代的蜀漢就好比那個中産階級,而曹魏則好比那個千萬富豪。
曹魏占據經濟最發達,物質最豐富,生産最成熟,人口最多的北方!
而蜀漢則最多不過擁有一百餘萬人口。
在那個人口數量決定一切的特殊時代,人口的多少不僅決定着一個國家生産能力的高低,也決定着一個國家的戰争能力強大與否。
畢竟,發展生産要用人,組成軍隊打仗也要用人,沒有人就玩不轉!
君不見,《資治通鑒》上記載的三國時代多次發生過的“人口争奪戰”嗎?曹魏搶吳國的人口,吳國也搶曹魏的人口。
為了彌補人口不足,孫權甚至派衛溫率兵去了今天的東南寶島收編那裡的土著了呢?
還曾多次圍剿“山夷”,強迫那些人下山生産或者當兵哩!諸葛恪就這麼幹過。
一句話:人口決定一切!
當然,不能否定以諸葛亮先生的智慧與能力,如果不受北伐戰争的拖累,老先生一定能夠依托益州這片無水旱之災的有利條件,将蜀漢建設成為一個百姓富裕,國家繁榮的“天府之國”。
然而,以後呢?
正所謂,國無外患,必有内憂。
别忘了,劉備集團可是從荊州來的外來戶!如果不是以北伐中原,恢複漢室為旗号,并以東漢王朝的當然繼承人自居,益州本土集團又怎麼可能乖乖的聽命并供養他們呢?
況且,承平日久必然導緻統治階級耽于享樂,滿足于偏安一隅而不知進取,也容易是以喪失警惕心。
試看,曆史上那些割據于蜀地的政權,有哪個可以長久呢?
新莽王朝崩潰後,公孫述也曾依據蜀地嚣張一時,但最後卻還是被光武帝劉秀消滅了。
是以,還是諸葛亮先生看的準啊!隻一句“不伐賊漢亦亡也”,便道出了蜀漢面臨的進退兩難的尴尬處境!
總之:由于蜀漢的實力不足以與曹魏抗衡,是以無論北伐還是不北伐,都難以避免被強敵吞噬的命運!
不北伐,或許因為國力稍強,而被強敵吞噬的遲一些。北伐,則會因透支國力而被強敵吞噬的早一些!